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针对失业我们有哪些再就业的措施6篇

时间:2023-08-08 19:20:02 来源:网络

篇一:针对失业我们有哪些再就业的措施

  

  市就业再就业思路及措施

  章由--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转载注明出处!一、2021年就业形势总体检视:

  2021年,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将在今后现状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将不断增加,和再就业形势和工作任务估计要比今年更加繁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二是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的成长期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市已有历届结转的当新成长的劳力劳动力5万人,当年新蜕变的初高中毕业生毕业生预计达到3万人左右,加上扩招毕业后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就业的2万人,2021年将达到10万人。

  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和规模加大。2021年我市农村移转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2021年的目标是规模不减,质量提高。就全国而言,目前各地都在实行农村劳务经济,组织小城镇剩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没有我区使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份额却而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还是那么一块市场,谁出得快,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主动权。从我市情况看,站稳脚跟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工作起步不是很早,品牌特色不多,劳务输出工作的任务仍然很重。

  四是吸纳劳动力网页内容的网络平台不宽。随着国有经济的退出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或进行,国有企业的数量不但明显减少,而且偏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相当低,目前,全市国有代开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社区第三产业和新村就业虽然发展较快,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8万余个,但与实际需要近30万人就业相比,差距很大。此外,从前几年情况看,用人单位大都招用的是临时工、季节工、很多被招

  用的人员工作很不稳定,往往是春天上岗,冬季下岗,第二年仍然需要有再就业需要安置,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安置就业人员的总量和人数。

  二、就业再就业的整体思路

  以落实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为指针,以完善社会保障试行为契机,以大力开发就业复员军人岗位为核心,坚持全市就业思想两城的思想,调动各个部门及全社会参与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开展产品与服务就业服务和大学生的就业所推荐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具体工作思路和措施

  1、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为适应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需要,2021年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长效机制和管理体系。重点是建立三个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劳动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体系,层层落实工作总体目标任务。明年主要抓好两项其他工作:第一精选。即对原有的目标责任单位进行市级严格筛选,剔除个别效益不好,没有开发潜力的单位和部门,保证岗位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扩面。就是把再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其省直企业和大的民营企业集团纳入到目标管理范围,增加正职开发技术开发的外延和容量。申报二是建立长春市录用备案和就业登记管理体系,就是在保证企业充分用人自主权的保障基础上,按照定级的原则,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在招工用人之前必须到劳动就业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所需招用人员原则上必须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收。对各类企业招收的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手续。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就业的宏观政策,掌握全市用工市场需求情况,又有利于搞好用工岗位的匹配。三是建立和完善就业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考核体系。特别针对前几年的工作情况,重点是建立两级督查,三级检查的双重考核体系。两级督查就是将和和再就业工作的任务指标选入市就业各县市区两级政府督查教育工作范围,由同组织力量一场进行一次督查。三级检查就是市劳动部门对劳动部门县市区以及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县市区劳动部门和市直行业主管部

  门对所辖街道社区和所属企业进行检查,通过督查检查,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网站。在不断完善和充实全市现有人力资源求职和招聘信息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大特长就业网站连接,建立长春市人力资源专业网站,覆盖全市劳动力就业五方面的各项业务,办起国家政策法规、人力资源内部信息动态、时事报道等信息专栏,积极开展网上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活动,发挥发挥出来网络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2举办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专场招聘活动。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我们人力资源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将市场办成开展多元化劳工市场服务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力资源市场,将高校毕业生和优秀学生招聘中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吸引到市场。努力尝试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及用人单位招聘具体要求,举办各类各具特色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特别是与长春市外商投资企业搞好合作,力求多地开发出一些好的、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的我市外企岗位。条件成熟时每周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专场招聘会,如IT、医药、广告、专业技术、高级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专场招聘会。

  3内引外连,加强区域人力资源招聘的加强合作。在总结2021年东北三省外商投资企业人力资源专场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各专业的市场需求,加强区域人力资源生态区域招聘业务合作;同时尝试组织我市企业招聘团走出本市、本省,到外省、市招聘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我市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就业工作领域和空间。

  7、建立完善的就业备案和就业登记制度

  2021年全市劳动就业工作的重点要以确定规范劳动关系为,力争理顺就业再就业工作。长春市劳动保障系统要联合行动,包括仲裁、监察、工资、就业、养老、医疗等部门,出台长春市就业登记条例和就业登记规定,将如何确立社会保险关系,如何发挥政府调控就业整体功能,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统一劳动用工备案手续等方面做出统一的规定,要在《行政许可法》的框架内,突破原有的就业模式限制,实现城乡就业率一体化体系,形成全市统一的劳动关系和录用手续,从而保证政府管理就业的实际效果,真正熟练掌握我市的就业状况。将隐性就业显性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提升就业部门的管理积极作用。

  8、开展全市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百家社区重点联系城市工作的要求,深入深入研究贯彻落实国家再就业税收政策,结合我市社区教育工作实际,按照信用社区的基本条件和申报程序,确定社区评价个人信用的基本标准,在每个城区选取2-3个社区作为试点,为培训信用社区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开展创业能力符合、办理小额贷款等举措给予政策扶持。同时,将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社区竞赛活动作为开展信用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将竞赛范围由五城区缩小到五县区,通过此项活动,推动其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不断完善奖惩标准,完善考核体系,与市财政、民政等部门加强合作,加大检查监督处罚力度。注重活动质量。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力争在2021年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扩大信用社区的覆盖面。

