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10篇)

时间:2023-07-13 09:00:04 来源:网络

篇一: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篇二: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2023届高考政治备考时政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一、【时政背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要点如下:第一,总基调:全力拼经济。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可以考虑将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在5%以上,释放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提振各界信心的信号。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明确提出“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预计2023年将提高赤字率,扩大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稳增长、扩内需、保民生。第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预计货币政策继续降息降准,延续适当宽松。政策性工具和结构性工具发力宽信用,在推进基建、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楼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四,提振市场信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会议明确强调“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56789”的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根本保障,只有民营经济信心提振,2023年中国经济才有望恢复市场活力和实现经济复苏。经过世界各国上百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否定市场经济、否定民营经济就是破坏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这在经济史和基本理论上是十分清楚的。守护市场经济的常识,是经济学者的使命。会议明确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第五,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可以考虑当前可以发放些消费券,帮助部分困难群众度过暂时难关。“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可以考虑实施以新基建新能源为核心的新一轮大规模扩大内需经济复苏计划,力度对标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鼓作气,化危为机,不仅提振经济复苏和市场信心,而且超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升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如果力度不够容易导致信心耗散,信心比黄金重要。第六,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要全面客观看待房地产发展的历史贡献和存在的问题,几十年来,房地产快速发展对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保障地方财政、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提高人均居住面积改善民生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成绩是主要的,同时也存在过度杠杆化、金融化、泡沫化、局部高房价等方面问题,但不宜妖魔化房地产,更不能采取“休克疗法”,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也要在发展中解决,要软着陆,避免硬着陆,老成谋国是通过时间换空间、长短结合的措施回归实体经济和居住属性,实现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第七,平台经济迎来健康发展新阶段。“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第八,稳就业、保供稳价、帮扶困难群体。“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第九,统筹发展和安全是长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第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中国老龄化正在加速到来,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来。中国总和生育率全球倒数,少子化形势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最重要也是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事关国家民族持续繁荣发展,也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人口问题长期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巨大争议,一直缺少有效共识和解决方案。根据我们对国际经验的长期研究,生育补贴、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女性就业权益保障、辅助生殖、休假激励等对提升生育率有帮助,这在法国、英国等效果明显。2020年呼吁“是该放开三孩了”,2021年建议加大生育补贴,和多位人口学者、经济学者、科学家一起创立“育娲人口”独立智库,旨在推动人口研究的进步和社会共识的形成。第十一,优化疫情防控,放开经济活动。“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开弓没有回头箭,根据国际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后,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如果未来在科学防疫、放开经济活动、扩大内需、发力新基建新能源、稳楼市、发放消费券、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等方面有较大政策力度,预计2023年2季度以后经济将逐步复苏,中国经济将再度归来。1总基调:2023全力拼经济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2023年的重点在重启经济,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着力扩大内需。

  全球经济的新一轮衰退来临,当前美国经济开始放缓,欧洲经济已经率先步入衰退,包括中国、韩国、越南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出口开始大幅下降,主因是美联储持续强力加息、俄乌冲突、欧洲能源成本过高、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等。2023年要对外部形势的严峻性有充分估计,近期欧美PMI指数持续大幅下滑,11月中国出口同比-8.7%,比10月降幅扩大8.4个百分点,增速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根据国际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后,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如果未来在放开经济活动、扩大内需、发力新基建新能源、稳楼市、发放消费券、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等方面有较大政策力度,预计2023年2季度以后中国经济将逐步复苏,再度归来。凡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正在起变化,过去压制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四大因素均在边际改善:美联储加息节奏或将放缓、防疫政策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拐点已经出现、新一轮货币宽松和稳增长政策空间打开。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预计提高赤字率,扩大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在“加力”上,一是适当提高赤字率,既体现逆周期调节作用,避免地方财政扩张过快带来的债务压力;又可释放积极财政稳增长的信号。2022年两会确定的赤字率为2.8%,赤字规模337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中央财政承担了78.6%的赤字。二是通过准财政工具助力稳增长,如专项债限额空间的使用、政策性银行工具、PSL等。三是发行特别国债。特别国债的发行审批较为灵活,不计入赤字,2020年发行的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用于扩大投资和消费,很好地发挥了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作用。在“提效”上,预计2023年经济仍需基建发力,专项债需与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强配合,推动实物工作量的形成,提升财政实施效果。3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预计继续降息降准,实施政策性结构性工具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预计货币政策继续降息降准,延续适当宽松、合理充裕,稳增长和宽信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5000亿。政策性工具和结构性工具发力宽信用,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截至目前,国务院调增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部署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6000亿,用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引导银行对普惠小微存量贷款适度让利,继续做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三是稳楼市。近期稳楼市“三箭齐发”,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等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4提振市场信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会议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国是市场化、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和建设者,未来将沿着市场化、全球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5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放开经济活动,提高居民就业收入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6启动以新基建新能源为核心的新一轮大规模扩大内需经济复苏计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可以考虑实施以新基建新能源为核心的新一轮大规模扩大内需经济复苏计划,力度对标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鼓作气,化危为机,不仅提振经济复苏和信心,而且超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升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如果力度不够容易导致信心耗散,信心比黄金重要。在促进投资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一是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二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水利、应急、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恢复市场信心,从政策拐点到市场拐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

  况”,“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8稳就业、保供稳价、帮扶困难群体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市场保供稳价,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确保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增长就是稳就业,重点关注解决就业主力的小微企业经营困境。9平台经济步入常态化监管,支持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客观看待平台经济,平台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科技创新、保障民生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的互联网平台走到了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从企业个体看,互联网公司要从横向扩张转为纵向深入,保证自身高质量发展而不是进行无序的市场份额争夺;从社会整体看,互联网平台的社会价值要从促进效率提升与契约环境建立,转为在此基础上的公平有序共赢,促进社会总体福利的提升;从国家层面看,服务国家新基建战略,助力提升政府科学治理水平,对内是经济增长新动能,对外是国家竞争新优势。10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会议强调,“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创新活动前期投入巨大,因此离不开政策的鼎力支持。从认知与获取层面、研发层面和落地层面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实现科教兴国。首先,认知层面,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让每个人尽可能得到教育机会,提高意识,扩大基数,这是大众创新的地基。第二,研发层面,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切实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收入待遇,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第三,落地层面,推动产学研结合。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重点在于支持基础领域、而非补贴特定企业,组建研发联盟攻克技术难关。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十四五”在20个领域接近120项重大项目部署中,超过50项与前沿科技攻关、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等科技攻关项目有关,预计“十四五”重大项目规划将加快推进,助力科技强国建设。11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会议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强化安全生产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发展,也要安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安全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具体来看,一是长期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包括补齐供应链“短板”,攻坚克难,解决基础“卡脖子”问题;拓展供应链优势,维护产业链竞争优势。二是要夯实粮食安全,做好保供稳价、粮食应急保障工作,保证农业流通高效顺畅。三是提升能源资源安全和保障,推进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我国立足本国能源禀赋,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当前外部环境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等问题使全球经济面临重重挑战,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会议强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中国老龄化正在加速到来,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来。中国总和生育率全球倒数,少子化形势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最重要也是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事关国家民族持续繁荣发展,也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人口问题长期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巨大争议,一直缺少有效共识和解决方案。根据我们对国际经验的长期研究,生育补贴、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女性就业权益保障、辅助生殖、休假激励等对提升生育率有帮助,这在法国、英国等效果明显。2020年呼吁“是该放开三孩了”,2021年建议加大生育补贴,和多位人口学者、经济学者、科学家一起创立“育娲人口”独立智库,旨在推动人口研究的进步和社会共识的形成。13优化疫情防控,放开经济活动会议提出,“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开弓没有回头箭,根据国际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后,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如果未来在科学防疫、放开经济活动、扩大内需、发力新基建新能源、稳楼市、发放消费券、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等方面有较大政策力度,预计2023年2季度以后经济将逐步复苏。二、【跟踪训练】

