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业意见】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02 19:50:05 来源:网络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促进农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意见】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农业意见】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完整文档)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613号)精神,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就加快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粮经饲、农林牧渔同步规划,生产和加工流通同步布局,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同步提升,市场空间和功能空间同步拓展,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树立大农业观念,整体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统筹全市种植业、林业、园艺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种养结合、产加结合、循环农业等复合生产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强化农产品加工转化,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融合。

2.坚持市场导向,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等因素,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壮大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具有镇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3.遵循生态领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打破传统农业生产路径依赖,着力推广水肥一体、绿色植保、智能生产等设备和技术,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化肥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秉承创新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农业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和装备提升,加快推进种机技配套、产学研协同,推进高效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建立适合镇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进一步调优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构建更加协调、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实现“两稳、三扩、四提高”。“两稳”,即稳定“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生产。“三扩”,即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发展特粮特经、优质果蔬、珍稀菌菇、精品花木、草食畜禽和特色水产品等,打造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现代农业新增长点;扩大品牌名牌农产品比重,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扩大“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推广率明显提升。“四提高”,即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农业综合竞争力、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重点任务

(一)以稳定粮食生产为根本,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在加大粮食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调整力度的同时,由单纯追求高产向稳产、优质、高效并重转变,力争腾出更大空间发展适合我市丘陵地区特点的应时鲜果、优质茶叶、绿色蔬菜、花卉苗木及规模养殖业。

——粮油产业调向更“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优质食味稻米、专用弱筋小麦种植比例,坚持保障粮食安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稳步提高单产和品质;实施“粮油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工程”,依托中储粮镇江公司、中海油脂、正大油脂等大型企业,做大做强七个粮油产业园区,将镇江打造成华东地区一流的粮油生产加工基地。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底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水稻130万亩、小麦70万亩),油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适当调减低产低效小麦种植面积,逐步优化结构,推进粮油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建设沿江圩区、孟河平原、洮塥平原和赤山湖圩区四个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以沿江和孟河平原为主的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以丘陵地区为主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提升耕地综合产出能力。深入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程,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秧,提高小麦机播比重,推广免少耕、精准高效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

——园艺产业调向更“特”。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应时鲜果、优质茶叶、绿色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以葡萄、水蜜桃、大棚草莓三大鲜果为主导,梨、柑桔、枇杷、蓝莓等特种应时果品为补充,形成镇江果品特色。优质茶叶,着力打造宁镇山脉金山翠芽和特色茶生产区、茅山丘陵茅山长青生产区、南部丘陵长山剑毫生产区和丹北丘陵吟春碧芽生产区等优质特色原料基地。引进现代企业机制,市场化运作,加快茶业品牌整合,积极组建茶叶生产联盟参加各类茶叶展示展销;在项目资金上优先向联盟內生产单位倾斜,进一步把我市茶业做大做强。绿色蔬菜,以提高蔬菜保供能力为重点,形成以宁镇丘陵以北、沿江和城镇周边为核心,改造升级丹阳沿312国道蔬菜传统产区、打造镇江新区设施蔬菜生产新高地、巩固丹徒远郊“菜篮子”工程蔬菜保供生产基地。

——养殖行业调向更“优”。畜牧业,坚持市场导向,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培育家庭农场和建设集约化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不断优化规模养殖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生产,扩大发展肉羊、肉鹅等草食动物,因地制宜发展肉兔、蜜蜂等特色畜禽生产。鼓励养殖场更新升级生产设备,完善动物防疫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全面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基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能力。渔业,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积极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种养结合稻田养殖、池塘工程化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加快推进百亩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标准化养殖场;做大江鲜特色产业,做强“镇江江蟹”“扬中河豚”等地理标志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传统渔文化为根基,大力发展渔业特色小镇。

——林业产业调向更“绿”。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围绕生态和高效两大主题,重点实施《镇江市整体绿化珍贵彩色树推广工作方案(20162020年)》。实施森林珍贵彩色化改培工程、绿美城乡建设工程、绿化质量提升工程、丘陵植被恢复工程、珍贵彩色树种种质资源培育工程。结合绿美乡村和森林城市提升,开展珍贵树种“进村(社区)入城(镇)”行动,大幅度提高珍贵树种在城乡造林绿化中的应用比例。加快建设珍贵彩色树种苗木生产体系。

(二)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种植业、养殖业布局,推进农牧结合、种养结合,鼓励规模畜禽养殖场与规模种植主体对接,实现畜禽废弃物就近消纳、就地利用;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探索推广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猪-沼果”、“稻+N”共生、林果间作等典型生态循环模式;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自我循环。积极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鼓励各地开展废弃农膜、农药瓶(袋)等田间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试点。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使用有机肥和有机类商品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实减少化肥施用。积极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和综合防治,推广应用绿色生态植保技术,加快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适度恢复绿肥生产。要把节本增效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研发推广节本降耗、绿色增产、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

