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五篇】

时间:2023-08-28 16:10:02 来源:网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五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五篇】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5篇

第1篇: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唐春
来源:《名城绘》2019年第08期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其明确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民情怀、睿智的辩证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彰显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对此,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关键词:习近平;新思想;新理论;若干思考

         一、学懂弄清新思想的理论主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判断就时间而言,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就空间来说,包括全部理论与实践。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开放的历史要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也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围绕这一时代课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并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等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深学笃用新思想的理论精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教育工作者作为教研主体,需要理清“为什么化”、“化什么”、“怎样化”。

第2篇: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作者:人民日报理论部 主编开本:16页数:364出版时间:2018.5ISBN 978-7-5115-5449-9 目录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王东峰 中共河北省委书记001当好“红船精神”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车 俊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006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做新时代合格共产党员刘家义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010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蒋超良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015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陈吉宁 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020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王晓晖 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025“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A佳制度蒋建国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030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高选民 中央组织部副部长036汇聚世界政党共识 共建更加美好世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宋 涛 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041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穆 虹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047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孟祥锋 中央和国家AA机关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05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何毅亭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057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冷 溶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06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A伟大的梦想曲青山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068履行好人民司法事业的时代使命沈德咏 A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073大力强化理论武装 践行工人运动时代主题李玉赋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A书记07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陈宝生 教育部部长083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王志刚 科学技术部部长088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袁曙宏 司法部党组书记093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苗 圩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098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张纪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103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韩长赋 农业农村部部长109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黄守宏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11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肖亚庆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1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马建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12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宁吉喆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128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徐绍史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133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沈春耀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138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虎城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143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的行动纲领王伟光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148把握新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王京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53新时代中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郑必坚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156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新时代内涵舒国增 中央纪委驻中央办公厅纪检组组长161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季晓南 中央第九巡视组副组长166新时代呼唤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4·19”重要讲话精神王一彪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71中国思想理论进入世界的鲜亮标志张首映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76“四新”彰显党的十九大思想灵魂和精髓要义甄占民 中央党校副校长179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陈 立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184重在学习领会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孙业礼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189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陈 晋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194深入把握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冯 俊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199加快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陈肇雄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204用新思想指导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9海洋强国建设助推实现中国梦王 宏 国家海洋局局长214高举起民族复兴的思想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杜飞进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19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王清宪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24努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杨 岳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228深刻领会新思想 奋力走好新征程李 军 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233脚踏实地再出发唐洲雁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238党的十九大A重大的理论成就李洪峰 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241让科学社会主义真理之光更加璀璨夺目郑科扬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246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252深刻领会“三个一以贯之”施芝鸿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257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李君如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26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石仲泉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266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71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陈曙光 

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274深刻领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79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84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北京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89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A领力姜 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93我国仍是世界A大发展中国家韩 震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298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辛 鸣 中央党校教授303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秋 石308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林兆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313在新时代书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篇章刘汉俊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社长319在增强忧患意识中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逻辑双传学 新华日报社社长324党的自我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颜晓峰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329肩负好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杨宜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334深刻理解党的基本方略的科学内涵祝黄河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339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韩保江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344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黄承梁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348

第3篇: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深入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向哪里走、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主题集中、主线鲜明,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重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新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精髓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对当代世界法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

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议题,也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和战略谋划,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进一步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了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新高度,赋予全面依法治国新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从法治上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制度化方案,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实际出发,发挥政治优势,遵循法治规律,与时俱进提升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和作出的重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特征,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在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要求的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思想等精神文明成果,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特征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机制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觉依法办事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先进法治文化形态和法治进步状态。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必须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将其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整体推进。首先要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共同构成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布局。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坚持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共同建设。在具体方法上,统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前后衔接、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理论创新

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意味着依法治国是首选的、基本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主导的、基本的治国方式。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不排斥政治领导、组织保障、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教育等方式,而是强调在诸种方略共治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依法治国是制度化的主要治国方略。我们既要防止法治万能主义,也要警惕法治虚无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

人民当家作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我国,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良法善治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良法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把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融合起来理解,把厉行法治与加强治理结合起来把握,在两者融合统一中达到良法善治状态。

法治中国建设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科学定位、目标指引和战略谋划。建设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总目标的高度凝练。法治中国与小康中国、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中国梦的核心要素相辅相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表明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法学理论创新的方向指引,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法学理论发展的战略支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中国为动力源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当下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需要,坚持和凸显中国法学的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
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在理论上要阐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

