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社规划】黑龙江省,“十一五”人才规划(精选文档)

时间:2023-05-22 19:20:04 来源:网络

黑龙江省“十一五”人才规划为加快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一、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十五”期间,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社规划】黑龙江省,“十一五”人才规划(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人社规划】黑龙江省,“十一五”人才规划(精选文档)



黑龙江省 “十一五”人才规划


为加快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

一、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人才工作 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布局,以扩大人才数量、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1 、人才队伍规模扩大,实力增强。至2004年底,人才资源总量达266.7万人。党政人才21.6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8.6万人,39.8% ;研究生以上学历3810,少数民族干部0.9万人,女干部5.2万人,非党干部5.1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6万人(1),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6万人(2),研究生以上学历892,年龄在35-45之间的8.9万人。高技能人才80.农村实用人才23.2万人非公企业人才16.3万人 。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32.6万人(3),其中高级职务人员8.4万人(4 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5.8% 提高到6.3% ;两院院士29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0人,享受政府特贴专家3418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建立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1003个,带头人1030人,后备带头人2847人。设立 10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数量居全国前五名,累计招收培养近 1800 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留省工作的占 80 %,有12人被特聘为“长江学者”,260多人被评为博士生导师,40人被提拔到厅(局)级领导岗位;取得科研成果 2580 余项,近 600 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2 、人才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深化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实行了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差额选任、实绩考察等制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全省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 52 人,处级领导干部 607 人;完善了竞争上岗和考试录用制度,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 37018 人,10166人通过考试录用进入公务员队伍。在事业单位推行了以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制度改革和工勤人员技术岗位等级考核制度,在三分之一以上事业单位实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企业进行了公司化改造,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对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实行了聘用制度,企业开始建立与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公司制度相适应的人事制度。

初步建立了按业绩、贡献来评价和使用人才的机制。 创新了党政人才评价制度,形成了重在群众认可、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人才评价标准,进一步研究完善了党政人才绩效考核标准和办法。探索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制定了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标准,积极推行了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和认证制度。加快推进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工作,制定了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重点抓了非公企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评工作。研究制定了技能人才考核鉴定办法,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深化了人才评价方式改革,扩大民意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注重用实践检验和评价人才。完善了人才评价手段,大力推广了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通过开发领导能力锻炼、管理能力训练、技术创新评比和劳动技能竞赛等人才评价方法,提高了人才评价的专业水平。 全省基本实现了 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体系, 科学化的评价机制与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同步推进。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党政机关实施了职务职级工资制度改革,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医疗保险;事业单位根据工作性质和经费来源情况实行了不同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参加了医疗保险;企业初步建立了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多种收入分配形式,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智力发明专利入股等形式逐步被认可和接受,企业职工普遍参加了养老保险。

3 、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开始形成。省委、省政府围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为我省服务、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围绕干部任用、公务员管理、专家管理、职称管理、人才考核奖励、人才市场管理、人事争议仲裁等,出台了100多个文件,搭建了人才法制化管理新框架,初步形成了吸引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对部分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46.6万人 , 万人口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 122.1 人。

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体系。着眼于提升人才素质,加强培训体系、培训基地建设。“十五”期间全省共培训公务员60万人次,各级各类党干校共培训厅级干部907人次,处级干部8759人次,有944人次到国外进行过短期或中长期培训学习,有1306人次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大中型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至少接受一次短期适应性培训,1/5以上接受一次工商管理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00% 。实施实用型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城镇下岗转岗职工就业与再就业培训计划,培训了大批实用人才。

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以 中国龙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为龙头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达到了 107 家,拥有固定交流场所的人才市场43家,初步形成以省、市(地)、县(市)属人才市场为主渠道、其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补充的人才市场格局,人才配置实现了市场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日益突出。

大力开展了召才引智工作。依托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创业园区,广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引进了一批急需人才。开展了院士、专家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项目咨询论证、“海外专家龙江行”、“博士后科技行”等活动,邀请外籍专家为各类企事业开展智力服务 1.5 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 2000 余项,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 、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人才总量仅占总人口的 7% ,占劳动力人口的 15.8% (5)。专业技术人才中具 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 19.5 (6)27.3% 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在中专及中专以下,高级人才只占 6.3%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 3418 人中,约有 2000 人已退休。

2 、分布不均,结构欠佳。专业结构不合理,地区、所有制间分布失衡,教育、卫生类专业技术人员占36.3% (7)89%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国有单位,85% 集中在省直和大中城市。企业及生产一线人才少,57.9 % 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事业单位,仅有42.1% 分布在企业。优势主导产业缺少相应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的专家,研发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不适应需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性短缺,农业和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不足。