  1.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判断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经济政策的权威风向标,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工作规律,精准施策。这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C.依法执政D.依宪执政2.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稳健”从哲学角度可以看出:①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②运动是绝对无条件和永恒的③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下列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是:①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②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发展③提高银行贷款利率,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④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功不可没。下列属于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A.财政政策和行政命令B.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C.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5.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为提升经济稳增长可持续性,可以: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②运用市场机制,扩张需求、收紧供给,将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④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同步发展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这告诉我们: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②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实质③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发展变化新动能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下列选项中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是:

  ①定向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②国家财政加大对新基建的投资力度③减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④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材料表明:①具有主动创造性的意识活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断地刷新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④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为此,政府可采取的财政措施是: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社会总需求②降低增值税起征点,助力企业发展③发放政府消费券,促进消费扩容提质④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财政支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2022年以来,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工业生产和投资消费增长加快,进出口增势良好,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成长壮大,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积极变化明显增多。下列关于稳增长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传导正确的是:①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助力金融更好服务市场主体②持续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有效投资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得到巩固③对特定企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振企业市场信心④多地更新发放消费券类别→有效扩大内需→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A.①③B.①①C.②③D.②④11.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这里的底线思维:①是狭义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②属于广义思维,与意识同义③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④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2022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八轮巡视金触单位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抓巡视整改作为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金融单位党委(党组)展行整改主体责任,对照巡视反馈意见抓好落实,一些突出问题风险隐患得到化解,领导址子、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这表明:①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金融领域的经济建设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③金融领域要不提高我党依法行政的能力④巡视工作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安排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2021年4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44万件,谈话函询8万件次,立案13.5万件,处分11.6万人(其中党纪处分9.8万人)。下列举措中属于纪检监察的是:

  A.完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体系,以加强日常监督B.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以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C.向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直接派驻纪检监察组,以推进监督体制改革D.国有企业重大事项必须上报党委会集体决策,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14.2022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八轮巡视金触单位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抓巡视整改作为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金融单位党委(党组)展行整改主体责任,对照巡视反馈意见抓好落实,一些突出问题风险隐患得到化解,领导址子、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这表明:①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金融领域的经济建设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③金融领域要不提高我党依法行政的能力④巡视工作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安排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单个金融事件如金融机构倒闭、债务违约、金融价格波动等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并导致经济和社会福利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①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金融体系中的问题②立足关键要素,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③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关键部分的统率作用④树立全局观念,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6.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国务院在部分地区试点征收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城镇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纳税人为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这一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路径是:①持房成本提高②引导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④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③抑制投机炒房行为⑤增加地方财政收入A.①②④③B.①⑤②④C.①③②④D.⑤①③④17.2021年,某地房管局针对房地产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及中介机构投机炒房、房地产“黑中介”、违规销售、价外加价、强制搭售、虚假宣传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哄抬房价、非法牟利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这说明:①政府具有加强市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的职能②单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③科学的宏观调控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

  ④规范市场秩序需要“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8.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注: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国家征收房地产税的主要预期目标推导正确的是:①强化货币政策调节,减少信贷规模,防范金融风险②引导居民合理购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③调节高收入者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促进社会公平④稳定税源,政府合理开发土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安徽某市发布房地产“新政八条”,涵盖稳定增加居住用地供应、实行学位制、二手住房限购。加强住房贷款管理、严禁查处经营贷、抵押贷流入房地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房地产市场乱象等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下列对实施相关政策后可能引发的经济现象推导正确的是:①限购→有效抑制炒房行为→减少商品房购买需求→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②限贷→购房成本增加→商品房供给减少→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③限购→降低刚性住房需求→降低商品房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④限贷→严禁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减少购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炒作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0.房地产税法草案由全国人大预工委牵头抓紧起草,财政部配合立法。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介绍,草案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果意见较多,将再进行二审和三审。按之前的立法惯例,一般的立法草案审议三次后就可表决通过。房地产税法列入立法规划不单单是个法律事件,更是一场汇聚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情的政治活动。材料表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B.行政机关必须对人大负责并接受其监督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和表决权D.全国人大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21.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此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央行此举:A.增加了财政支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B.缩小了信贷规模,缓解通货膨胀压力C.降低了金融风险,优化货币金融环境D.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综合融资成本22.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后果有:①刺激刚性需求,推动房价上涨②增添房市乱象,加大炒房风险③影响实体经济,积聚金融风险④导致市场失灵,影响调控效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3.2022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通知强调,银行机构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