第4篇: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党课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一、以人民为中心诠释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6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之所以能够解难题办大事,关键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可见,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

  坚持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决定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正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这深刻阐明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永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展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表明坚持群众观点和践行群众路线,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的重大判断。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进入新时代,关键就在于我们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基于治国理政新实践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两大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构建,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遵循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原则,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注重协同性和联动性,统筹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开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三大规律。习近平同志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这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方面,我们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积极为民谋福祉;
另一方面,我们党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于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让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三、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在治国理政举措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治国理政评价上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

第5篇: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

心得体会:弘扬“红船精神”为时代明德育人

——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切革命精神的源头,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增添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从红船起航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明大德、立大德、守大德,以德治国、以德治党、以德化人,不断谱写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弘扬“红船精神”,需要我们在努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征程中,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

1.以德治国 以德治党

98年前,10余名中国共产党人冲破重重障碍,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伟大的建党使命,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标是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一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世界,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出发。“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德”深深嵌入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之中,制定一系列党内规范、社会规范、公民规范,作为调整、规范各种系统的重要机理和机制,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内核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形成了以德治国、以德治党的重要方略。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创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既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德法相依,德治礼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又坚持以德治党与依规管党相结合,面向全体党员、突出“关键少数”,强调自律与他律,重在立德与立规,设置广大党员干部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高标准”,划出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法纪“底线”,力求让共产党人的道德值满格、忠诚度满仓、正气值满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饱满、幸福感增强、安全感升值。

2.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历史表明,德才兼备,方堪重任。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很多党员纷纷把自己的薪水、稿费甚至家财用于党的办刊、学运、工运、宣传等工作。陈望道作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者之一,在家乡浙江义乌的茅棚里翻译出中国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错把墨汁当糖水吃了,成为历史美谈。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要察其表、更要析其里,既要本领高强,更要德性好、德行正,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仅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而且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原则。中共中央日前修订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作为新时代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之一,要求选任干部要“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五大关口,特别强调考察干部的政治立场、思想品质、价值取向、见识见解、适应能力、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况。

可见,新时代选人用人必须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政治过硬新要求。坚持政治标准,树立政治标尺,看政治忠诚、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担当、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识”,是否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做到“两个维护”,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新时代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
严把德才标准,既要政治过硬,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拥有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有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
坚持以德为先,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看政治品德、看职业道德、看社会公德、看家庭美德,看廉洁从政、看廉洁用权、看廉洁修身、看廉洁齐家,看生活圈、看社交圈、看家庭圈,全方位、宽领域、多方法考察识别干部的德;
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公道正派,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选用德才兼备干部。

3.以德立身 以德润才

古人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蕴含以德立身、以德润才的文化基因,倡导修齐治平,讲究礼义廉耻。“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潮头的信心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在时代前列的动力之源。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正道直行,培根固魂,以德立身,德才匹配,在“四个全面”中成长,在“四个伟大”中成才,“红船精神”不断绽放出时代光芒。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广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坚持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
广大中青年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广大基层干部要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提供材料的忙乱中解放出来,凝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精气神,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的问题;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千百年来都把修身做人、立身处世看得非常重要。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文化就是人生之学、修身做人之学。总书记强调“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严以修身,就是强调为官要首先学会修身立德、学会做人。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多都是从做人上、道德品行上出问题开始的。领导干部的私德关乎党的形象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约束自我,提高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永远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4.为时代明德 为时代立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风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周文雍“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焦裕禄“活着不能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治好”;
改革开放时期,杨善洲“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不相信这山绿不起来”;
李保国“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着初心和使命,用行动为时代明德和立功。

“红船精神”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有新的气象新的作为,为时代明德,为时代立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把中国共产党管好治好建设好,把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发展好。

要坚持守正创新,布局开新,举旗帜、正导向、明大德、兴新风,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立德立功、勤业精业,多下苦功、多练真功,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大力培育有信仰、有格调、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革命、敢于斗争,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能力保证。

要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要增强不想腐的道德定力,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打造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建设,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夺取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纪律保证。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是提升个人修养、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基本遵循。“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新时代,应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吮吸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积淀下的文化养分,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气,合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推荐访问:谈心 新时代 中国 关于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五篇】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主题教育谈心记录内容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