3 、观念陈旧,投入不足。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重物不重人、重官不重才等思想观念以及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1.4%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缺乏必要的物质保证。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

4、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部门、各单位之间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人才“部门所有制”和“职务终身制”尚未完全打破,产学研脱节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和水平有待提高,统一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人才资源的整体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5、留人困难,流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 20 年人才外流15万多人,大多数为高层次、关键技术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每年考到外省院校的学生近万人,毕业回省的不足1/3 。最近几年还出现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集体南迁的现象。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统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扩大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使用和培养为主线,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积极吸引海外和省外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使人才总量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 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 来,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围绕“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需求,在党政部门锻炼一批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使那些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领导经验丰富、能够驾驭全局、清正廉洁而又具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同时要把其中的一部分年轻干部培养成懂工业和经贸、熟悉资本运作和科技研发的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在 装备制造、石化煤化、能源、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和森工等主导产业 形成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聚集群;在对俄交流合作领域开发一批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抢占对俄经贸合作高地;在文化体育领域重点培养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体育英才;在新兴产业造就一批初步掌握基本技能的旅游、物流、会展人才;在企业打造一批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懂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对国家利益有高度的责任感,善于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掌握必不可少的会计、金融知识的一流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练就一批擅长种植养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长于绿色农业的带领农民致富的科技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在社会工作领域形成一批专职社会工作人才,形成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结构合理、相互配套、实力雄厚的“人才兴安岭”,打造特色产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北疆人才大省。到2010年,人才总量从目前的266.7 万人发展到353万人以上,年均递增不低于5%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以控制总量、提高素质为重点,以优化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加强作风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公仆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节俭意识、忧患意识, 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尤其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 2010 年,党政人才总量控制在 22 万以内。

1 、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着眼于龙江振兴发展的需要 ,按照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开展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活动, 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水平。认真研究地方党委新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建立健全议事和决策机制,建立全委会、常委会、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障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加强各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派后备干部到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炼。按照 30 出头、 40 左右、 50 开外的比例配备各级领导班子。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和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支持少数民族干部大胆实践,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公务员精神”教育,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促进公务员管理法制化。探索建立从基层党政机关选拔优秀公务员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上级机关公务员到农村基层和社区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

3 、深化党政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化。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选任的提名程序。改进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积极推行讨论任免干部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干部选拔任用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改革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举制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 建立健全干部正常退出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干部考试录用、考核评价、职务晋升制度,试行干部聘任制度,打破机关、事业、企业人员之间的流动壁垒。

4、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省外、境外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发省内各级党干校和高校的培训资源,完善党政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种培训资源,健全培训干部选拔制度,同时注重采取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特别是与企业交流及在重点工作、关键岗位上锻炼等办法,加大对党政人才培训、锻炼的力度。每年培训厅级干部不少于人,处级干部不少于人。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突出重点、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在优势主导产业打造核心人才队伍,围绕重大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团队,围绕重大项目建立一批梯队,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构建人才聚集区,在农业、石化、装备制造、医药、俄语等行业和专业形成全国一流人才聚集地,打造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相适应、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龙江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由132.6万人达到160万人以上,年均递增不少于5% ; 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由66%达到75%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由23%达到40%以上;高级职称人员由8.4万人增加到11万人以上,高、中、初级职称比例1:4.2 4.8调整为1 3 6 ;年龄结构得到改善,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由75%达到80%以上。

1 、加强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重点,聚集一批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领军人才队伍,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拓宽培养渠道,制定遴选标准,逐步建立团体举荐、行业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覆盖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遴选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领军人才到国外著名研究机构、高校、企业进修深造,不受出国出境时间和次数限制。发挥领军人才充分自主的领衔作用,在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与领军人才充分的自主权。鼓励领军人才打破所有制和身份限制,聘用“柔性流动”人员和兼职科技人员,自主组建团队。创建“龙江科技领军人才”荣誉称号,重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

2 、加快建设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各领域的高级专家。积极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贴专家、学科梯队建设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加大对具有原创性和高技术含量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带头人和特色文化人才。

3 、加强博士后工作。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博士后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到2010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达到170家左右,每年招收博士后数量增加到500-700人,在站博士后人数达到1400, 研究成果转化率达到30%以上。

4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围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 和国防工业,以具有产业基础和应用前景的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组建若干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