  产品和服务。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上述举措有利于:①优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③增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④优化金融资源配置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4.从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不断强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与产业需求的更好匹配;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提供优质公共就业服务,提高低龄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度。国家重视劳动技能培训及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是因为:①社会财富的生产离不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③低龄老年人口参与就业利于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④我国的劳动力供给质量下降,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5.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下列符合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加大的举措是:①大幅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超过国民经济增速②金融机构下调实际贷款利率,切实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③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④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6.近年来,针对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融资困境,相关各方积极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纾解中小企业的这种困境。中国人民银行在保持总量适度的同时,运用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下列对央行能够采取的货币政策及产生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①有针对性地扩大货币的供应量,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市场流动资本,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③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支持商业银行对民企的信贷投放④降低增值税税率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经营风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7.“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努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促进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助力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平稳发展,为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是:①健全货币政策: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助推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②健全货币政策:完善国债发行制度与规模→增加经济建设支出→拉动经济增长③健全宏观审慎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防范市场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④健全宏观审慎政策: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兼顾“防风险”和“增长”→助力金融平稳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8.当前,受疫情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凸显。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显得至关重要。下列举措符合题意的有:①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补齐金融监管短板②引导各级、各类投资主体增强融资风险防控意识③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④扩大融资担保规模,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9.2022年9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意见》提出,到2025年,充分发挥财政的支持引导作用,不断丰富完善财政政策工具,创新财政资金运行机制和财政保障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基于: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扩张性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④财政支持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0.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我国正加大财政政策对稳增长、防风险的支持力度,实现“平衡型财政”向“功能性财政”(功能性财政是指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以下措施符合积极的功能性财政政策的是:A.定向降准,增强小微信贷供给B.加强监管,防范经济风险C.增加税收,拓宽财政增收渠道D.扩大内需.适度提高赤字率31.2022年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由减税、降费、退税、级税、级费等措施组成的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20日,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针对上述举措带来的影响,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是:①稳住宏观经济大盘②促进企业经营加快恢复③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④缓解市场主体的资金压力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32.2022年6月,M市筹措资金1.5亿元(其中,市政府安排资金5000万元,各县区、金融机构、参与活动的各类商户匹配电子消费券、折扣优惠等约1亿元),围绕汽车、家电、商超、餐饮等消费板块,开展促消费活动,面向全市发放“消费券”。所有在该市人员和外地在该市消费人员均可领取。该机制发挥作用路径是:A.抵扣部分消费支出→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B.抵扣部分消费支出→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经济活力C.加大消费券的发放→降低生活成本→培育新型消费→提高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品质D.发放消费券鼓励消费→消费需求增加→企业产品销售扩大→企业资金回笼→加大研发投入33.消费券大数据里藏着“促消费密码”,发放消费券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一相关研究显示,每投放1元的消费券,大约可产生2~3倍的直接消费乘数,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消费券:①能增加消费者收入,保障消费能力,力促消费恢复②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为保就业打下基础③“点燃”消费热情,有效释放消费潜能,激活消费市场④能产生杠杆效应,有利于促进短期消费、恢复消费信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4.浙江发力把握暑期消费契机,商贸、文旅、体育、农家乐等多领域活动力度不断加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精心营造暑期促消费氛围,最大限度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提升城市经济活力。这说明:①消费环境的优化和规范有利于消费潜力的释放②消费环境是影响人们消费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③消费活动的开展是提升消费潜力的最根本动力④消费者的需求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关注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5.当前,我国居民食品、衣着相关的消费占比明显降低,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消费需求比重明显上升;商品性消费需求相对下降,家政、养老、休闲、养生、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快速上升,新兴服务消费不断涌现。这说明:①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渐趋理性②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提高③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6.政府消费券是实现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发放给人民消费券,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加速经济的复苏。下列对于消费券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消费券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的交换中能够临时具有纸币的部分职能②发放消费券是政府通过再分配增加居民消费意愿,刺激消费以扩大内需③消费券的发放能够通过杠杆作用,发挥乘数效应,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④消费券的发放应该考虑到公平性和多样性,发挥其社会救济的主要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7.“网购、直播抢货、线上问诊……我的日常消费几乎一部手机就能全部搞定”,某消费者说。近期她又发现了消费“新大陆”:“没想到在家也可享受美容、护理等一对一上门服务,还没有额外费用,真是省时省力。”这启示我们要:①针对消费者需求升级,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消费品②不断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③善于搭建消费升级平台,优化流通网络布局④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引导新型消费快速健康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8.“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延迟退休改革要小步调整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延迟退休改革要弹性实施③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延迟退休改革要分类推进④发展具有多样性,延迟退休改革要统筹兼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39.近年,为了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变化,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财政承受能力,将提高福利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材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科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④我国上层建筑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0.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又是一个急剧加速老龄化的国家。2015年10月14日,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以应对人口结构和就业情况的变化。我国提出延迟退休是:①社会意识要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必然要求②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必然要求③解决我国非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改革④我国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举措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41.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因此,制定者需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凝聚社会的共识。方案(草案)形成后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有利于:①保障公民霾呷ǎ霉裢ü卮笫孪钌缁峁局贫炔斡朊裰骶霾?②保障公民知情权,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③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④增强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和信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延迟退休是关系百姓民生的一项政策,从起草方案到正式出台、执行,不是一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关于延迟退休,社会各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按照工龄退休更加合理,也有人提出可以自愿退休。对延迟退休产生不同看法是因为:①意识有自觉选择性,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必然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②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受世界观影响,世界观不同对事物认识可能不同③价值判断和选择与认识事物的立场有关,立场不同结论则可能不同④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认识不同,对二者有无同一性的争论可能发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3.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该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涉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结论体现了: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事物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需要随时变化③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④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44.我国正在研究制定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采取“小步、分阶段、渐进性”的方式,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试,力争平稳过渡。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①创新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5.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既有“危”,也有“机”。一方面是困难和挑战: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另一方面是优势和希望: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梳理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有两次重点强调了“信心”。一次是在分析当时的经济形势时提出,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另一次是在谈微观政策时强调,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更大的力度传递着“信心”。在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第二次重点提到“信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在部署明年重点工作时,第三次提到了“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信心,来自科学、客观、准确的判断。信心,也是开好中国经济大船的底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篇31个“稳”字,传递了稳稳的信心。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艰难时刻信心比黄金重要”的哲学智慧。(9分)

  46.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从八个方面作了部署,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明年预计将再增82万人,达到115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空前压力。今年6月,总书记专程来到四川宜宾学院考察调研,要求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社会政策时指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的科学性所在。(12分)

  47.开好明年中国经济大船,除了“国家队”“主力军”之外,离不开聚合各方面的力量。比如,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这次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比如,外资和外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会议强调,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再比如,平台经济和平台企业。今年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演讲。他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企业家既是短期的悲观主义者,又是长期的乐观主义者”。相信,企业家都懂得搭乘中国经济大船带来的红利。(1)结合材料,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的知识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哲学智慧。(9分)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分析如何开好明年经济大船?(8分)

  48.疫情,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直接的不确定性因素。要开好明年中国经济大船,就必须尽最大可能排除这一不确定性因素。2022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次日,“二十条”公布。本月6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次日,“新十条”公布。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实施好“二十条”和“新十条”,加强统筹、转变观念,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这次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做到“六个更好统筹”。其中排在第一的,是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会议强调,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三年抗疫,病毒弱了,我们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以贯之。结合材料四,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统筹一以贯之人民至上?(8分)

  参考答案:1.A【解析】A正确,BCD错误,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工作规律,精准施策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2.C3.A【解析】①②正确,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属于财政政策;③错误,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会加重企业融资成本,而不是缓解企业融资难,并且也不是财政政策,而是货币政策;④错误,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属于财政政策,而是货币政策。

  4.C【解析】A:试题限定的是经济手段,“行政命令”属于行政手段,不属于经济手段,A排除。BD:试题限定的是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经济手段,“产业政策”、“价格政策”不属于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BD排除。C: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属于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C符合题意。5.D6.A7.B8.D9.D10.A【解析】政府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行业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保障市场安全,①符合题意。应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②中“持续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说法错误。对特定企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利于解决企业眼前困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③符合题意。有效扩大内需与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无必然联系,④排除。11.B【解析】①③: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所以材料中的底线思维是狭义思维,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故①③正确。②④:由上面分析可知底线思维是狭义思维,不属于广义思维,“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也是指广义的思维,故②④不符合题意。12.C【解析】①:国家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不能履行国家机关的职能,①错误。③:政府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依法执政,③错误。②④:党中央做出重要指示,金融单位党委(党组)履行整改主体责任,对照巡视反馈意见抓好落实,一些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得到化解,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表明要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巡视是推进我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安排,②④正确。13.C【解析】A不合题意,纪检属于党的机关,监察属于监察机关,对政府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监督;B不合题意,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不是纪检监察;C符合题意,“向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直接派驻纪检监察组,以推进监督体制改革”属于纪检监察的监督,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D不合题意,“国有企业重大事项必须上报党委会集体决策,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强调的是决策问题,与纪检监察无关,题目中强调的是监督问题。14.C15.B【解析】要立足整体,不能立足关键要素,②错误;整体统率部分,关键部分不能起统率作用,③错误。16.C17.B【解析】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该地房管局的做法体现了政府加强市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也说明科学的宏观调控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①③正确。材料仅涉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未涉及盲目性和滞后性,②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发挥政府科学宏观调控的作用,说明规范市场秩序需要“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调节,④不选。18.C【解析】①项错误,房产税不属于货币政策,而属于财政政策。房产税可以调节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但是不能提高低收入,故③项不选。征收房产税将提高炒房者的风险,引导消费者合理购

