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如何开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3篇

时间:2023-08-05 13:10:02 来源:网络

篇一:如何开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摘要:开发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是为了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保证文化传递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小学德育中,相关教师应当仔细解析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阐述红色文化资源的内蕴类型、课程开发的价值,从内容形式到目标任务,再到显性隐性资源来优化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价值观、培养优秀品质的作用。在校园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在校园课程教学中,以本土红色文化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对国家课程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可以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针对此,教师们要从多方面研究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1]。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中,全校师生甚至学生家长要一同参与。首先,教师需要对当地和红色文化相关的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尽可能的寻找丰富齐全的资源种类。此种红色文化资源包括英雄人物事迹、文学作品、红色歌曲和红色精神。收集资源后,就是对本土红色文化特色进行体现,在宣传当地红色文化和资源时,实现对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具体的本土红色文化特色展示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课程和案例进行选择,掌握教材知识后编排课程内容。挑选出教材中和红色文化相关的课文,统一分类,如红色遗址类、英雄人物相关事迹类等。根据这些类别组织不同的活动,明确活动主题,每个主题的课时要具体,以保证学生更有效的吸收红色文化精神。与此同时,红

  色文化资源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既是他们的热血青春,也是其光辉岁月。红色精神需要传承,而此类传承不能局限在课堂内,还应当拓展于课外。在这样的情形下,小学教师们需要联系教务处和团委政教处,由不同部门一起对本土红色文化传承方案、校本课程制作方案进行制定。每月利用一点时间带领学生进入不同的红色遗址,在遗址中对红色精神进行直观感受。或是在特殊的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或是制作小白花献给烈士。这样学生们可以在烈士陵园庄严的氛围中,产生深厚的爱国情怀。

  二、红色文化欣赏并融合不同学科

  革命时期留下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诗词,教学中,教师们完全可以从教材中挑选出这些诗词,组成特定的诗词文化体系,在对和本土红色相关的诗词歌赋和红色歌曲进行收集后,带领学生一起听唱和学习,对革命先辈崇高的革命情怀进行感悟。如红军歌谣、长征歌等。在教学完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查找,对与本土革命事迹相关的红色电影进行观看。甚至可以由当地政府出面和本地部队部门结合,组织学生进部队部门参观,或是由当地政府组织学生进入大型观看电影场所对红色电影进行集体观看[2]。学生们观看结束后,根据所观看的内容、所获得的感受撰写一篇小作文,在各大节日或是纪念日中进行作文评比,优秀学生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另外,在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教师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接下来的任务内容,尽可能的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如融合语文、融合音乐、融合历史等。这一系列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红色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熏陶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在红歌红谣的学习中加强红色感受,体会红色文化。

  三、以小组形式组织故事读书会

  作为小学教师,在开发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途中,需要先整理课本中出现的红色文化相关课文,尽量对有意义的人事物进行挑选,根据教学情况编写小故事,在教学之前讲述这些小故事。每次教学完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相关的作业进行布置,对合适的活动进行设立,指导学生以小组方式学习。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寻找相关的人物事迹。下一堂课之前,开展读书会活动,引导学生在班级上展示出自己找到的资料,必要时甚至可以进

  行相关比赛。利用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的体会,让其在对更多的红色事迹进行了解时,对红色精神进行体会,深化本土红色文化的感受。除此之外,作为小学教师,在利用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在教材中融入学生的作品。或是指导学生进行观后感写作,或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或是增加故事会、课本剧等活动,或是以校本课程为主题举办大型活动。在这类大型活动中,参与主题不限,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学生家长,或是社会人员。活动中要贯穿进不同的节目,如红歌表演、文章朗诵、红色故事分享、课本剧扮演等。以不同的活动和节目,创造一个良好的红色文化环境,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时优化学生的成长,深化本土红色文化的传承。

  四、完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的融入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各个方面贯穿进这些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们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土红色文化内容后,以此为前提,应用显性课程,挖掘隐性课程。教师要明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方面应用书本知识,加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的关注来编写教材[3]。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红色故事的宣讲活动,也可以举办演讲比赛,在对红色文化相关的演讲主题进行明确后,开展朗诵比赛,或是组织研学旅行,或是指导学生参观遗址陵园和纪念馆。利用综合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隐性课程方面。教师要打造出红色校园文化,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和校园广播对红色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在学校的走廊和墙壁等设计红色文化主题标语,或是由学校领导组织红色艺术节活动。必要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建立红色社团,发挥团队力量,在教育力量的发挥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结语

  本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重要工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本土红色文化,可以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传递,给予学生家乡荣誉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增加课程种类,丰富学生知识内容,建设教学特色。所以教师们需要注意学生的经验和

  学习需要,关注学生主体并从多方面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在多方共同参与中给予全面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嘉征.浅谈怀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1(26):22-23.