  9、进一步布尚县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他工作。2021年劳务输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扩张规模、提高素质、培育市场、强化服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劳务内部信息、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组织协调四大评价体系建设。一是以完善工作体系,明确工作任务为重点,全面建立有职有责的劳务输出工作罗韦尼机构。要落实人员

  10、实施全民创业促就业战略方向。一是家庭收入继续举办长春市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展示会。向全社会征集市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

  有适合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创业项目,同时将长春市创业初创成功的项目收集到一起,通过一段时间,统一制作展示板面,在长春人力资源市场举办“长春市创业者促就业成功项目展示及推介会”,动员下岗失业管理人员行动起来,走创业促就业之路。二是开展“千名创业成功人士带动万人就业”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千名孵化器千名成功者,出近万个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共促同时评选全市创业促就业再就业明星,发挥出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全面力促开展。

篇二:针对失业我们有哪些再就业的措施

  

篇三:针对失业我们有哪些再就业的措施

  

  简析如何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性、历史性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会产生一系列影响,那么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人会下岗失业。就业难,是社会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造成人员下岗失业的主要类型包括:规章制度性下岗事业、组织结构性下岗失业、周期人员下岗失业、事故人员交接性下岗失业等等,另外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其人员下岗失业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在职员工下岗失业的主要类型应该是结构性失业与体制性失业。因此,结合我国下岗失业人员的类型,对下岗失业人员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再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标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一、下岗失业人员的特点

  (一)下岗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普遍较为单一,虽然一些下岗失业职工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太快,他们目前所具备的能力与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并不符合,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一些大城市的大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对一些大组织生产有着比较丰富的职业经历与经验。其中还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在某些生产领域中拥有比较娴熟的操作技能。由此可见,虽然这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确实拥有较高的劳动素质。但是由于受粗放式工业发展模式与大工业相结合的影响,导致其经历与形成都比较单一化,所以职业技能也就比较单一化。面对以新技术、低能耗、高效益为特点的现代企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就业资本。因此,下岗失业人员专业技能单一化是阻碍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就业观念与劳动力供给处于失衡的状态

  随着人们对就业观念的改变,会逐步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出现失衡,无论是在就业矛盾非常尖锐的区域,还是就业矛盾不显著的区域;无论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还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情况基本上是一样的,就业观念与劳动力供给处于失衡的问题尤其在城镇就业人员中比较明显。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城镇地区比较缺乏就业机会。

  (三)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普遍较大,再就业能力较差,下岗失业人群中女性人数比男性要多,而且他们的年龄都是集中在40~5O岁,及50岁以上的年龄层次。近几年国家对企业的改革和产业结构加大了调整力度。代表着农村劳动力、新兴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等人群交织在一起。与此同时,由于下岗失业的人员年龄都比较的大,而且没有拥有再就业的新技能、没有新的就业观念等等,因此为新时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二、优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及时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

  1.对于传统就业观念关于这个问题,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前。那时中国的社会属于二元社会,所有国内的格局就是乡下农民与城市职工。这就能够代表当时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两个群体。于是社会性格也就分为农民人格与单位人格。从城市职工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在事业单位上班有着不同的标志。他们所属单位主要是功能泛化能力的社会组织。比如国有企业、行政机关、事业机关等等。在单位制度中还会体现出家庭的本质。特别是在单位成员与单位组织的关系上:一要确保基本生活能够单位化、二要确保福利能够单位化、三要确保人员管理制度要单位化、四要确保个人合法证明单位化。因此可見,单位人格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消除“靠、等、要”的这类消极思想,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及时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2.要积极主动的树立自主就业观念,下岗失业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与工作目标。在选择职业上要尽量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从而确定合适的就业方向。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来说,只要认识到再就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那必须要做到拥有积极进取的思想,保持乐观的态度,要坚持依靠自己,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尽可能地从多个方向考虑,然后作出合理的就业选择。另外,国家政府也会为有就业积极性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优质的再就业环境,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可以在就业服务机构的帮助下顺利实现再就业。

  (二)再就业培训要做到有序发展

  ●建立并完善再就业培训工作: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并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形成培训合理,将再就业培训工作做到完善,做到精致。例如,各个地区的人力资源局与社会保障局要主动积极负责再就业培训工作。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起带头领导的作用,因为再就业培训的对象是下岗失业人员。但要将相关政策全面落实到实处,必须要得到多个部门的支持与帮助。所以,地区社会保障局与人力资源局要对任务进行合理分配。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要做好协同的工作,需要协调部门、各级政府教育部、人力资源局、社会保障局以及农委等等。以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各大企业单位、培训结构之间的合作。在实现过程中,可以让一些培训结构与企业参与进来,从而一起讨论解决就业培训工作困难的问题。

  ●建立再就业培训系统:从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来看,建立并完善信息系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优质的构架信息系统才能进一步提升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效率与针对性。因此,政府需要快速建立再就业的培训系统,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再就业培训工作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具体的做法是:一实现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所具备的共享性,让中心网络信息系统、劳动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以及社保局信息系统等等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使其信息达到共享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效率与质量,而且能够简化一些政策操作程序;二建立专业网站,主要作用是对培训机构、劳动供需情况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及时的发布。