  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产税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对政府财政收入构成稳定的税源,引导政府不要为了财政收入无序的开发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19.A【解析】①正确,限购,能有效抑制炒房行为,这会减少商品房购买需求,从而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②错误,限贷并未增加购房成本,也不会减少商品房供给;③错误,二手住房限购降低炒房需求,而不是降低刚性住房需求;④正确,限贷,会严禁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这会减少购房需求,有助于缓解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炒作。20.A【解析】A符合题意,房地产税法草案,由全国人大预工委牵头抓紧起草,财政部配合立法,草案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果意见较多,将再进行二审和三审,馓逑至嗣裰骰∩系募泻图兄傅枷碌拿裰鳎嗣翊泶蠡嶂贫裙岢姑裰骷兄圃颍?B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C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人大的立法权,没有体现表决权;D错误,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是党,而不是人大。21.D【解析】D:央行降准是央行将各商业银行留存于央行部分资金返还给各大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资金紧张局面,让银行资金变得更加宽松,这有利于扩大信贷规模,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故B不选,D当选。A: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属于财政政策,故A不选。C: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与金融风险、金融环境无必然联系。22.C【解析】②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会导致投机需求增加,助推房价无序上涨,增添房市乱象,加大炒房风险,背离“房住不炒”的要求;也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造成融资困难,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积聚金融风险,故②③符合题意。①: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会导致投机需求增加,助推房价无序上涨,使刚性需求无法更好的得到满足,①不符合题意。④:市场失灵是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且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故④排除。23.B【解析】银行机构围绕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利于优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撑,①④符合题意。落实材料中的举措并不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②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增强金融风险防24.A【解析】国家重视劳动技能培训及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现实背景是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结合材料可知,国家不断强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与产业需求更好匹配,是因为社会财富的生产离不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①正确;“积极开发老龄资源,实施渐进式……提高低龄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度”,是因为低龄老年人口参与就业有利于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③正确;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但并不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②错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质量在不断地提升,④错误。25.D【解析】①错误,大幅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是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且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国民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货币供应量超过国民经济增速”说法错误;②④正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金融机构下调实际贷款利率,切实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③不合题意,减税降费属财政政策,不是货币政策。26.B【解析】针对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在保持总量适度的同时,运用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大货币的供应量,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支持商业银行对民企的信贷投放,①③符合题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属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市场流动资本,不利于解决民企的融资困境,②错误。降低增值税税率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属于货币政策,④不符合题意27.B【解析】①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努力健全货币政策,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助推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②不合题意,完善国债发行制度与规模属于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③不合题意,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属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而是微观政策;④符合题意,健全宏观审慎政策,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兼顾“防风险”和“稳增长”,有利于助力金融平稳发展。28.D【解析】贷款支持属于金融服务,但材料未体现金融监管,①错误。材料也未涉及融资风险防控的内容,②与题意无关,排除。③④中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担保规模,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有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③④符合题意。29.D【解析】①:材料强调的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①排除。②④:材料强调,通过发挥财政的作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基于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支持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②④正确。③: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未必会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二是,材料强调的是通过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没体现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③排除。30.D【解析】A.不合题意,定向降准,增强小微信贷供给属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B.不合题意,加强监管不是财政政策;C.不合题意,增加税收属紧缩性财政政策,不是积极财政政策;D.符合题意,扩大内需,适度提高赤字率,属积极的财政政策。31.D【解析】④排在第一位,依据题意,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缓解市场主体资金压力;②排在第二位,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缓解资金压力,能够促进企业经营,加快恢复和发展;③排在第三位,企业经营加快恢复,进而增强其活力,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①排在第四位,市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有利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因此,对上述举措带来的影响,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是④→②→③→①。32.A【解析】抵扣部分消费支出可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A项正确。B项中“抵扣部分消费支出”并不能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产品结构”与前一环节“扩大内需”也没有因果关系,B项排除。C项中“培育新型消费”与前后逻辑不符,C项排除。D项中“加大研发投人”与前一环节“企业资金回笼”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排除。33.D【解析】①说法错误,消费券不能增加消费者收入;②说法错误,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并非消费券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③④符合题意,消费券大数据里藏着“促消费密码”,发放消费券有很强的“乘数效应”,说明消费券能够“点燃”消费热情,有效释放消费潜能,激活消费市场:产生杠杆效应,有利于促进短期消费、恢复消费信心。34.B【解析】①④:材料中指出为了激活暑期消费动力,浙江开展商贸、文旅等多领域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从材料中开展的一系列消费活动可以看出消费环境的优化和规范有利于消费潜力的释放,也能看出消费活动都是为了提升消费而开展的,说明消费者的需求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关注点,①④符合题意。②:影响人们消费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收入,②错误,③:提升消费水平的最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发展,③错误。35.D【解析】本题考查居民消费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经济知识辨识、判断、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我国居民食品、衣服消费下降,文化教育等消费增加,服务性消费上升等信息可以得出我国居民

  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也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信息反映居民的消费理性务实,①不选。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应该下降,②说法错误。36.C【解析】①错误,消费券是一种代金券,不是纸币,也不能作为一般等价物。②正确,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发放消费券意图拉动消费,这是通过再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③正确,发放消费券一般都是满减,可以带动消费,另外通过创造消费场景,带动消费欲望,能够发挥杠杆作用,带动相关行业发展。④错误,消费券发放确实要考虑到公平问题,但消费券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而不是社会救济。37.C【解析】本题材料反映的是消费者通过手机进行多样化的线上消费,而智能化的消费品指的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如智能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材料中购物、问诊、美容、护理都不是智能化的消费品,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消费对象是传统的,但采取的是线上消费这一新的消费方式,这启示我们要不断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为消费者提供便利,②符合题意。线上消费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互联网与网上消费平台,它们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所以我们要善于搭建消费升级平台,优化流通网络布局,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消费产品的质量问题,④不符合题意。38.A【解析】①:所谓小步调整,即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让人们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调整和适应,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①正确。②:所谓弹性实施,即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不搞“一刀切”,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正确。③:整体居于主导地位,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而“分类推进”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错误。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统筹兼顾,而不是发展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统筹兼顾,④错误。39.D【解析】为了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变化,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财政承受能力,这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我国上层建筑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③④当选;①是唯物论,不符合设问需求,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②不合题意。40.D【解析】①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符合题意,④不合题意,人社部会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以应对人口结构和就业情况的变化.我国提出延迟退休是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必然要求;③符合题意,我国提出延迟退休是解决我国非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改革。41.C【解析】①错误,公民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但没有决策权。②③正确,方案(草案)形成后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有利于保障公民知情权,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有利于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④错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而不是民主管理。42.C【解析】对延迟退休产生不同看法是因为受世界观影响,世界观不同对事物认识可能不同,①正确;也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与立场有关,立场不同结论则可能不同,③正确;①中“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人们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认识,④排除。43.A【解析】①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涉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这一结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错误,“具有不稳定性,需要随时变化”说法错误,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③不符合题意,不是哲学道理;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

  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这说明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44.C【解析】②:渐进性延迟退休政策采取“小步、分阶段、渐进性"”"的方式推进,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②观点符合题意。我国正在研究制定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试,力争平稳过渡,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③观点符合题意。①:辩证否定(而不是创新)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①观点错误。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④观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排除。45.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分),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1分),当前经济形势既有“危”,也有“机”,我们要分析危机,正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1分)②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分)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1分)。危机并存,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危为机,实现经济的发展(1分)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分),我们要热情对待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困难(1分),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1分)46.①主要矛盾起主导作用(1分),办事情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1分),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1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任一句1分),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困难(1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反映问题,要求扩大岗位资源(1分)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1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有利于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1分)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分),《纲要》重视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分)。47.(1)①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的特征(1分),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分)开好明年中国经济大船,离不开聚合各方面的力量(1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1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分)。针对不同的经济主体,中央做出了不同的措施,以激发活力(1分)。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1分),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分),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外资外商,或者是平台经济,都能发挥其作用,促进经济增长(1分)。(2)①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各方利益,我们要积极使用经济全球化(1分),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1分)。②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分),我国坚持开放型经济,实行高水平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资合法权益(1分)。(或:我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以更开放的姿态,坚持开放型经济大方向。也可给分,不超过2分)③我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1分),要同舟共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分)。④中国在亚太地区举足轻重,是亚太经合组织重要成员(1分),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演讲,促进企业家搭乘中国经济大船带来的红利(1分)。48.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两句都答对得1分),我国统筹一以贯之人民至上是由我国的国体决定并与国体相适应的(1分)。②中国共产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1分)。统筹一以贯之人民至上是党永葆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1分)。(或:党的宗旨、执政理念等等,言之有理即可给分,不超过两分)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分),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1分)。④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国家的重要职能(1分)坚持人民至上,有利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分)。