  [2]周小莉,李晓荷.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J].语,2020(6):510.

  [3]李生助.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J].新教师,2019(12):21-22.

  空中美

篇二:如何开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明德红色课程开发纲要

  第一篇:明德红色课程开发纲要

  “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

  “明德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活动纲要

  一、课程需求评估

  我校从2010年开始着力于红色歌曲进校园、班班都是合唱团的活动。为学期我们上级此项活动要求,结合本校“明德”德育主题文化特色,依托“王杰中队”的爱国主义文化资源,确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明德红色文化”开发。我们相信经过不断探索与努力,这项校本课程能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利于学校文化特色的显现。

  二、课程目标

  1、以唱、读、讲、看等生动有效的形式,让悠扬动听的红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声情并茂的诵读,打造浓郁书香的校园文化;曲折动人的英模电影,播下英模精神代代传颂的种子。使先进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经典文化在校园广泛传播,2、通过开展丰富生动的红歌传唱、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英模故事演讲,爱国题材电影的观看活动,让歌声满校园、经典进课堂、故事入人心,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和谐校园得以加快发展,从而形成明德小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实施原则

  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整个校园文化德文化为主题,借助红色歌曲、英模故事、革命电影传播爱国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焕发精神,昂扬学习劲头。二是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学校选编红歌目录红色电影目录供学生学唱、观看;拟收集整理、挖掘编写王杰等先烈故事学生阅读、宣讲。统筹安排每周2课时,开展经典诵读和观看影视教学活动。

  三是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以“讲故事”主题班会等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端午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教师节

  等重要节庆日,广泛深入开展“讲故事”活动,并以演讲、征文、写心得体会和读后感等生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故事的内涵和精髓,用优秀故事引领人、鼓舞人、激励人、带动人,进一步树立新风正气,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四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要求低、中、高年级每位学生分别会唱5、8、10首以上的优秀红歌,推动红歌传唱进课堂。六一前后,学校将组织班级、年级、校级三级红歌演唱赛,同时组建学生红歌合唱团,推动红歌传唱活动向高层次发展。

  四、课程内容

  (一)“红歌进校园”课程

  一、课程指导思想

  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积极开展以“唱响红色旋律

  弘扬王杰精神”为主题的红歌进校园活动,使红色歌曲传遍学校每一个角落,从而坚定我校少先队员的理想信念,培养少先队员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的作风,达到个个受熏陶、人人受教育的目的。

  二、课程主题:唱响红色旋律

  弘扬王杰精神

  三、实施范围:全校师生

  四、课程内容

  1、上一堂红歌专题音乐课:音乐老师利用音乐课,向全校各班少先队员们介绍红歌的意义、为什么要唱红歌以及教唱适合各年龄段的红歌。(注:各年级的必唱和选唱曲目)

  必唱歌曲为《国歌》《少年先锋队队歌》

  选唱曲目为《红星歌》《让我们荡起双浆》、《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唱二小放牛郎》《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校园多美好》《学习雷锋号榜样》《快乐的节日》《我们走在大路上》《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走进新时代》等。(负责人:各年级音乐教师及班主任

  2、开展“红歌进校抒豪情,一日两唱展歌喉”主题活动。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营造浓厚的学、唱红歌氛围,让红色歌声响彻校园,每天上午、下午上课前校园广播播放红色歌曲,每班唱一首红色歌曲。

  (负责人:冯艳红

  各班主任)

  3、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与红歌相伴、与快乐同行”为主题的队会课,时间定于4月27日,并坚持在每周三下午的队会课上演唱经曲红歌。

  (负责人:冯艳红)

  4、利用第二课堂合唱兴趣小组学习时间,组织学生练习演唱红色歌曲经典曲目《红星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

  (负责人:孟柳辰)5、5月份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广泛传唱红色经典歌曲合唱比赛活动,帮助广大师生回顾党的奋斗历程,聆听历史前进的足音,激发爱国主义精神,铭刻革命英雄主义痕迹,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使校园充满积极阳光、昂扬向上的氛围。(负责人:于丹丹