5 、加强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汇集人才、提高能力为目标,在金融、保险、旅游、法律、信息、物流、会展等领域,加快短缺人才培养,构建服务业人才培训教育体系,使 现代服务业 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形成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优势,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6 、加强老年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从老年人才特点和规律出发,把老年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纳入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建立老年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与协调机构,制定政策法规,加强规范引导。鼓励老年人才通过 讲授业务知识、传授工作经验、开展“一帮一”活动等方式 培养后续人才。将离退休人才纳入各类人才奖项评选范围,设立“老年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贡献奖”,多层次、多渠道鼓励老年人才参与经济建设。建立健全高级离退休专家的延退、返聘、外聘制度,鼓励他们在各个行业发挥作用。

7 、深化用人、分配激励制度改革。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原则,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适应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办法。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有条件的可实行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年薪制。认真落实高级专家住房、就医、用车等生活优惠待遇;建立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和考察制度;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辅助的人才奖励制度。

8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除身份限制,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能力、业绩评价体系和年龄结构目标管理控制体系, 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实行不同评价方法,向全面人才评价体系转变。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发展人才评价中介组织,规范专业人才评价工作,逐步推进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实行对海外回国人才、特殊人才、外籍人才根据工作业绩和工作需要直接评定相应职称(资格)的办法。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依法管理相结合,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十一五”末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从 13.6万人增长到25万人以上;重点培养1000名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和 6 万名中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总量的比例不低于 30% ,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不低于 20%

1 、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以重点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及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 制定长远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分层分类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训。 设立省级“优秀企业家”奖,对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经营者,授予“省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每年有重点地选送一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学习培训。按照政府引导规范、培训机构通过竞争提高的要求,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和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2 、 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 继续深入探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的新途径, 积极研究制定国有资产出资人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的具体实施办法,逐步实现产权代表与经理层分层管理。 积极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改革,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评价和选拔机制。

3 、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引导和支持 企业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拓宽引才渠道,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 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切实为引进的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解决好户籍关系、子女就学、住房等实际问题,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 、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创造环境和条件。对非公企业人才在政治上一视同仁,事业上支持鼓励,生活上关心照顾。加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督管理,促使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履行应尽的社会义务。

(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到“十一五”末期,全省培养高级技工18万人,新技师 5 万人。高级技工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达到25%左右。中级技工比例提高到40% ,使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技能人才结构比例基本合理。

1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结合六大基地、哈大齐工业走廊等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 、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和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学历、资历和身份界限,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

3 、广泛开展技能人才竞赛交流等活动。支持和鼓励各地、各行业、各协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发挥各类交流平台作用,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和技能成果展示创造条件。

4 、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科学制定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制度,突出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和带徒传艺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

5 、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并及时发布高技能人才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并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提倡企业采取项目承包、技能入股、效益分成等方式进行分配。探索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制度,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建立“龙江技能大奖”、“全省技术能手”等评选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和培训机构。

(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我省农业、农村特点,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 “十一五”期间,每年将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提高 15 个百分点,到 2010 年达到 50 万人,实现总量翻一翻的目标;实现每个农民都能掌握一技之长。

1 、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 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实施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利用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110 计划”,为每个村培养 10 名以上具有中专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实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2 、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政策体系。消除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身份、地域等限制和求职录用、培训、奖励、职称评聘、薪酬分配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与其它社会人才的差异,及时解决流动争议,保障其合法权益。 研究制定加快培养实用人才的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生产经营企业、科研和经济实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 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审办法,加快培养农村实用的中高级人才。逐步建立完善农业领域的职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职业工种资格认证和就业准入制度。

3 、强化农村人才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人才市场,积极提供职称评定、素质测评、实用技术培训、人才派遣、代办落户等人事代理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优先为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政府特殊津贴。鼓励农村实用人才组建各类人才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人才资源整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每年将社会工作人才的数量提高 10 个百分点,到 2010 年达到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

1 、加大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力度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对不同职业的社会工作人才进行不同的能力素质培训。重点培养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技能、专业性方法和技巧、从事社会活动、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加快高校、职业院校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位体系,相应调整专业设置,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形成“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格局。

2 、充分发挥民政、工、青、妇、科协等社会组织的优势,使遍布城乡的各类群团组织成为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阵地。组织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和其他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责的团体,各类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机构,以及医院、学校、司法矫治机构等单位,通过岗位调整等方式,配备专业社工人员。引导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充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结构,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引进机制。

3 、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实行“社区服务储蓄”、“社区服务借贷”等制度,灵活使用社会各类人才发展社会工作。尽快建立完善职业评价和从业标准,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

四、保障措施

1 、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人才资源信息服务。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信息数据库,定期跟踪掌握专家的情况。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实行人才预测和供求信息发布制度。研究探索人才结构动态变化预警机制。以人性化理念建立公共人才资源服务网络,完善人事人才公共信息网,实现一点受理、多点服务;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实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