篇三: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从部委工作会议看2023年经济工作执行方向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已经有国资委、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召开会议,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2023年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于12月23日召开。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合各部委工作会议、领导专访及新闻发布会,或可进一步提炼出对于2023年经济工作的具体执行方向:

  提信心、扩消费、稳投资

  据业内机构梳理,第一,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从提振发展信心入手:部委工作部署以房企、平台企业、民企融资为核心抓手,突出表现在央行和证监会的相关表态上。

  第二,突出做好稳增长,“扩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部委工作部署包括满足服务业主体融资、增加居民消费信贷、促进大宗消费等;财政部工作重点从减税降费,倾斜向民生支出和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以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

  第三,持续发力“稳投资”:部委工作部署包括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进一步提高专项债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杠杆效用。重大项目依然是核心抓手,关键领域补短板与新型基础建设方面是重点方向,传统“铁公基”规模减弱。

  提振信心入手:如何改善企业预期?

  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站在对经济局势的整体判断之上,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当前,我国面临的预期转弱问题,包含多个方面,一是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对于消费和投资的信心下滑;二是在经济增速回落和疫情反复扰动冲击下,国内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的问题;三是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事件和美联储大幅加息的背景下,外资信心不足的问题。

  从具体工作上,如何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从各部委工作部署来看,以房企、平台企业、民企融资三个角度为核心抓手,突出表现在央行和证监会的相关表态:

  房地产方面,继续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优质主体”的思路,突出表现在债权和股权“两支箭”。央行要求继续“推动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证监会就债权、股权“两支箭”进行进一步部署,要求“推进央地合作增信共同支持民营房企发债,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借壳’已上市房企”。

  平台企业方面,证监会表示要推动中美审计常态化合作,加快平台企业境外上市“绿灯”案例落地。

  民企融资方面,继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股权融资审批速度。央行表示要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并且要进一步释放LPR改革效能,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意味着总量型货币政策依然有发力空间。证监会表示要稳步推进并购重组注册制改革,落实好“分道制”“小额快速”等审核机制。并购重组“分道制”、“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将大幅简化行政许可,压缩审核时间,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013年10月,证监会实施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指根据财务顾问的执业能力、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和诚信状况产业政策和交易类型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审核制度安排。其中,对符合标准的并购重组申请,实行豁免审核或快速审核。2018年10月,证监会推出“小额快速”并购重组审核机制,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并满足一定条件的,证监会受理后直接交并购重组委审议。证监会同时明确,新增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豁免/快速通道产业类型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等十大产业。

  优先工作:如何恢复和扩大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从增大居民收入、释放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需求两方面入手。2022年12月20日,中财办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深入解读时提到,“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在具体措施上,中财办提出两点:

  一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具体措施包括(1)“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进行结构性倾斜;(2)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不言而喻,这里指的是扶持服务业发展。

  二是,加大住房、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消费,具体包

  括(1)因城施策;(2)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3)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

  从各部委来看,银保监会就服务业主体融资、居民消费信贷进行明确部署;财政部工作部署,虽未直接涉及消费,但工作重点从往年的减税降费,倾斜向民生支出和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以平衡地区间、家庭间的收支差异,优化居民收入结构。

  12月27日召开的银保监会党委扩大会议,对金融支持消费进行了重点表态。供给端,会议部署做好餐饮、文旅等服务业主体的金融纾困工作,探索教育医疗体育等服务业机构的融资工具发展;需求端,要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为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提供信贷支持。

  财政部相关工作部署,并未直接提及消费,但扶持重点从企业端的减税降费,向民生和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倾斜,其目的在于通过财政支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平衡地区间、家庭间的收支差异,优化全国范围的收入结构。过去三年,我国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和留抵退税,2020年和2021年全年分别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和1.1万亿元,2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有效为企业缓解现金流压力。在2022年存量大规模留抵退税实行完毕后,2023年企业端的减税降费空间较为有限,财政转向需求侧和居民端刺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上升。

  2022年12月29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指出,2023年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3年1月3日,财政部部长刘昆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重点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保、生态环境、基层“三保”五个方面。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维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可以有效的减轻低收入家庭相关的支出压力,平衡区域间、家庭间的收入差异。

  商务部没有召开2022年工作会议,但是从答记者问上,可以看出对扩大消费的具体思路。2022年12月29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就“恢复和扩大消费有关举措”问题作答时表示,商务部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安排工作:

  第一,巩固提升传统消费。具体包括,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餐饮等行业恢复发展,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第二,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具体包括,促进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

  第三,优化消费平台载体。具体包括,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稳妥有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统筹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度。农村方面,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适时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

  持续发力稳投资,重大工程是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2022年,稳投资的紧迫性明显上升,投资端项目和融资端同步发力,重大项目储备足、审批快、开工早,基建投资的资金端来源充足,并且调用多个增量工具。1-11月,狭义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9%,超过整体固投同期5.3%的增速。

  2023年,广义财政将继续发力,支撑“十四五”重大工程落地。一方面,受债务率警戒线的掣肘,2023年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较为有限,预计特别国债或调用结存限额将成为基建资金的来源补充;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涉及的102项重大工程稳步向前推进,2022年12月20日国常会部署,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符合冬季施工条件的不得停工。

  从各部委部署来看,2023年重大项目投资将继续受到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专项债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杠杆效用进一步提高。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专访中表示,2023年要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对专项债券资金下达项目单位后一年仍未实际支出的,调整用于其他项目或者收回,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银保监会提出,要“加强对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促进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央行提出,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功能,有力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

  从《扩大内需纲要》来看,关键领域补短板与新型基础建设方面是重点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要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增加制造业投资,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纲要对投资的发力方向较为明确,制造业投资依然是长期主线,未来的增量主要在关键领域补短板与新型基础建设方面。

  传统“铁公基”投资力度回落,国家铁路预计2023年投产新线3000公里,达到近年来低点。据国铁集团工作会议,预计2023年铁路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相比于历史规划来看,这一规划并不算高。2022年国铁集团完成铁路投产新线4100公里,完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7109亿元,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值。

篇四: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视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五大趋势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肯定了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要求2023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在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两个不动摇”、吸引利用外资、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五大方面做出了政策部署,并回应社会关切。本次会议中,经济形势定调、宏观政策、扩大内需、产业发展、房地产等5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防疫政策优化、稳增长政策显效等多因素支撑,2023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

  本次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总体延续2021年的判断,认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但同时指出,2023年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优势,会议明确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释放了较为强烈的积极信号。

  第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2023年经济回升的重要基础。本次会议提出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以