  冯艳红)

  四、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红歌进校园”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

  2、各负责人以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安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以上各项活动,并由少大部负责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整理保管。

  3、少先队大队部于4月30前将此活动方案,上报教育局办公室。

  4、加强督查、确保实效。各年级组长在本年级开展督查,检查本年级工作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明德小学“红歌进校园”课程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王桂芬(明德小学校长)

  副组长:都基权(明德小学党支部书记)

  于海燕(明德小学教学副校长)宋晓杰(明德小学政工副校长)

  组

  员:郝桂芳(明德小学校长助理)

  于丹丹(明德小学政教主任)刘彩霞(明德小学政教副主任)姜晓亮(明德小学教务副主任)王瑞红(明德小学教务副主任)冯艳红(明德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王大勇(明德小学后勤主任)高凤福(明德小学成教主任)孟柳辰(明德小学音乐教师)各班班主任

  各年级组

  长

  第二篇:航模课程开发纲要

  一、航模运动简介:

  航模活动可以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锻炼了意志和培养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航模使孩子有理想爱学习。航空模型运动能带给孩子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航模感兴趣的孩子,就一定想知道飞机为什么会飞?飞行中怎样保持平衡和稳定?螺旋桨为什么会产生拉力?活塞式发动机怎样工作?遥控技术是怎么回事?航模活动并不简单,里面贯穿了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飞机结构、发动机构造和原理、无线电原理等领域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掌握各种加工工艺。

  所有家长都是既希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又担心课余活动影响了学习。而航模活动不但不会拖学习的后腿,反而可以提升孩子学习(特别是数、理、化)的兴趣。航模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全面体现,孩子爱动脑筋,爱学文化课,且动手能力强,养成了认真、仔细的习惯。飞机在试飞、比赛时,孩子们会主动找出毛病分析、解决,不用老师督促。道理很简单:任何细微的失误,都会导致飞机“失事”。从小飞机到大飞机,从单一机种扩展到不同机型,孩子的知识层面在延展。因为喜欢,他们会主动安排好功课和航模的时间;因为喜欢,他们主动思考,勤于实践,在学校的动手课程上表现相当踊跃,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因为喜欢,他们又会主动到课堂上搜寻与航模相关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其次是家长对孩子兴趣的发掘和培养。他们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广泛的兴趣,最后让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这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对孩子的一生都是重要的。

  航模活动对儿童意志的培养也很有效。孩子亲自动手把木片、木条等原材料制作成一驾可以起飞的飞机,完成这个过程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达到成功。到郊外把亲手制作的飞机送上天空的时候,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在原野上奔跑,直到回收模型。当孩子们一起飞行、一起比赛,互相比较、相互帮助时,会更激励他们更加完善自己的飞机,让它飞得更高、更好。孩子们逐渐

  完成了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精神的培养。

  航模活动还能培养儿童的体质和体能,室内制作已有较大的体力消耗,而室外飞行更是体能的锻炼,孩子们的灵敏度、耐力、臂力、腰部和腿部的力量训练,构成了协调全身的训练。

  二、航模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1、课程一般情况:

  开课教师:

  授课对象:三——六年部分学生

  课程类型:兴趣小组活动

  教学材料:网上下载整理

  学习时限:不限(随到随学,根据个人特点逐步提高)授课时间:每周半天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1)电动直升机飞行原理与飞行技巧;(2)无刷滑翔机飞行原理与飞行技巧;(3)静态滑翔机KT板制作;

  (4)简易纸飞机制作、飞行、调试、基本原理;

  3、课程目标:

  学会动手,学会独立思考,锻炼意志,培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

  (1)激发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掌握航模的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发现性的探索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航模的学习方法,主动迁移到学科学习中去。

  4、考核与评价(评价以活动和竞赛为主)

  (1)每学期在本校内开展1-2次表演活动或竞赛活动,让学员在活动和竞赛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2)积极参加较大规模的航模竞赛,增长见识。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1、几款电动直升机飞行表演与教学(5学时)

  2、KT板静态模型制作(5学时)

  3、纸飞机制作与飞行(3学时)

  4、直升机飞行原理(1学时)

  5、滑翔机飞行原理(2学时)