  同时在网站上设立对应的职业服务功能和信息填报功能,一方面让下岗失业人员在了解相关政策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求职业;三是创新和维护,不管什么系统在建成之后,必须要做好创新与维护,确保系统功能达到最新标准,提高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三)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随着GDP的快速增长,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意味着失业率会大幅度下降,假如能够实现GDP每增长2%。那么相对应的失业率就会降低一个百分点。这一定律在西方很具有适应性的。但在中国就不是那么具有适应性。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它甚至完全失灵了,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就业岗位。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很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分析,为什么这个定律在中国会失灵。原因主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体生产模式都将自动化、规模化、智能化。这就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便会越来越低。属于服务产业,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大的劳动力资源。这一基本属性也就可以看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将是最大的。因此,为了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根据以上的阐述,我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仍然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当然下岗失业人员自身也必须要明白自身的实际情况。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另外,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机构要拧成一股绳,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一个优质的再就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柏莉.积极开展职业指导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唐锡伟.如何指导下岗职工重新定位[J].中国教育创新,2011(11).

  [3]傅朝升.试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指导的方法与实施2010

篇四:针对失业我们有哪些再就业的措施

  

  我国解决失业的具体措施(5篇范例)

  第一篇:我国解决失业的具体措施

  我国解决失业的具体措施

  1.树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经济增长优先论,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目标。二是就业优先论,即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的目标。几乎所有的计划经济国家都选择第一种模式,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第一目标;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选择第二种模式,将追求就业的增长作为第一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属于第一种模式,但是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结构的变革以及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必然会向第二种模式转变。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自动地促进就业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所以,追求降低失业率的增长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2.调整产业政策促进就业扩大

  这一政策以凯恩斯失业理论为基础,成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同时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宏观经济领域开展失业治理的政策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通过制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岗位补贴政策等鼓励用人单位扩大就业规模。

  3.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这一政策是缓解我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在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完善上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

  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岗位信息的充分传达,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有一举三得作用。一是可以降低劳动参与率,减少劳动供给;二是可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可以促进失业者就业,减少在职者的失业。针对我国长期形成的职业教育落后,职业培训不发达的局面,应该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放在就业促进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投入,强化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而且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2010年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措施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人保部门定下了“力争

  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即使目标实现,也意味着有

  1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

  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

  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

  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

  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

  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

  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

  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

  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

  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

  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

  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

  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

  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

  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

  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

  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

  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

  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

  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

  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

  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

  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

  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

  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

  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

  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

  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

  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

  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

  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

  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

  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

  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

  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

  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

  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

  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

  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

  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

  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

  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

  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

  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

  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

  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

  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

  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

  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

  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

  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

  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二篇: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大批企业倒闭、员工失业,加之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在立法层次、覆盖范围、基金筹集、资格审查以及再就业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而需要对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立法现状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真正建立起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失业保险制度。【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

  存在问题;对策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致使工资收入中断而失去维持生计来源,并在重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时,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可以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失业保险立法现状

  1986年,为配合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国务院颁布施行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

  保险暂行规定》,开始探索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93年,按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国务院颁布施行了《国

  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对原有制度进行了局部调整。1999年,国务院颁布施行了《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保险制度作了重大调整,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按照条例规定,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和各类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都在参加失业保险的范围之内,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抵御失业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上述立法之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先后颁布了《关于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部门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二、我国失业保险存在问题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失业保险法律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国失业保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予以完善。

  首先,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过窄。我国《失业保险条例》关于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尽管比过去有所扩大,但根据我国规定,失业保障对象仅限于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

  工,私营、三资企业还未完全纳入,在农村除了少数合同制工人享受有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外,大量农民工也被排斥在正式的失业保险制度之外,至于乡镇企业职工也不在涵盖范围内,真

  正失业风险大的人群,如灵活就业,暂时就业的人员反而没有参加保险,所以说失业保险覆

  盖范围依然过窄,既不能体现失业保险的社会性特点,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他们同样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如果不将他们纳入到失

  业保险范围,这些职工失业后将面临着基本生活的困难,因此有

  必要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之内。

  第二,失业保险标准过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

  目前我国对失业人员的配套措施并不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完善,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所提供的保障能力是有限的。

  失业保险的标准存在着地区上的不

  平等,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失业保险金相对充裕,发放资金较多且相对公平

  ;而经济

  落后地区,失业基金征缴不到位,保险金的发放差距较大。

  在失业保险的缴纳和领取标准上,目前我国规定的失业保险金标准偏低。我国的失业保险金是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

  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

  金的标准确定为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比最低工资标准还低,使失业者在领取失业保险金后难

  以满足最低基本生活的需要,大大削弱了失业保险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失业保险的最初作

  用。

  从目前失业保险所发挥的作用看,很多地方仅停留在生活保障上,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

  业方面发挥的功能还不够。

  针对失业人员实施的职业培训、转业培训等配套工作也是不够的,这些配套措施要么基本上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再就业服务中心、要么就形同虚设,没有发

  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我国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低,立法滞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相对完善的法律

  责任。

  迄今为止,我国还未颁布社会保险的专门法律,改革的依据多是以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

  名义颁发的行政法规及一般性文件。虽然《失业保险条例》提供了依据,但其权威性强制性

  不够,削弱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造成中央政府调度不灵,统放不分,中央政府

  和地方政府以及官方与民间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

  《失业保险条例》仅仅是国务院颁布的一

  个行政法规,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高度,它仅仅是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的一