  2022年11月的“二十条”为起点,中央和各地方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尤其是“新十条”落地,北上广等多地响应调整,跨区域流动人员不再查验健康码与核酸阴性证明。2023年,在流行期平稳渡过后要素流动和消费场景受限等制约因素有望大力缓解,经济活动有望出现明显回升。

  第二,稳增长政策保持较大力度,存量叠加增量政策同向发力。本次会议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提出2023年要突出做好“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工作。会议同时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预计2023年将呈现“宽财政”“稳货币”“宽信用”等特点,存量稳增长政策措施将持续显效,增量政策也有望相机出台,助力经济增速回升。

  第三,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改善市场主体预期。在2021年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报告中,“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只是出现在微观政策表述中,而本次会议中,提振市场信心的位置非常靠前,重要程度明显提升。会议明确提出“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两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面对疫情持续冲击、成本明显上升、政策调整等影响,民营经济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民间投资积极性偏弱。

  根据统计局公布累计同比增速折算,2022年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7%,连续5个月负增长,且跌幅明显扩大,而“非民间”投资持续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

  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议论。本次会议回应社会关切,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要求落下来,为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壮大注入信心。预计2023年将有更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措施落地显效。

  二是优化平台企业定位,支持平台企业发展。

  相较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中要求“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本次会议对平台企业给出了明确的支持信号,要求“在常态化监管下,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积极鼓励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尤其是灵活就业新形式;有利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潜能;有利于技术升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突破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瓶颈。

  第四,低基数是2023年经济回升的重要条件。面对乌克兰危机、疫情多发散发、房地产市场下行等超预期因素冲击,2022年我国经济恢复程度总体偏弱,前三季度GDP增长3%,这为2023年经济增速回升提供有利条件。

  二、政策稳增长力度不减,强调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第一,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高赤字率和优化组合各项工具值得期待。在“三重压力”依然较大、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影响加深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稳增长的任务依然较重。从会议表述上来看,2023年财政政策仍将是政策发力重点,优化组合各项工具值得期待。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

  从赤字率来看,“加力提效”这一表述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一致,2018年会议后次年财政赤字率上调了0.2个百分点。2023年经济下行压力

  依然较大,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推动经济恢复增长,预计赤字率可能会提高至

  3%甚至以上。从专项债来看,2016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持续上升。2023年从财政发力需要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仍然较大,但专项债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有所不足,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从其他财政或准财政工具来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有望继续加大力度,同时,按照会议指示精神,2023年可能会通过加大贴息支持来放大贷款规模,从而撬动社会投资。

  从财政政策发力主体来看,考虑到2022年以来地方财政压力加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突出,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规模为历年来最大,预计2023年中央财政仍将是政策发力的重点,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金额将在2022年基础上只增不减。

  第二,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持续支持实体经济恢复。本次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较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更加积极。从会议表述来看,“有力”和“精准”将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两大特点。

  一是“总量足够”。2023年货币政策仍将以宽松为主,力度上将不会弱于

  2022年,总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M2、社融增速有望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进而为实体经济创造稳健略宽的融资环境。二是“结构精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将是重要抓手,继续“精准”

  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支持房地产等薄弱环节。

  第三,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推动形成政策合力。较之于以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表述,本次会议对于政策之间协调配合、政策实施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在2022年宏观政策稳经济力度空前,包括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扩大专项债结转额度,货币政策降息降准、推出直达工具、央行上缴利润、政策性金融工具大幅扩容等。在此背景下,2023年的政策增量空间相对有限。因此,要通过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来充分发挥好存量政策的效用。另一方面,近年来,在推动“双碳”目标,规范平台经济、教培行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许多调控政策,但由于政

  策出台过急过快、缺乏综合考虑等原因,导致了局部地区停电、加剧年轻群体失业等问题。本次会议强调的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加强一致性评估,优化政策实施方式等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对近年来宏观政策协调性不足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影响的一次纠偏,防止未来在政策调控过程中再度出现“合成谬误”。

  第四,注重政策可持续性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2年以来,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等原因导致财政减收严重,同时防疫、扩大投资、保障民生等领域财政支出强度较大,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突出。2023年,在要求财政加力提效支持经济恢复的同时,会议还特别提出“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等。这表明,一方面,2023年宏观政策在延续支持力度的同时,也将更加注重留有空间,尤其是下半年经济回升势头相对稳固后,政策支持力度可能进行相机调整。另一方面,2023年地方政府通过城投融资平台等方式进行融资的难度可能上升,融资规模相对受限,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形成制约。

  三、将扩大内需放在首要位置,推动消费优先和投资强化

  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且“影响加深”。

  全球经济高通胀、紧货币对需求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我国出口增速由正转负。未来,全球经济将由“滞胀”

  向衰退演变,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大概率在2023年上半年陷入衰退。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GDP增速为2.7%,较202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国际需求将持续收缩,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继续承压。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第一,将推动消费回升作为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原因在于:一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居民收入下降、预期转弱、场景受限,消费受到较大冲击。从2020-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11月累计金额,下同),远低于2019年的8%。2022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下降0.1%,大幅拖累经济增长。二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是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只有消费稳经济才能稳。此次会议将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是2023年稳经济的关键任务之一。

  三是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

  会议提出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具体领域

  方面,明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预计2023年这些消费领域将出台更多鼓励政策。此外,在平稳度过疫情流行期后,疫情对服务消费的影响有望明显减弱,我国服务消费,如文旅、医疗、育幼等仍有扩容空间;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如新零售、在线文娱的潜力将随着技术进步得以释放。

  第二,继续发挥投资托底作用,注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022年疫情反复、散发,对市场主体信心造成扰动,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基建投资发挥托底作用,新能源、农田水利、社会事业、新基建等领域资金和项目加速落地。2023年仍将重视投资的拉动作用。

  一是继续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会议提出“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

  “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

  。预计2023年政策将通过优化财政工具组合、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扩大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式,继续保持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和项目审批落地节奏。

  二是提升民间投资活力。本次会议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一方面,未来我国将发挥重大工程牵引作用,筛选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发挥长远着力点的系统性作用。

  主要聚焦两个方面:

  一是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为扩大内需提供重要支撑。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现代化都市圈和现代化农村可以提供新型消费场景,就业形势稳定为稳定消费提供重要保障。

  二是深化改革,增强内需发展动力。会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给侧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不仅可以有效满足现有需求,还可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四、产业政策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发展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关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本次会议明确提出“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指明了2023年产业发展的两大抓手。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方面,结合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部署,预计未来在政策持续推动下,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快速崛起;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成为区域、产业发展重要引擎。传

  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结合二十大会议报告来看,未来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方面,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促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推动我国传统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通过培育“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提升传统产业领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第二,产业安全性的重要程度显著提高。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二十大报告还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展安全性的重要程度均明显提升。

  二十大报告单列一章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进行全面部署。本次会议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并在产业政策中突出强调“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产业发展安全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方面是我国应对“卡脖子”

  领域、战略性物资等断供风险的关键,另一方面也是预防产业外迁、突发事件冲击等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措施上,预计未来我国将花更大力气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在极端情况下的保障能力等,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同时,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也将更多考虑实体企业承受能力,防止部分政策调整导致产业链脆弱性增强。

  第三,发挥科技、金融等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的重要论断,并提出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生态。关于科技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次会议强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未来,在金融支持科创领域方面,政策有望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运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科创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卡脖子”

  等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新动能的支持力度。

  五、房地产支持政策力度加大,同时做好相关风险防范和处置

  第一,供需两端持续支持房地产市场回暖,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2年二季度以来,房地产需求端政策大幅放松,三季度以来,“保交楼”、房企融资支持等供给端支持政策持续出台,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对此,本次会议提出从供需两端继续加大对房地产行业支持力度。