  四、教学计划

  三月份:电动遥控直升机、滑翔机飞行教学

  四月份:KT板制作

  五月份:各种飞机飞行表演、静态模型展览

  六月份:简易纸飞机;校内飞行比赛

  五、教学设计——资料展示

  1、飞机的发展史

  2、飞行原理简介

  (一)3、航模活动对孩子的作用

  4、航天模型项目简介

  5、航空模型的一般知识

  本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他们制造的飞行器员进行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12月17日凌晨飞机从平地起飞。这天莱特兄弟共试飞3次,第一次飞行12秒,最长一次飞行59秒,行程约260米。本图为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的飞机。1905年他们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飞机,能转弯、倾斜、做圆圈飞行和8字飞行,连续航行时间超过半小时。从此,人类的航空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飞行原理简介

  (一)要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就必须先知道飞机的组成以及功用,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分成几个部分简要讲解。

  一、飞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特殊形式的飞机外,大多数飞机都由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

  1.机翼——机翼的主要功用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稳定和操作作用。在机翼上一般安装有副翼和襟翼,操纵副翼可使飞机滚转,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机翼上还可安装发动机、起落架和油箱等。不同用途的飞机其机翼形状、大小也各有不同。

  2.机身——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乘员、旅客、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将飞机的其他部件如:机翼、尾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

  3.尾翼——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舵组成,有的高速飞机将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为一体成为全动平尾。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尾翼的作用是操纵飞机俯仰和偏转,保证飞机能平稳飞行。

  4.起落装置——飞机的起落架大都由减震支柱和机轮组成,作用是起飞、着陆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时支撑飞机。

  5.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主要用来产生拉力和推力,使飞机前进。其次还可为飞机上的其他用电设备提供电源等。现在飞机动力装置应用较广泛的有: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加螺旋桨推进器、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除了发动机本身,动力装置还包括一系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系统。飞机上除了这五个主要部分外,根据飞机操作和执行任务的需要,还装有各种仪表、通讯设备、领航设备、安全设备等其他设备。

  航模活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向充满求知创新欲的青少年提供这样一个实践机会,通过制作和放飞各种航空模型使他们既能尝到飞机飞上天空时那样的乐趣,又能学到一些航空科技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新世纪的人才竞争已不是单方面的文化、体力的竞争,而是包含了科学技术、坚强的意志、广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等诸多方面的综

  合较量。而航模活动正是培养孩子这种综合素质的良好形式。

  航模活动是国家体委正式批准的一项军体竞赛项目,同时也是包容各门学科最多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如果青少年时期就参加航模科技活动,那么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制作放飞模型飞机不仅因为他富有趣味,深受青少年喜好,而且还是一项科技活动和劳技活动。通过活动能够使青少年了解许多材料的性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完成成品的工艺过程,培养青少年爱劳动、爱科学、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和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品质。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人都希望提高学习效率,这就必须掌握科学用脑的诀窍。航空技术是当今世界尖端技术的结晶,其中包括空气动力学、材料学、机械制图、制造工艺学、发动机构造原理、燃烧化学、胶接技术、木工工艺、钳工工艺、。无线电遥控技术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各种科技制作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这将直接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智力的开发,这也是科学用脑的关键。

  航空模型的活动最能充分展示青少年们的才能和想象力,提供开发智力和能力的良好机会。我国许多大城市学校成立了航空模型课外活动小组,有些学校把航空模型列为劳动课或劳技课的一项内容。许多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宫、科技馆、少年之家或少年活动站开设了航空模型班组。这些活动日益受到家长和老师重视。

  航天模型项目简介

  航天模型是模拟航天器原理设计制作的各种可以发射升空的的模型航天器。包括各种模型火箭、仿真模型火箭和火箭推进模型飞机等。是国际航空联合会(FAI)下属航空模型委员会(CIAM)管辖的运动项目之一。

  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是由国际航空联合会主办的世界最高级别的航天模型综合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至1998年已举行了13届,一般青少年世界锦标赛也同时进行。另有火箭模型纪录赛(MODEL

  ROCKETRECORDS)

  航天模型中的“模型火箭”项目是靠模型火箭发动机推动升空而不利用空气动力产生升力,可分为自航和无线电遥控两种,装有能使其安全回到地面以便再次飞行的回收装置,模型的结构部件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带降模型火箭以固体模型火箭发动机为推进器发射升空;动力停止后,箭体由飘带拖带自由坠落,是比赛留空时间的项目。