  个基本规范,不是失业保险的基本法,这无疑影响它的法律效力。

  与此同时,《失业保险条

  例》

  由于欠缺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导致它的实施机制较弱

  :一方面失业保险基金筹资困难,大部分城镇事业单位不按时上缴失业保险费,出现失业保险费

  “不缴

  ”或

  “欠缴

  ”行为,《社会

  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条虽然规定加收

  %的滞纳金,并且在

  条规定拒不交纳社会保

  险费及滞纳金的可以提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但整个罚则并未规定对强制征缴未果的法律制裁,使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义务人存有侥幸心理,使这种拖欠缴费的行为得不到强有

  力的惩处。

  第四,现行失业保险制度难以解决大量的青年失业问题。

  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

  660余万,所以

  2011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

  下的青年人比例为

  70%。世纪

  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

  300万至

  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

  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到

  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

  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未来几年内,失业可能性最大的是这

  些人,而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一般都有一定的家庭负担,失业的影响会严重波及其家人生

  活。一旦失业后失去了基本收入来源,仅靠微薄的失业保险金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是很困难的。

  但是现行的统一发放失业保险金的制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现行失业保险制度难以解决

  我国特有的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隐性失业现象较为严重。隐性失业者通常因为工作不稳定或者收入不高而隐瞒其就业事实,他们在取得较低工资收入的同时也领取部分失业保险金。

  由于缺乏有效的审核监督机制使得

  这部分人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公平,也造成本来微薄的失业保险基金流失,使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困难,且缺乏公平与效率。

  最后,失业保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失业保险金的领取资

  格审核不够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部分人在就业的过程还领取失业保险金。

  失

  业人员与原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按规定办理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失业救济金,但其重新就

  业后却没有办理相应的就业手续,也未缴纳劳动保险,使管理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人员就业情况无法真实的掌握,使得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群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就业”

  问题,失业保险金发放有失公正公平。由于监管不力,保险基金在管理上也存在混乱现象。

  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不统一,管理机构分散,管理层次过多,各地保障标准不一致,无法对其

  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使基金管理在制度运行上出现不协调现象。

  我国缺乏相应的失业保险

  法律、法规,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解决

  机制,事后又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失业保险基金被挪用、挤占和贪污的现象屡屡发生。

  由

  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影响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公平,也造成失业保险基金流失,使失业

  保险制度运行更加困难,缺乏效率与公平。

  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

  效率。

  三、解决措施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

  种形式,应当是覆盖全社会的,涵盖所有劳动者,而无论其居住地和职业如何,都应纳入失

  业保险的范围之内。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覆盖面过窄,应当考虑将各种社会团体工

  作人员、目前尚未纳入失业保险范围的各种企业职工,包括国有企业的农民合同制工人、乡

  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等,都纳入到国家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中,使失业保险制

  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对于

  《条例》

  规定应该参加失业保险而没

  有参加的单位和个人,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失业保险费征缴措施上下功夫,强制其参加失业保

  险。同时,在修改《失业保险条例》或制定《失业保险法》时,应对失业保险对象作进一步

  的补充规定,细化国家公务员参保及其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的具体规定,把农民合同工纳

  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我们还要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和配套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失业人数上升,企

  业对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会有所提高。

  我国的失业人员主要是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者,这部分劳动者工作层次较低,劳动力价

  值不高,而且面临着更容易失业的风险。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应当强化其就业促进的功能,将

  失业保险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广开就业门路,积极促进就业上来,更多重视促进再就业在

  失业保险制度中的功能。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起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快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建立起规范的职业培训、专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机构,为失

  业人员提供及时便利的就业服务。

  为他们提供直接的就业培训,既能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

  力,又能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技能。因而失业保险基金中用于再就业服务的比重应当加大。

  这种由政府直接出面,为失业者直接提供再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指导,以提高失业者的素质和

  技能水平、帮助失业者尽快就业为目的的计划,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基金资源,提高

  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在完善强制性政策措施的同时,有必要考虑采取激励用人单位参

  保缴费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失业保险与养老、医疗保险等比较,具有自身特点,更突出共济

  性,并非人人受益。有必要对连续参保缴费且未规模裁员的用人单位给予相应的费率优惠,比如对具有

  年缴费良好记录且累计裁员不超过

  10%的,给予

  年的零费率优惠。

  我们要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和各项制度的监管。

  对于失业保险基金,国家应当加强失业

  保险基金的监督和核查。可以考虑建立起国家统一的监督机构,实行不定期监督,对失业保

  险基金进行审计,及时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状况,披露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建

  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监督体系。

  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作用,还要切实加强与就

  业服务机构的衔接和协作,防止一些人员在就业后,还领取失业保险金情况的发生。

  笔者建

  议,可以考虑建立起失业保险人员信用管理体制,对于故意冒领、采用欺诈等方式领取失业

  保险金的人员,收回已经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同时还可以考虑将失业保险的各项管理工作、资金的收支使用等行为,实行计算机全国联网管理,推广应用标准化、统一化的管理方式,以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透明度和失业保险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我们要建立失业保险与就业联动机制。

  从鼓励和引导失业人员尽快就业出发,制定相应

  的政策措施。

  一是将待遇期限从

  个月缩短为

  个月。

  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减少失业人员对失

  业保险的依赖。

  二是从积极的方面鼓励、支持失业人员尽快就业,使其就业后所得利益大于

  享受失业保险的待遇,通过利益引导调动其就业积极性。有两项措施:其一,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将其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发给本人,既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其资金问