  供给端方面,本次会议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同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预计未来,供给端支持政策在加大房企融资支持力度的同时,长租房建设、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等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也将继续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点,不断推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和民生定位。一方面,加快推动房企转型,逐步转变高周转高负债模式;另一方面,加强保障房体系建设,坚持租购并举,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

  需求端方面,本次会议指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总体来看,政策思路仍是坚持“房住不炒”,释放合理需求。预计未来,销售端政策有望继续加码,房贷利率、首付比例下调等政策可能配合生育等其他政策,继续进行结构性调整。

  第二,继续做好房地产行业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2022年下半年以来,“烂尾楼”风波持续发酵,政策通过出台

  2000亿保交楼专项贷款等方式加大力度保交楼、稳民生。2022年11月,“金融16条”出台,从开发贷款、信用贷款、信托贷款、债券和信托融资等表内表外各类融资渠道对房企融资予以积极支持。目前,“烂尾楼”风险以及部分房企的信用风险正在逐步化解,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并未完全出清。因此,本次会议强调“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这与2022年四季度以来的房地产救市政策思路一致。未来,预计在做好“保交楼”房地产纾困基金、“三支箭”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更多针对房企融资支持的政策有望出台,尤其是针对头部优质房企的政策救助力度有望继续加大。

篇五: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在2023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市委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在过去的一年里,对县委经济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在新的一年里,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再接再厉,为县委经济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全县经济总量、人民生活水平等多项指标实现了跃升,经济发展的势头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着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创新驱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一方面巩固成果,另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坚定发展信心,稳中求进

  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增强发展信心。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时,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

  我们要加强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创新创业,不断提高我县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在产业转型方面,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加强新兴产业培育,培养新的增长点。

  三、科学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们要科学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在城市发展方面,要注重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在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强化环保措施,切实降低污染

  我们要强化环保措施,切实降低污染。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各级领导要带头抓好经济工作,落实责任制,加强工作协调。同时,要强化考核力度,加强工作督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总之,当前经济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饱满的激情,全力以赴,为县委经济工作再立下新的辉煌成绩!谢谢!

篇六: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共中央在新形势下统筹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活动,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和趋势。会议指出,要围绕“居安思危”的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和完善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强政策协调,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优势互补、合力发展;推动多种资源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展,实现更高效率的发展。

  会议的这些要求有助于国家健康稳定发展,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同时,会议还强调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产业和职位分配,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创新等,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我们将秉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思路,加强政策协调,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实现中国梦。

篇七: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重要试题及答案

  1.

  (多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

  A.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B.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C.

  我国发展即将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

  D.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带来重大机遇

  2.

  (多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进一步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A.

  稳外资

  B.

  稳投资

  C.

  稳预期

  D.

  稳风险

  3.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

  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

  企业加快成长。

  A.

  发展

  B.

  创新

  C.

  合作

  D.

  改革

  4.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

  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的办法

  A.

  改革

  B.

  创新

  C.

  发展

  D.

  开放

  5.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

  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八个字上下功夫。

  A.

  巩固、增强、创新、畅通

  B.

  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C.

  巩固、发展、创新、畅通

  D.

  巩固、发展、创新、畅通

  6.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

  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

  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A.

  科学发展创新

  B.

  改革开放合作

  C.

  公平公正公开

  D.

  公平开放透明

  7.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

  ()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

  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A.

  科学有序、合作开放

  B.运行有序、竞争有度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D.

  改革开放、创新合作

  8.(单选题)

  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抓好七项重点工作任务,以下不属于这七项的是()

  A.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B.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C.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D,

  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9.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

  建()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

  新机制

  A.开放、创新、咼效

  B.创新、开放、合作

  C.开放、协同、高效

  D.改革、开放、发展

  10.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的资本市场

  A.科学、规范、创新、有动力、有活力

  B.规范、科学、合理、有进步、有动力

  C.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

  E.

  科学、有序、创新、有活力、有韧性

  11.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

  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允许

  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

  A.

  商标权

  B.

  知识产权

  C.

  专利权

  D.

  人身权

  12.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瞄准()硬任务,推进脱贫

  攻坚和乡村振兴。

  A.

  全面深化改革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13.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八个字上下功夫,其中提升指的是()

  A.

  提升微观主体活力

  B.

  提升产业链水平

  C.

  提升改革开放力度

  D.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4.

  (单选题)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制度、守住底线,精心

  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要把()摆在突出位置。

  A.

  稳金融

  B.

  稳就业

  C.

  稳外贸

  D.

  稳外资

  15.

  (多选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是指()

  A.

  农村土地征收

  B.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C.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D.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16.

  (多选题)三大攻坚战是指()

  A,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C,

  精准脱贫

  D.

  污染防治

  17.

  (单选题)放管服是指()

  0.

  ........加强监管、改善服务

  B,下放权力、加强管理、增强服务

  C.简政放权、强化管理、提升服务

  D.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答案解析

  1.

  ABD【解析】C的正确表述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2.

  ABC【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进一

  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

  会大局稳定

  3.

  D【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

  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

  企业加快成长。

  4.

  A【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

  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

  5.

  B【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

  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

  上下功夫。

  6.

  D【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

  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

  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7.

  C【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

  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8.

  B[解析】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三是扎

  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六是

  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七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9.

  C【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

  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

  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10.

  C【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11.

  B【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

  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允

  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

  12.

  B【解析】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13.

  B【解析】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

  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

  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

  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

  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

  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14.

  B【解析】要完善制度、守住底线,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要把稳就业摆

  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

  15.

  ABC【解析】三项试点是指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16.

  BCD【解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三大攻坚战是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17.

  D【解析】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

  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篇八: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2023年经济工作会部署强调

  时间过得很快,*年已经画上句号。今天,我们用半天时间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实际上也是经济工作的务虚会,主要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调子怎么定、盘子怎么拿、路子怎么定,进行分析、商量、研究。

  这是统一思想的会议,也是启发思维、开拓思路的会议。刚才,*同志通报了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各位市领导就如何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谈了看法、提了建议,特别是*市长的讲话很全面、很透彻、很到位。这次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之中,对*明年的经济工作作出科学铺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着眼于形势怎么看,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讲,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怎么去主动适应、主动发力、主动作为,要主动地引,不能被动地跟;要走在前列,不能掉在后面。关键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创新发展,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要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抢占制高点。中央判断,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有复苏迹象,但无大的改观。据联合国《*年全球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高出今年*个百分点。放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全球视野下,*的机遇是什么、挑战是什么?机遇就是为转型创新发展赢得倒逼的时间和空间,挑战就是“走出去”、“引进来”仍然面临制约和困难。为此,我们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以转型创新发展增强实力、提升能力、凸显核心竞争力,加快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如果等到全球经济深度调

  整完成后再出击、再动手,*就会丧失战略机遇期和发展主动权。

  要在国内发展阶段演化中抢占制高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演化的结果就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其鲜明特点在于增长速度变化、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其核心在于转型创新。在空间布局上,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在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上,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这两个方面,对中西部地区是有利的,对*发展是有利的。因此,我们要坚定地向粗放型发展方式告别,坚定地向转型创新方向挺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抢占战略布局的先机、宏观政策的先机和改革创新的先机。