  火箭推进模型飞机是航天模型的一种。以固体模型火箭发动机为推进器发射升空,发射时机翼呈折叠状态,动力停止后,机体恢复原状,进入自由滑翔,比赛留空时间。

  遥控火箭推进模型飞机是航天模型的一种。以固体模型火箭发动机为推进器发射升空,操纵员通过无线电遥控器进行方向和俯仰控制,动力停止后进入滑翔,是比赛留空时间的项目。

  模型火箭发动机是模型火箭的动力装置。为固体反作用式,其固体推进剂和所有带燃烧性质的化学成份均已预先混合并可立即使用。最大质量500g(含发动机组)。在发射瞬间,发动机和发动机组中的所有推进剂材料质量不得超过125g,工作级数不得超过3级。

  航天模型中的高度比赛是以模型火箭发射升空的高度来决定胜负的。高度的测量以设在模型火箭发射场附近的两台光学观测镜跟踪观测模型火箭发射升空至最高点时的仰角和方位角,计算出高度。

  航天模型伞降留空比赛是模型火箭发射升空至最高点后,发动机反喷打开降落伞,箭体靠降落伞阻力自由飘落,滞空时间长者获胜。

  遥控仿真航天模型比赛是指模型的外形、尺寸、图案、色彩等均按某一航天器缩小比例制成,并按其制作的仿真程度、工艺水平和仿真模拟发射的质量进行评分。

  航空模型的一般知识

  一、什么叫航空模型

  在国际航联制定的竞赛规则里明确规定“航空模型是一种重于空气的,有尺寸限制的,带有或不带有发动机的,不能载人的航空器,就叫航空模型。

  其技术要求是:

  最大飞行重量同燃料在内为五千克;

  最大升力面积一百五十平方分米;

  最大的翼载荷100克/平方分米;

  活塞式发动机最大工作容积10亳升。

  1、什么叫飞机模型

  一般认为不能飞行的,以某种飞机的实际尺寸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模型叫飞机模型。

  2、什么叫模型飞机

  一般称能在空中飞行的模型为模型飞机,叫航空模型。

  二、模型飞机的组成

  模型飞机一般与载人的飞机一样,主要由机翼、尾翼、机身、起落架和发动机五部分组成。

  1、机翼———是模型飞机在飞行时产生升力的装置,并能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横侧安定。

  2、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两部分。水平尾翼可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俯仰安定,垂直尾翼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方向安定。水平尾翼上的升降舵能控制模型飞机的升降,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可控制模型飞机的飞行方向。

  3、机身———将模型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的主干部分叫机身。同时机身内可以装载必要的控制机件,设备和燃料等。

  4、起落架———供模型飞机起飞、着陆和停放的装置。前部一个起落架,后面两面三个起落架叫前三点式;前部两面三个起落架,后面一个起落架叫后三点式。

  5、发动机———它是模型飞机产生飞行动力的装置。模型飞机常用的动

  力装置有:橡筋束、活塞式发动机、喷气式发动机、电动机。

  三、航空模型技术常用术语

  1、翼展——机翼(尾翼)左右翼尖间的直线距离。(穿过机身部分也计算在内)。

  2、机身全长——模型飞机最前端到最末端的直线距离。

  3、重心——模型飞机各部分重力的合力作用点称为重心。

  4、尾心臂——由重心到水平尾翼前缘四分之一弦长处的距离。

  5、翼型——机翼或尾翼的横剖面形状。

  6、前缘——翼型的最前端。

  7、后缘——翼型的最后端。

  8、翼弦——前后缘之间的连线。

  9、展弦比——翼展与平均翼弦长度的比值。展弦比大说明机翼狭长。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固堤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2014年10月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

  第一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2.使教育体现出时代感,具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性、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适合社会发展需要.3.有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我国过去的“升学教育”只注意到少数考分高的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那些低分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当

  这些人毕业走向社会时,他们成了“失败者”。学校将大批“失败者”推向社会,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又将由这些“失败者”来承担,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民的总体素质水平。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这也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操作型和探究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

  第二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并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4.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等。

  第三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互补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地方的课程计划,并对国家、地方课程过于强调统一性、缺少灵活性的现状进行弥补。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注重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注重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学科独立、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注重改变传统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强调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结合,强调与学生经验和兴趣的结合;注重改变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强调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建立指标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2.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原则。校本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3.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汲取学校在以往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学校、教师、社区的潜能,给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