  题,也可解除其担心以后领不到这笔钱的顾虑。

  还可考虑在此基础上,再加发一部分,比如,加发尚未领取金额

  的一半。其二,对其他提前就业的,保留尚未领取的期限,继续参保的,合并计算。就业后但按规定不在参保范围的,比如,灵活就业,办理失业登记并经认定,可

  以继续领取以前限期内的失业保险金。

  第三篇: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学号

  TEL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以及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但是直到2004年中央出台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号文件之前,农民的收入一直在缓慢增长,农民的货币收入多年没有明显的增长。农民的养老保险、社会医疗、等社会福利保障措施的缺乏导致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积极性受到制约,农民的消费需求也因此受到限制。从政治层面上看,这些都成为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

  农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长期由于建设、维护投入不足而恶化。由于包产到户以及乡镇企业衰落以后,导致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充分的集体经济支撑,有些基层组织组织软弱涣散,党对有些农村的领导出现缺位。大多数农村文化事业匮乏,原有的许多政府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的做法由于体制的改变或者消失或者供给严重不足,导致赌博、封建迷信等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能完全相符的东西乘虚而入。

  农业问题表现在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土地经营权确权以后,在当前的政策体系框架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缺乏成为限制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瓶颈。农业在大多数农村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小型农户经营的状态。农田水利、林业隔离带等配套设施由于多年缺乏建设和维护,出现毁损或破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率。

  为了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从2004年开始至今,党中央每年都把

  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当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围绕三农出台了一系列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讨论了农村改革问题。会议出台的《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民心工程”。让农民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农民最大的“多予”;保证农民享有充分的土地收益,是对农民最实的“少取”;放手让农民自主经营,是对农民最好的“放活”。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的经营权、收益权、流转权。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占制度,依法规范征地程序,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并搞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对我国农村改革有重要意义。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民要拥有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和对于土地经营权的买卖收益权。财政将加大支持农村改革的力度,并且要把刺激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将是政府支持三农的重点。

  应该看到,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一号文件涉及到了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达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在我国当前面临增长趋缓、财政收入预期增长减少的宏观经济形式下,各级政府在支持三农的实际工作中需要有所侧重,不能四面出击。政府在选择支持三农重点时,首先不能脱离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第二,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需要针对农民的需求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有限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土地所有权已经实现了部分的私有化。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虽然表面上属于地主阶层,但实际上最终的所有者是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在需要地主的土地时,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买卖,但是这个买卖地主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因为单个的地主相比国家机器仍然是弱势的,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我国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部分的实现了土地私有化——土地的经营权私有化

  了。这样就可以在保障国家对于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是我国当前土地所有权的实际情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

  第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里的市场经济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不应该被忽视。正是由于是社会主义,因此对于三农而言,国家对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是不能改变的。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已经殃及全球大多数国家,但是对我国的影响可能只是经济增长速度变缓而已,中国社会稳定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原因也在于由于农民只是部分拥有的土地私有产权——土地经营权,并且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于是大批失业的农民工就可以回到土地上去,虽然其货币收入肯定会减少,但是农民的生产应该有起码的保障,于是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农民,其生存能够得到保障,从而保障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第三,当前农民面临的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可能有人要说那还用问,肯定是农民收入太低!这实际上是一个现象而不是原因,不能因为农民收入低政府就直接给农民发钱,那样农民消费以后还是个穷人。实际上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在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尚未完善。有些地方政府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思路,号召农民种某种品种,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反而出现农民丰收后,相互竞价销售,导致利润空间被过分挤压,甚至亏损。

  本人认为,根据农业和农产品的特点,如果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那么政府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从事第一产业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和原始农产品的供给具有周期性、同质性、低附加值、高自然风险等特征,如果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的规模,农民每年到了丰收时节,将会面对有限的需求而相互展开价格战,导致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同时许多自然灾后也会每年导致一些小农破产,陷入贫困。如果政府能够推动农业合作化,把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广大小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由财政补助,通过支持农业合作化发展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从

  事第一产业农民的收入状况将得到根本的改观,三农问题也就能够从源头上得到解决了。

  解决措施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农业法第四十六条指出,“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实行自愿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

  实行农业保险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可以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特征表现在农业上,不应该停留在当前家庭联产承包的现状上,而是应该鼓励发展农业合作化生产。这里的农业合作化不同与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业合作,农民被完全剥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动权,成为靠挣工分

  为生的农业工人。这种合作体制虽然为我国工业化过程迅速实现了资本积累,但是由于农民没有任何产权并且在大锅饭体制下,缺乏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积极性,我国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实行的农业合作,将是以农民对于土地享有完全的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为基础,本着互助协作、进退自由的原则,形成的外市场内计划的合作关系。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信号,确定当年合作社的总产量和每位社员的生产配额,合作社与社员之间通过合同的方式,在社员开始农业生产之前就已经基本保证了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同时为广大社员提供生产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并组织对于社员的培训。这样农业市场的价格风险和生产的周期性就被极大程度的降低了。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就有必要引入农业保险,政府通过支持农业互助保险的方式,帮助农民减少投保负担,降低自然灾害