完善高级专家咨询服务。成立高层次人才理事会及服务机构。完善高级专家参与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设咨询制度, 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 的智力优势和参政议政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发挥退(离)休老专家的作用。建立高级专家培养指导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机制。

2 、构建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人才市场功能,实现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的联网贯通。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各支队伍之间相互交流的管理办法,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鼓励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鼓励党政人才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的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保证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研究制定重要人才流动管理办法,引导人才向优势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提高优势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才比重。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规范人才市场秩序,打击虚假广告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3 、构建人才培训教育体系。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培育优势产业,调整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研究重点。理顺高校管理体制,逐步把部门分散管理统一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集中管理。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结构。充实重点行业的人才师资力量。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每个市、地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活动。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协调机制。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培养模式,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执业资格教育、社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组织各类人才参加非学历教育。鼓励各类人才到大专院校攻读学位。选送人才到国内外大专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学习深造,进修培训。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社区及家庭的作用,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用人单位资助、政府对弱势人群予以扶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

4 、构建人才创业体系。创建若干人才创业园区和基地。以六大基地、哈大齐工业走廊等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建立若干人才创业园区、见习基地,通过引进经营主体吸引人才。

大力加强与东北亚各国人才合作。不断开拓和扩大对俄及北欧国家合作渠道 , 加强人才资源信息交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 ,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培育具有实力的国内中介机构 , 建立对俄及北欧国家人才交流市场和对俄人才信息库 , 创建俄罗斯科技园和对俄人才交流中心。逐步健全完善人才中介服务体系。采取高薪聘请、技术入股、合资合作以及重点支持等方式 , 吸引俄罗斯优秀人才来我省开展多种形式的长期合作。

大力吸引海外人才。依托重大项目、重大课题聘请海外人才。建设好哈尔滨、大庆两个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海外留学人员专业档案,编印海外人才名录。建立留学人员信息库,通过互联网联络海外留学人员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加大对人才创业的扶持力度。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离职的科技人员在我省转化高新技术成果,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在校研究生、在站博士后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对来我省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省外优秀人才,在配偶子女随迁调入、个人所得税、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资金、进入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

5 、构建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加快人才立法。提升人才工作立法层次,构建以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法规体系。完善人事人才执法监督机制,促进人才工作法制化。

定期更新人才政策。建立人才政策定期清理制度和人才政策跟踪调查制度。适应人才竞争形势,不断推出新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立人才政策法规有效落实机制。建立人才工作推动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建立人才工作督察机制,采取专项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人才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促进人才政策的有效落实。

6 、构建人才投入支撑体系。加大财政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按照高于 GDP 增长幅度的原则逐年提高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方面的投入。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资金用于推进人才开发重点项目。 各级政府要设立占财政收入相应比例的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建立财政专门预算科目,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及支持重大人才开发工程的实施。 制定政府投入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指标,加强跟踪监管,提高使用效益。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人才事业。加强对人才开发投入的宏观引导,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不少于单位工资总额的 3% ,主要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工提升能力的学习培训。 企业要按有关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将人才开发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并逐步提高人才开发的投入比例。 研究制定财政、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投入, 通过税收、奖励政策, 引导和鼓励社会机构、国际组织和个人捐赠,用于人才开发。

7 、构建人才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补充医疗保险,完善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研究制 定重要人才安全法规,明确涉及国家安全的人才范围。对承担国家和省重点工程以及涉及重要机密和企业核心技术的人才实行保护措施。依法保护涉及人才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相关合同关系,依法调处人事和劳动争议。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支持科技成果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完善辞职解聘制度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权益保障体系,及时有效地保护人才的政治、经济、人身和知识产权等权益,加大对侵害人才合法权益的打击力度。

8 、构建人才工作领导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要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搞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作项目,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理论、体制和方法,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积极提供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以感情和人格的力量,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1)数字来源于 2004 年全省人才资源统计报表, 13.6 万人为省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数,不包括中直单位和非公企业人数。

(2)省属企业管理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 2.6 万人,不包括中直单位和非公企业人数。

(3)包括:省属事业和国有企业 93.5 万人(数字来源于 2004 年全省人才资源统计报表)、中直单位 25.6 万人、非公企业 13.5 万人(数字来源于 2003 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统计报表)。

(4)省属企业管理人才中具有高级职务的为 8.4 万人,不包括中直单位高级职务人员数。

(5)全省劳动力人口总数为 1688 万人,数字来源于 2004 全省统计年鉴。

(6)不包括中直单位和非公企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7)不包括中直单位和非公企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推荐访问:规划 黑龙江省 十一五 【人社规划】黑龙江省 “十一五”人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