  4.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以达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能力的目标。

  5.立足长远发展的原则。确定教育内容与标准时,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负责,还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

  第四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框架。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我校将校本课程分解为可供学生选择的六大类选修课程。具体类别、课程目标及课程方向如

  下:

  A类:品质教育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品质。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评价系统。涉及学科:科学、思想品德课等学科。拟开课程方向:

  学习策略辅导、理想与前途教育、学习心理辅导、传统美德教育、自我监控、人格结构与行为表现

  B类:文化素养教育

  课程目标:

  1.使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乡情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怀。

  2.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涉及学科:文学、历史、科技等。拟开课程方向:

  中国文化知识选讲C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课程目标:

  1.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关爱自然的意识。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学科:科学、社会、地理等。拟开课程方向:

  江河周边环保问题调查、环保知识介绍、环保主题活动设计

  D类: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

  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认识科学发展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思考人类生存的意识,培养学生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涉及学科:数学、科学、社会、地理、信息技术等。

  拟开课程方向:科学发展史探微、航天技术、科学家成功因素分析、创新思维的培养、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小报、校园科技活动展示

  E类: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教育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

  2.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认识健身对人生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培养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拟开课程方向:

  生活技能培训及竞赛、“校园之声”民族舞蹈队、书画技法、剪纸艺术、校园黑板报、校报、篮球联赛、乒乓球、广播体操比赛

  F类:学科特长训练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涉及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

  拟开课程方向:

  各学科知识竞赛、电脑制作竞赛等

  第五部分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及保障措施

  1.校本课程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1)课程的评价目的:

  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2)评价方法:

  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我们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方法是:参与互动、课内与课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a.观察:学生是这一课程学习的主体,是具体的实施者,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进行综合评价。b.交流:通过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习的收获写成心得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进行评价。

  c.社会评价: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把学校的学习拓展到社会,根据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请家长参与评价。

  d.自我评价:由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知识的多少,探究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2.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现有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是新生的事物,教师对此还不熟悉,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课改文件,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的理论,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初步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2)领导重视。我校的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的管理特征,在进行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校长非常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发展。基于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校长鼓励教师自行设计教材,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校长经常参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在校长的带领与直接参与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实施和开发小组,制定了开发与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在理论和实施两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3)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之间合作是研究的需要,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在学期初,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校本课程纲要的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4)组织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自任组长,成立了校本

  课程开发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5)经费保障。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和实施,确保校本课程研发的顺利进行。

  (6)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7)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8)建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运行的保障。要做好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四篇:初中英语阅读课程开发纲要

  初中英语阅读课程开发纲要

  昌乐外国语学校

  九年级一部

  葛文清

  高蕾

  初中英语阅读课程开发纲要

  一、课程背景

  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实用最广泛的语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标对七、八、九三个年级段阅读能力目标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明确要求除教材外,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八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万词以上,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词以上。

  2.从现行的初中英语来看。体现了理念新,内容好,方法活的特点。但新教材词汇量剧增,信息获取量多,各种语法现象出现的时间较老教材早,且语法的密度很大,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素质要求比较高,学生学习英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再从每一单元的编写结构来看,对话和文章反复出现,阅读量很大,文章中词汇量丰富,语法

  现象多,有时各中时态交错出现,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近几年中考试题对阅读要求逐步提高,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技巧是试题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学生仅仅读懂教材,不扩大语言输入量,将难以持续发展。它要求教师强调应用、注重能力、训练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泛读,拓宽视野。要求教师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让他们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消化、处理大量的英语语言知识,去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解题中分析判断、归纳综合和逻辑推理的技巧。但是,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较弱的现象。由此可见,新课标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摆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言语运动在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默读时,也往往伴随着言语运动器官的潜在发音动作。因此,阅读是与言语运动器官的发音动作相互联系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发音动作;另一方

  面,通过分析综合活动来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为顺利地进行这种分析综合活动,要求学生事先具备一定条件:①有一定词汇与语法技能;②有相应生活经验与专业知识;③联系课文了解来龙去脉;④了解作品背景、中心思想。

  三、课程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1.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2.如何加大语言材料输入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3.如何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技巧。4.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四、课程安排

  准备阶段:资料学习、理论学习、听课、专家指导

  实施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案;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听课,研讨活动;分析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案