  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某个社员发生农业风险以后,可以通过其他社员缴纳和政府补贴的保费,对于受灾农户实行赔付,把单个农户需要面临的自然风险转化为合作社、政府共同负担的社会风险,于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命运就可以得到根本的改变。如果当年的保费收入出现剩余,可以作为合作社的风险准备金,转入下年滚动增长。合作社还可以为广大社员办理大灾风险准备金和再保险业务,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保证。

  通过形成这样一个建立在明确产权界定(土地经营权)基础上的农业合作化生产加互助农业保险的制度创新,就可以把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化解到最低限度,使得从事第一产业农民的生产走上社会化、规模化和自然风险最小化的轨道,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四篇:关于我国的劳动力失业统计数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

  实践教学调研成果

  关于我国的劳动力失业统计数据

  姓名:;学号:;专业:;成绩:

  中国官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几年来对外公布的事业率为:2006年4.1%;2007年4.0%;2008年4.0%;2009年4.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透露,上半年中国调查失业率为5%.总所周知,中国的真实失业率远远高于官方的登记失业率。

  从具体数据来看,1999年后,江苏省GDP开始新一轮次的高增长,而此时的失业率却稳步上扬,绝对水平上出现了“高增长,高失业”的现象,即是说,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出现了反常的正比关系。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

  从我国的情况看:在我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全面推进改革、迅速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在面对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经济危机的今天,失业问题己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特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现行发布的失业率口径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不论是用于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失业情况全局,还是用于把握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对象都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

  大多数西方国家使用的失业统计定义和概念基本上都是遵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标准,即“在一定的年龄以上,在规定期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而我国的失业率是以城镇失业人员为基础计算的,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中具有非农业户口,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法定退休年龄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与国际标准的失业统计定义相比,我国失业人员的统计范围明显不全,概念界定不清,表现为:

  1.对调查对象的统计口径不同。国外的失业统计采用宽口径,包括城镇和农村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而我国的失业人员只包括被抽中调查小区的全部常住人口,失业统计采取窄口径。

  2.年龄限定过窄,与实际有偏差。国际标准对失业人员一般只规定年龄下限,并不设定年龄上限,凡有意寻求工作即使退休后曾经工作,并继续寻找工作者都算失业者。

  3.在业与失业界定不清。国外通常都对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工作时间获取的劳动报酬作了量的规定(各国规定不同),凡在一定时期内劳动时间或获取的劳动报酬累计达到标准的人,视为在业,否则列为失业。我国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而且统计的城镇失业率等相关指标均是根据调查最后一天的失业数据计算的时点指标。

  失业率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已经将这项调查统计工作由试点调查纳入常规性政府统计范畴。失业率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可以成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预算、计划的可靠依据。

  第五篇:我国失业保险改革及其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问题日趋显性化,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和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对构建保障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失业无法避免。在我国,失业会日益加剧。

  新的世纪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

  制将日趋完善,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将不断深入,既是社会“安全阀”,又是改革“减震器”的失业保险制度

  将走向何方?毫无疑问,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过程、面临的挑战均会影响失业保障制度未来的选择。但可

  以肯定的是,就业保障将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取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逐渐降低都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带来的挑战。到

  2003年底,所有下岗职工都要出中心,转换身份进入市场,寻求

  再就业,到那时,目前这种过渡性“双轨制”保护机制将告结束,企业排出的富余人员将依国际惯例,直接表现为裁员或失业,其保障也相应地由失业保险承担。下岗职工并人失业保险后,如果继续按照现行制度,失业保险将难以应付如此沉重的压力。

  就业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或重组,曾使大批职工失去工作岗位。目前中国已经加入WTO,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之人们生活

  理念、就业观念的变

  化、经济的全球化,所有这些定会带来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临时就业、弹性就业、劳务式工作将大量出现。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符合我国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解决严重就业问题的政策选择。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实现灵活的就业形式:引导劳动者转变就

  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择业。因此,新的就业方式定会带来新的劳动力需求,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可能,但不是必然。4.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也是在向提供就业保障转变。近些年来,各国在失业

  保险制度方面一个突出的改革方向就是变消极的生活保障为积极的促进再就业,以实现积极的就业保障。许多国家不仅工作重心逐步向这方面转移,而且在失业保险支出的分配上,也开始注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

  功能的发挥。综上所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并轨”压力

  巨大、新的就业方式大量出现都将

  导致失业人数骤增和失业现象的复杂。而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便

  意味着社会保险基金不仅丧失了

  1%的劳动者的缴费,而且必须为每一个新增的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金等。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唯有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保险,才能减缓失业保险制

  度的压力,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建立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应对挑战

  的必然选择。

篇五:针对失业我们有哪些再就业的措施

  

  五项措施帮扶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

  北方网消息(记者刘雁军

  通讯员冯兆君):从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本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妇女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妇女权益全程维护、终身保障的原则,在制定扶持政策中,充分保障妇女就业权利,充分考虑妇女特点和下岗失业女工所占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采取帮、减、励、促、保五项措施,努力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妇女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妇女就业领域不断扩展,就业总量明显增加,就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一是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多渠道促进下岗女工就业。近年来本市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大龄下岗失业女工,给予工资和社会保险补贴。依托13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陆续开发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协管员、机关后勤服务等九大类公益性岗位,组建再就业公益性公司,将分散的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就业,托底安置3.7万名就业困难的女工,占公益性岗位安置总量的70%,仅劳动保障协管员就安置妇女3920人。