  要在省会城市新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第一位的仍然是发展,只是发展的取向、导向和主攻点、着力点不同而已。还特别强调,要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可以预见,省会城市新一轮的竞争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准上呈现出更加激烈的特点。*能不能走在前列,起跑决定后程,过程决定结果。我们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得怎么样、把握得怎么样、驾驭得怎么样、引领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到五年、十年以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是要懂得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优势用足,把短板补齐,加快打造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高铁枢纽城市、全国创新创意城市和“一带一部”核心增长极。实现目标,动力在哪?靠转型发展,靠创新驱动。在这方面,要以“功成

  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长远眼光和责任担当,打破惯性思维,摆脱“速度情结”,走出“换挡焦虑”,努力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行稳致远。

  二、着眼于重点怎么抓,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项目建设仍然是“牛鼻子”。要坚持以项目论英雄、排座次、定奖惩的导向不变,善于用转型创新发展的理念、方式、手段抓项目,推动项目建设形成更高水准。这里讲的更高水准有两层含义,规模、体量和带动力要大,项目质量、技术含量要高。具体来讲:一是要提速增效。项目建设,“功夫在诗外”,在基础性工作上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做在前面,抓到实处。从提速来讲,项目储备要提速,项目前期要提速,项目推进要提速,做到向上对接快、手续办理快、开工建设快,构建项目建设的“高速公路网”。从增效来看,投资效益、财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要综合评估,确保项目建设没有后遗症、个个高质量。

  二是要攻坚克难。项目建设推不快、推不动,往往卡在两个环节,一个是征地拆迁,一个是手续办理。攻坚克难,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下真功夫去盯、去跟、去抓,推动项目建设由图纸变为工地,由工地变为厂房、变为楼宇。攻坚克难,要用法治化的手段,疏通各种“肠梗阻”,打破各种“玻璃门”、“弹簧门”,解决好个别“钉子户”的问题。

  三是要招大引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形成部门招商、区县(市)招商、园区招商、企业招商的大合唱。在广度力度上要加大,在方式方法上要创新,以招大引强带动产业链招商。国家级园区每年必须有一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省级园区每年必须有一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这个目标要

  坚定不移。

  四是要齐抓共推。严格落实抓项目的责任制,各级一把手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项目策划、项目争取、项目拆迁、项目建设全过程参与,靠前指挥,一线推动。切实用好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对项目建设既考总量,又考质量;既靠开工率,又考达产率。充分激活项目的大竞赛,现场观摩还要实行现场打分,比出优劣,分出高低。

  三、着眼于保障怎么强,科学驾驭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党领导经济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要围绕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实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驾驭。

  一是观念理念要转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方式、结构、动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用过去的经验主义、传统方式、惯性思维来领导经济发展,是行不通的。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管理市场经济的观念理念必须与时代合拍,与国际接轨,与实际相符。我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上强调要强化法治化理念、现代化理念、国际化理念,这里还要加上两条,要强化市场化理念和开放型理念。缺乏这五种理念,就适应不了、驾驭不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引领不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增强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规律性认识,对项目怎么引进、园区怎么管理、产业怎么升级、城市怎么治理,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视野。

  如果还停留在粗放型增长、封闭式管理、低水平重复、小范围循环的老一套上,是要吃亏的、碰壁的、付出代价的。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和开放型理念,要在头脑中扎下根来,善用法治手段、现代方式、国际规则、市场规

篇九: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19题含答案)

  2023年产业政策的重大亮点是()。

  A.实体经济、平台经济

  B.实体经济、数字经济

  C.数字经济、平台经济

  D.制造经济、平台经济

  正确答案:C2023年我国宏观政策体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效加力

  B.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有力精准

  C.产业政策要安全和发展并举

  D.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正确答案:D2023年我国重点工作的核心是()。

  A,扩大内需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扩大内需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C.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D.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双循环格局

  正确答案:A2023年我国重点经济工作包括()。

  A.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B.更大力度的吸引和利用外资

  C.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D.以上均正确

  正确答案:D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个更好统筹”。以下不属于“六个更好统筹”之列的是()。

  A.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B.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C.更好统筹改革和开放

  D.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

  正确答案:C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稳”目标,具体是指()。

  A.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

  B.稳就业、稳增长、稳物价

  C.稳就业、稳物价、稳增长

  D.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正确答案:D创新力、竞争力要提升民营经济OA.控制力

  B.活力

  C.影响力

  D.抗风险能力

  正确答案:B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

  A.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D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

  A.可持续发展

  B.高质景发展

  C.绿色发展

  D.低碳发展

  正确答案:B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营造O的一流营商环境。

  A.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

  B.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

  C.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D.法治化、社会化、市场化

  正确答案:C企业家是有担当的,企业家是以()为本。

  A.冒险

  B.改革

  C.创新

  D.担当

  正确答案:C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O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上均正确

  正确答案:D我们要通过在政策层面、O来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

  A.在体制层面

  B.在法律层面

  C.在工作层面

  D.以上均正确

  正确答案:D要明确O是创新主体地位。

  A.政府

  B.企业

  C.居民

  D.机构

  正确答案:B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

  B.我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C.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应对三重压力的经验和做法,都可

  以依赖加杠杆来解决

  D.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正确答案:C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混合经济只存在于我国

  B.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C.我国的混合经济中,国有和民营各自发挥比较优势

  D.我国混合经济的核心就是实现国有和民营共生共赢

  正确答案:A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突出两个毫不动摇,这是非常不寻常的B.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是从理论上、从实践上、从我国发展的长期经验和工作原则上来肯定两个毫不动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C.经济增长的中心工作就是保持量的增长

  D.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

  作的方法论

  正确答案:C在“六保”框架之下,最核心、最关键的抓手是()。

  A.保就业

  B.保市场主体

  C.保增长

  D.保稳定

  正确答案:B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需重点突破的消费节点包括()。

  A.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

  B.住房改善、家庭教育、养老服务

  C.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家庭教育

  D.新能源汽车、住房改善、家庭教育

  正确答案:A

篇十: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经济这样干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便2023年经济进入更高水平。

  一是加强改革开放,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深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改革,重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以开放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紧推进优化和调整宏观结构,以提升经济发展和效率水平为目标,把发展高质量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重点改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和措施,推动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扩大内需,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力度。

  三是加强经济支柱性行业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深化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多种形态融合发展,支持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智能制造和大数据建设,加强产业链协同和生态系统建设。

  四是加强对地方的统筹和支持,改进支柱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大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基础性建设,运用新技术来实现智慧交通和智能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握好形势发展趋势、聚焦关键短板,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提出了加强改革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支柱性行业建设、统筹和支持地方等措施,从而推动2023年经济进入更高水平。2023年,要建立严格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着力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作用,把更多精准扶贫行动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升选择效率。

  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核心作用,以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大数据等为重点,加快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形成数字经济新格局,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要加强大众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和政策,加大对新型产业、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提高创新投入水平,支持社会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积极探索金融机构参与创新的新途径。

  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机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健全环境保护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绿色生产社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以更有效地保护好自然环境。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落实改革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支柱性行业建设、统筹和支持地方等政策,以及科技创新、大众创新创业、环境保护等多项措施,推动2023年经济进入更高水平。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握好形势发展趋势、聚焦关键短板,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提出

  了多项政策,包括改革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支柱性行业建设、统筹和支持地方发展、科技创新、大众创新创业、环境保护等。这些政策都是用来推动2023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旨在加强改革开放,建立严格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把更多精准扶贫行动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升选择效率,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核心作用,加强大众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和政策,加大对新型产业、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态势的判断正确的有哪些 态势 经济工作会议 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