  总结阶段:对课程研究的过程进行分析。

  五、课程评价

  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小组内的同学共同进步提高。关注过程,用经常性评价代替偶然性评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考查,有利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为学生成长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六、教学资源

  课本阅读材料以及其他阅读材料。

  第五篇:《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选修课

  ?旅游地理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

  课程类型:选修

  教师:熊勇珍

  课程对象:高一学生

  规模预设:30人

  学习时限:每周一学时,共十学时

  场地设备:地理专用教室、教室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

  法和体验;进而培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态度及团队精神。

  3、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并培养学生具有旅游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程说明: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学会如何欣赏更美的旅游

  景观、获得更多的旅游感受,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合法权益,保护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和环境等,对学生进行人

  文素养的熏陶,激发其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操。课程组织实施: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设计方案交流、观看音像资料、外出

  实地旅游

  课程评价方式: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的记分制

篇三:如何开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改革与探索利用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思考与实践巫继冕(重庆市江津第六中学校)摘

  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锻造中形成的优良文化,是培育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精神资源,为了更好培养我国未来的栋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江津六中作为有着红色革命传统的一所中学理应承担弘扬红色传统文化这一责任。鉴于此情况,本文针对利用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探讨。关键词红色文化课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锻造中形成的优良文化,是培育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精神资源,为了更好培养我国未来的栋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江津六中作为有着红色革命传统的一所中学理应承担弘扬红色传统文化这一责任。现结合我校文化建设实践,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德育思路,下文我们一起谈谈利用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拓创新,奋勇前进,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创新精神与勇气。并且要把这种精神作为我校的精神主流,作为我校“校魂”,代代传承下去,使从江津六中毕业的学子都能胸怀祖国和人民,信念坚定,奋发有为。今天我们讲弘扬红色文化是时代赋予六中教育的神圣使命。红色文化进课堂就是对革命传统最好的继承,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3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实施途径3.1利用红色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学校红色资源。按照“红色追忆”校史、“津綦特支”革命人、物、事等;“红色领悟”红色歌曲、诗词、格言、语录等传诵;“薪火相传”践行“红色六中”精神的思路,开发校本课程系列教材,构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结合各学科特点在语文、历史、思品、地理、书法、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中融入红色文化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红色诗词、格言、语录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红色文化经典,了解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魅力;在思品教学中通过红色格言、语录探究、国情知识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书法教学中加强汉字书法教学,进行红色诗词、格言书写比赛,传承中华文明;在历史教学中重点突出以中国革命史学习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在地理教学中以革命遗址、遗迹介绍,以增强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音乐学科开发本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收集红歌、红色诗词、红色格言、红色语录等,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红色革命歌曲、古典音乐欣赏;以红色的旋律、语言魅力鼓舞学生振奋精神、攻坚克难。美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红色经典,展现美丽“梦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网上收集阅读,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红色后代是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建设美好家园的,探求践行红色精神的具体途径。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传承与弘扬适宜学生成长的红色文化精髓,深化红色校园文化内涵,培育和提高师生人文素养,打造红色特色“人文校园”。3.2以构建“三空间活力课堂”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为载体,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达到整体育人的目标每期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五个一”系列活动,使红色文化进课堂经常化、长效化。一是课前每个班级开展诵“红色诗词、格言”活动;每天黑板上一条红色名言警句。二是“唱好一支红色歌曲”。每学月教唱好一首红色革命歌曲。校歌《六中,挺进》、《红梅赞》等红色歌曲在我校学生中广泛传唱,唱红歌成为我校艺术节的保留节目。三是“交流一本红色健康书籍”。活动以班为单位建立读书活动小组,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在本班范围内交流一本红1丰富的红色资源为红色文化进课堂提供了条件江津六中原名江津县立笋溪中学,是解放前中共地下党“津綦边特支”革命活动中心,是《挺进报》薪火相传的中转站。江津六中的红色文化在普通中学校中是少有的,它是我校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江津六中校园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江津六中校报、《红色六中》杂志,在校园广播、网站、校报上开辟红色文化专栏;建立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管理长效制度,推进校园红色文化持续建设。如班级红色文化专栏评比制度、升国旗制度、国旗下讲话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制度、校本课程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制度。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江津六中于1994年被确定为江津县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地下党“津綦边特支”革命活动中心纪念碑、“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蔡家烈士陵园、馥兰亭、津綦特支宣传橱窗、校史陈列馆、“津綦边特支”创始人、《挺进报》主要人物及革命家画像,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江津六中校园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在这有着红色革命传统的校园里,为红色文化进课堂提供了锲机。2红色文化进课堂是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的需要江津六中虽有70年历程,但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主流文化,文化内涵不够深厚,德育上缺乏特色,浅薄的文化底蕴势必会在育人上出现不足,且我校提出“初中办优,高中办特”的发展目标,这对于一个普通高完中来说的确需要深厚校园文化内涵,培育校园精神。我校提出红色文化进课堂使学生牢记革命历史,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激励学生顽强拼搏,攻艰克难,开2017.No10??0??