  据介绍,根据下岗女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家庭负担重的实际,本市首先把社区就业作为下岗失业妇女就业主攻方向,促进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其中,大力开发送报、早餐、夜市等非全日制就业;推广小饭桌、小制作、小卖店等家庭就业;引导代买、代送、托管等应约就业。“小字号”解决了大问题,妇女社区就业达到28万人。其次,积极稳定灵活就业。通过调研,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从事灵活就业的80%为困难企业的下岗女工,由于企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她们有岗位、没保障、有收入、不稳定,存在后顾之忧。本市创新就业政策,在全国首次实施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的促

  进就业政策,一项政策让全市5.2万名国有集体企业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受益。老噢对女工保障部门还针对特殊妇女群体就业困难问题,大力扶持社区手工编织组织发展,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对编织组织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给予培训、岗位、购置设备补贴。目前,本市手工编织组织发展迅速,吸纳了大批妇女就业。

  二是为妥善安置改制和退出企业富余人员,减少妇女失业。女职工由于身体、生理、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成为分流的对象,失去了岗位、没有了收入,影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本市在为做好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和同时,高度重视维护大龄女职工权益,在国有企业改制、东移工作中,把妥善安置好富余女职工作为关键问题,突出政策、突出特点、突出安置。本市坚持改制与职工安置同步,先安置、后改制,先调剂、后分流的工作机制,劳动保障部门改变过去被动“收容”安置的做法,在企业改制前就提前介入,超前预控,盘资产、算成本,,尤其注重保护女职工的就业权益,延伸再就业政策,鼓励企业结合女职工特点,积极组建为企业主业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实体,大力发展面向社区提供保洁保绿服务的就业载体,安置富余女工。

  特困企业中年轻力壮、能工巧匠,该走的都走了,剩下的是老弱病残、大龄女工。在制定政策时,本市坚持企业要退出、职工要安置、债务要结清,采取托管与分流等六条渠道,整体分流安置职工。截至目前,全市177户企业办理了退出手续,6.44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其中安置女职工和退休人员4.9万人。解决拖欠职工的工资、保险、医药费等债务6.67亿元。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吸纳妇女就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妇女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巩固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妇女就业规模的基础上,本市盯住金融保险、商贸会展、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就业服务,实现岗位供给与人力资源有效对接。对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给予税费减免和社保补贴政策支持。截至目前,认定服务型725家、商贸企业92家,安置女工2.2万人。

  本市针对再就业基地吸纳下岗女工多的特点,创新政策,对再就业基地吸纳的下岗女工,按照最低工资的30%给予一年的工资性补贴。到目前,再就业基地已发展到56个,在二商、纺织、服装等行业开发糕点制作、速冻水饺、服装缝纫等100多个适合下岗女工特点的工种,累计吸纳下岗女工1.8万人。

  四是加强培训、完善服务,促进妇女实现素质就业。本市制定实施了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纲要,鼓励妇女实现技能就业。开展美容美发、插花装饰、育婴月嫂、家政保洁等54种适合妇女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提高了妇女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累计培训妇女28.4万人,占再就业培训总量的58.1%。其中19.3万人实现了技能就业。

  下岗女工阅历丰富,工作执着,创业精神强。为引导她们自主创业,制定积极的创业培训政策,免费进行SYB、IYB培训;给予小额贴息贷款支持;提供项目募集、政策咨询、小额贷款、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2003年以来,培训妇女8300人,占创业培训总数的50.3%。其中,有5332人成为女老板,带动3.5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本市还把推动妇女就业、保障妇女权益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多次到市妇联学习调研,与妇联领导一起研究促进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为支持妇联做好妇女的就业工作,先后拨付298万元用于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载体建设。给予280万元支持妇女创业中心发展,使“孵化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拨款600万元资助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阳光关爱救助活动。2006年“五一”,我们与妇联、工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再就业“双百”表彰活动,有31名妇女获得再就业“五一”劳动奖章,100名妇女获得再就业“三八红旗手”称号,占获奖总数的65.5%。同时举办了由700多名下岗职工自编自演的“再就业颂歌”主题晚会,弘扬他们下岗丢掉“铁饭碗”,自强捧回“金奖章”的拼搏精神。

  五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护妇女劳动保障权益。不断完善保护女职工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是确保女职工各项劳动保障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措施。“十五期间”,在本市先后出台的《天津市劳动就业管理条例》、《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企业工资支付规定》中,明确规定消除性别歧视;严格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保护;严禁安排女职工从事四级劳动强度以上的劳动和其他禁忌劳动;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今年实施的《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市劳动保障部门坚持把维护女职工劳动保障权益作为监察重点,连续三年与市妇联、总工会联合对使用女职工较多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权益保护专项检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他表示,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促进法》为依据,强化男女平等就业意识,保障妇女权益,继续大力支持妇女就业工作,努力促进妇女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篇六:针对失业我们有哪些再就业的措施

  