(三)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增强农业发展支撑。立足精品精致农业定位,积极推进农业品种改良、技术革新、装备提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一是推广一批优质高效新品种。加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蔬菜研究所、镇江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等育种、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多渠道发布粮油、园区、养殖等主推品种、主推技术,鼓励农民使用优质抗逆新品种,加快传统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产出。二是发展一批先进适用新装备。加快发展标准化生产设施,鼓励使用遮阳网、防虫(鸟)网、喷滴灌以及杀虫灯、粘虫色板、水肥一体化等节本增效新设备。推进普通品种向优质品种、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人工作业向机械作业、粗放种养向精准生产的转变,加快国内外先进农业生产设施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步伐,着力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改造,加快新型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开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三是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新成果。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申报和管理,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工作。创新项目组织模式,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的模式,推进项目集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

(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打通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一是加快培育规模适度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100亩规模以上的粮食规模经营,突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引导发展种苗、加工、流通等产业,加强全产业链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自办企业,推进产供销一体化。二是继续推动产业“三集”发展。依托现有重点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发展以丹阳吕城—珥陵、句容郭庄、扬中西来桥、京口谏壁为中心的粮油集中加工区,建设如江苏江南生物科技公司(食用菌种植、加工、观光为一体的三期工程)、句容味特佳食品公司(戴庄农产品加工)、句容华桑食品公司(句容桃、草莓等农产品加工)等与本地农产品关联度高的精深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建设江苏汇鸿冷链镇江公司、恒伟物流镇江公司等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交易等功能型企业,打造农产品物流基地;大力培育外向型农业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鼓励到境外投资农业。三是注重产业机制创新。积极开拓和探索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龙头企业建设模式,从而建立起彼此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新形式。

(五)以优质安全农产品为引领,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发挥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主管部门技术优势,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持续开展园艺标准园、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品安全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充分贯彻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二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坚持质量优先,把握好“三品一标”园艺产品发展进度和质量,推动大宗农作物品牌发展,每年新增“三品”获证数不少于80个,种植业食用“三品”产量比例每年增23个百分点。三是扎实推进质量追溯。全面推动以产地证明为抓手的外部追溯工作,与市场监管部门协作,做到上市产品质量合格、出具证明、信息齐全,质量可追溯。扩大示范以质量信息系统应用为抓手的内部追溯,每个辖市建立一个以上追溯示范企业和若干个追溯示范点。四是推动专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企业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农资打假、“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开展整治行动,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六)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为手段,提高农业服务效率。一是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一村一品一店”与“信息进村入户”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知名平台开设网店,开辟销售新渠道。充分发挥“农联•亚夫在线”等本地电商平台服务本土、辐射当地、联接本地农产品生产单位的优势,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农业经营主体自建自营电商平台。加快建设句容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农村电商小区等,同时扶持垂直型农业电商企业发展壮大。通过农博会、农产品展销活动等方式,为电商平台与农产品生产单位搭建桥梁。二是加快智能农业建设。以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进环境因子远程调控及生产过程智能控制。重点推广应用畜禽养殖环境调控、温室大棚肥水一体化自动喷滴灌、水产品养殖定量定时饲喂系统等。每年每个辖市至少新建一个智能农业生产示范点。强化数据积累分析,实现“经验种养”向“科学种养”转变。三是加强农业数据中心建设。结合农业各条线业务工作,整合各类农业相关数据,实现数据、技术和应用的统一,构建镇江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市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远程视频监测系统,支持实时接入和远程控制、视频回看等功能,实现综合展示功能。

(七)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活力。以推广“戴庄经验”为抓手,积极推进合作社综合试点社示范创建,深化10个“戴庄经验”示范村建设。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农民土地入股集体经营的发展模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积极推广联耕联种、托管代种等农业经营服务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积极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扶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引导和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建立家庭农场动态监测管理制度,加强家庭农场内部生产和财务管理“两簿”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建设,到2017年,全市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占比达到30%,新增示范家庭农场50家以上,并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社区”“家庭农场+电商”等发展新机制。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句容市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行动,强化合作社年报公示率推进推进工作,到2017年,确保年报公示率达到60%以上。

(八)以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为突破,拓展农业延伸发展功能。一是打造“点”。扎实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县)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省级农家乐集聚村示范村和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二是布好“线”。精心编选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将各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串成线,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推介。三是促成“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得益的原则,有效嫁接大旅游资源,做大丹阳“齐梁文化”、句容“福地养生”、扬中“长江江鲜”、丹徒“两岛一山”等特色品牌,以应时鲜果、优质茶叶、绿色蔬菜、花卉苗木及养殖业等农业产业为依托,融合乡土风俗元素、文化元素、创意元素、休闲元素、生态元素,按照不同产业和产品的季节差异,打造“一镇一节、一特一节”农事节庆活动,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将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由零星分布向整村(整镇)推进转型,从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强化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抓好统筹协调,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由市农委牵头,组织对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整合现有政策和资金,设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发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推广应用、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发展、珍贵彩色树种苗木生产体系建设等。同时,用好市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全产业链提升融合步伐。

(三)强化典型示范。各地要按照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方针,积极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试点示范,加大扶持茅山老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一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新典型、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大力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农民主动调整种植结构、产品结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农业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四)强化部门协作。各地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指导,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应政策,并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抓好政策落地、工作落实,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推荐访问:镇江市 结构调整 指导意见 【农业意见】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