  中国制造2025与中职数控专业转型发展邓玉伦(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摘要在制造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的大背景下,本文围绕中职数控专业如何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从一个专业课教师的视角阐述了本专业改革发展思路,为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参考性意见。关键词中国制造中职数控专业发展近几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工业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为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新一代机器人”,德国“工业4.0”计划,欧盟的“2020增长战略”等,都将智能制造技术作为核心。2015年5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同样也强调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显然智能制造已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新工业革命加速推进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这无疑将给人力资源的布局带来影响。研究显示,用机器人替代人力可以使制造业的成本降低50%。而这个数字已超过了将制造环节工作外包给低人工成本国家和地区所节约的成本。所以,现在已经有跨国企业把工厂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了东南亚、非洲,甚至回迁到发达国家。据了解,我国的机器人使用也呈现出爆发增长的态势。例如,富士康江苏昆山工厂引进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之后,员工已经从2013年的11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5万人,广东的很多工厂也已被称为“无人工厂”。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少量知识型员工对传统劳动者的替代。一方面,这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另一方面,低技能者将面临失业风险。这就对作为经济结构供给侧四大要素之首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色健康书籍。四是“参观一次革命旧址”。我校充分利用区域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每年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居旧址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如:走进聂帅革命史——缅怀聂帅,触摸、学习聂帅精神;走进中国革命历史——开展红色之旅,重温、继承红色精神;走进江津六中发展历史(参观校史陈列室)——追忆红色历程,感悟、发扬“六中精神”;走进蔡家乡镇企业——感悟、培育艰苦创业精神。五是“听一场红色文化专题报告”。邀请老共产党员到校介绍“津綦特支”革命历史。如:向天培夫妇在江津六中的革命经历、《挺进报》在江津六中星火传承的报告、笋溪中学师生革命斗争事迹报告、蔡家烈士陵园中革命烈士事迹系列报告。学校把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主流,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到红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浸染与熏要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制造业“自动化”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如何适应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需求,是摆在各中职学校面前的新课题。1教育理念转型我们的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把人才分工和人才培养分为:技术工人、技师、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科学家,认为培养技术工人、技师、技术员的就是低层次的教育,培养工程师、科学家的就是高层次的教育,拿人才的社会分工框定教育层次的高低。以致于社会少数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似乎属于“次品教育”,使职业学校的师生感觉低人一等,缺乏社会认可和基本尊严。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通过实施“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很多中职学校建设了新校园、高标准的实训基地等,办学条件明显提高。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所说的,别把职教变成第二座“独木桥”。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就是类型,“状元”就是高层次,每个类型中都有顶尖人才,为什么要把自己看低了呢?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欧盟46个国家、东盟11国都建立了资格框架。我们过去是8级,8级技工相当于副教授的工资,比工程师的地位还高。所以,通过对中职学校“培养一流的劳动力大军”的精准定位,通过面向大众、面向平民,强化学校功能、打通职业教育与所谓精英教育的办学体系,让学生自由地、有尊严地在各类教育层次中选择和转换,从而逐步打消偏见。2中职学校要消除“技术恐惧症”随着智能化的深入,“机器换人”愈演愈烈,但“无人工陶。校园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特色,师生凝聚力增强,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重大突破。2016年,我校高、中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并培养出江津区中考状元。在构建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中,我们坚持红色文化进课堂,今后我们必将持久深入的开展下去,加快实现我校“初中办优,高中办特”“办津南人民满意教育”的步伐。参考文献[1]邓川,邓辉.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教育:关于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2]江津六中.江津六中七十年[M].江津:江津六中内部资料,2014.[3]李世元,柴瑛.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六中精神”:重庆市江津第六中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体会[M].江津:江津六中校报内部资料,2014.2017.No10??0??

推荐访问:如何开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红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