  EMPLOYMENT编辑王雪娇就业针对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措施研究文?/?冯????侃量和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在2007年开始实施,2011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就业援助规定》。再就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项目,能够更好地解决长期失业问题。在整个就业困难群体中,长期失业人员往往经历屡次失业经历,学习能力较差,存在各种各样的再就业障碍,是最难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所以,在北京,长期失业者的再就业保障成了政府工作的重点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长期失业人员的特点,通过分析长期失业人员现状和劳动力市场和政府行为的症结,提出了为促进再就业的实施和提高再就业的数愿在家待业领取失业金,也不愿意外出就业。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局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在少数,但因为长期失业人员就业观念不正确,也造成工作匹配度不高。再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因为就业机会的缺乏,而是因为劳动者择业观念不正确。转变长期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三、劳动力市场及政府行为的症结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所获得的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影响着长期失业者再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渠道比较单一,长期失业者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精力获得多方面的就业信息。再者,市场上也存在一些黑中介和工作欺诈、用工者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给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不仅严重侵害了长期失业者的切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愿望。因为市场无法对长期失业者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控,这就要求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进行资源配置。但是现阶段政府部门虽然在各个镇街设立了就业服务中心,但职业培训流于形式。长期失业人员的界定是以失业时间长短为标准的,所以造成人员层次差异大,集中培训针对性不强,并且仅对职业技能为内容,容易忽视对长期失业者的心理疏导和个性化引导。一、长期失业人员及再就业保障的定义长期失业人员是指保持失业状态达一年以上的失业者,其中失业的界定则在正在寻找工作机会但未得到就业的状态。2011年实施的《北京市就业援助规定》写明连续失业一年以上者属于就业困难人员的一种。其中就业困难人员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并在法定劳动年龄内,长时期处于失业状态且实现就业有困难的本市劳动者。为帮助和实现失业人员尤其是长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就是再就业保障。四、帮助长期失业者就业的措施1.法律保障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再就业保障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让政府就业部门的工作有据可依,有了法律保障。2.货币补贴保障登记失业人员每月固定领取失业金,以保障其基本的物质生活。但是这种直接的货币补贴在近些年来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故建议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就业货币奖励政策,不仅能够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还能够调动其就业积极性,有效提升长期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3.转变长期失业者的就业观念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劳动者就业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固定单位,也不是局限在某一固定时间,二、长期失业人员现状由于失业持续时间长,并且年龄偏大者居多,接收培训机会偏少,长期失业人员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失业时间越长,其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的难度越大,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信心是决定其是否有就业愿望的基础,也是长期失业人员选择自己重新就业的重要因素。劳动者自信心严重不足,便会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各种悲观情绪也会随之产生。求职失败次数过多,也会让其自信心严重缺乏,造成恶性循环。长期失业人员可能会认为必须找一个固定的、稳定的单位才算是就业,还不懂得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是如何实现的。还会因为各种原因错失就业机会,眼高手低,宁64OCCUPATION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就业EMPLOYMENT编辑王雪娇也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还可通过试工并给予固定补贴为长期失业人员提供工作机会。例如企业给长期失业者提供一个只需支付一半报酬的工作岗位,另一半工资由基层就业服务站支付给劳动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在劳动者与企业双方都达到满意之后,再签署正式劳动合同,企业再支付给劳动者全额工资。(2)政府补贴计划。建议政府制定补贴政策向长期失业者倾斜。例如:企业一旦招收长期失业者,稳定工作半年或一年后,可向政府就业部门申请补贴。(3)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自由职业时间和形式多种多样。劳动者、企业、政府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面对就业形式的多样化,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长期失业者也应当改变眼高手低的做法,多在周边挖掘、发现工作,形式不限,提升就业的效率。4.增强长期失业者的再就业信心长期失业人员失业时间越长,脱节于社会的程度越高,再就业的信心就越不足,再就业保障的基层一线人员对其进行就业信心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越大。鼓励长期失业人员多学习,学习各种技能;鼓励长期失业人员应该根据真实情况,灵活选择再就业方式,踏实工作。5.市场的扩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门槛低、劳动密集型等特点,对于吸纳就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中小企业能够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对创立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推进技术进步,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充分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政府的促进就业工作政府作为一个调节市场和劳动者的枢纽,应当通过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减少用人单位和失业人员的匹配成本,以实现供需岗位之间的平衡与快速对应。政府应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克服由于供需岗位不能迅速匹配的困难。(1)建议设立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公益项目。政府可成立专项公益资金,企业提供对口技术支持,长期失业人员提供自身劳动力,组成三方合作机制,建立可满足社区日常需求的微小企业,例如蔬菜直通车、流动早餐车、便民超市等设施,这在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的同时,通过学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提高长期失业人员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能够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和技能的需要。一方面失业人员可以依靠该能力养活自己,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政府转移支付的财政压力。通过技能培训,使其自身能力提高,政府就业服务部门通过推荐上岗,为企业提供令人满意的劳动力。(4)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是北京市再就业保障的重点和主抓点。北京市的再就业保障政策中,可通过税费的减免、专项资金的奖励、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创业。比如,北京市昌平区在2015年11月整合农村集体产业用房资源,打造了全国第一家创新创业社区——回龙观双创社区,其中,长期失业者在此自主创业将享受减免办公场所房屋租金、免收创业企业开设登记过程中的登记费、工本费、提供融资支持、会计和法律服务数十种优惠政策。(5)就业援助计划应当分类制定,应按不同群体层次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分类。援助措施的制定应兼顾援助对象的差异性。对于确实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就业的,可以通过设置社区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让其重新融入社会生活中,这对失业者自身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五、小结总之,长期失业者群体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以及高风险群体。因此,社会和政府都需要保持长期关注,并建立相应的援助计划来化解其不利因素和风险,使长期失业者重返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社保所)

  2016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0965

推荐访问:针对失业我们有哪些再就业的措施 再就业 失业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