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民政规划】福田区民生福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时间:2023-06-01 15:20:07 来源:网络

福田区民生福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展民生福利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民众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编制福田区“十三五”时期民生福利发展规划,对于“十三五”期间我区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政规划】福田区民生福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供大家参考。

【民政规划】福田区民生福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福田区民生福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展民生福利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民众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编制福田区“十三五”时期民生福利发展规划,对于“十三五”期间我区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对于福田区全面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相关精神,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和民生福利事业发展的实际,编制本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所指的民生福利包括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基本医疗计生、基础教育、就业创业、法律援助、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内容。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民生福利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福田区积极探索和创新民生福利措施,工作稳步推进,民生福利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基本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任务,区财政保障经费共计支出400多亿元,占全区预算支出的78%,超出“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预计目标值(70%8个百分点,为民生福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社区自治建设进一步加强。2011年、2014年圆满完成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一批居委会成员,直选比例保持100%。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综合配套社区居民提案制、社区党员民主提案制、社会建设小事行动,成为全市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并在各区推广。在全国创新推出“民生微实事”改革项目,推动社区实现“我的实事我作主”,“短平快”解决百姓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1172件,改革项目在全市推广,在“南方都市报”组织的“深圳市民眼中的百件优秀民生实事”评选活动中,荣获“街坊口碑榜金奖”。至2015年,共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省级85%、市级90%,创建“广东省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社区”84,“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5个,“广东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

2.社区服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建成90家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在教育、街道等14个领域投放100名岗位社工;与城市志愿服务U站对接,以“项目+岗位”、“社工+义工”提供综合性、专业化基本公共服务,共为辖区居民提供200多万人次服务。整合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将“大管家”居民生活服务平台成功提升为社区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平台服务项目达到108项,共解决居民求助事项85.3万件,累计94.5万件,深受各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群众好评。开通95个社区家园网,实时公开居务、站务、企务信息近11万条,助推阳光政府向基层延伸。积极推进“委居站社”、“一站两委三平台”、“政企社企分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为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质量提供有力支撑。莲花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福中、彩虹两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社区邻里节”、“幸福邻里”、“居民自助互助”等活动持续开展。

3.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得以建立。福田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专项救助为主体,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已经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450/月提高至800/月,为全国最高;低保应保尽保率100%,低保标准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升。建立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机制。临时救助范围扩大至非户籍低收入居民。廉租住房保障政策实行“货币配租为主,实物配租为辅”,对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家庭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创新打造“一公里法律援助服务圈”,满足服务辖区群众“最后一公里”法律援助需求,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常态减灾和应急救灾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4.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初步显现。出台《福田区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文件,建立公办福利机构入住轮候制度,科学合理安排政府兜底“寄养”对象享受公共养老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鼓励拓展服务项目,成功试点养医结合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365工程”。通过第三方综合评估的方式,共评选4批次累计共63家次居家养老消费券定点服务机构为辖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理疗、心理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

大力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出台考核、评估和资助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生活半自理老人及家属提供“助养”平台;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模式,全市首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机构预选供应商。“十二五”期间,区政府先后投入财政资金1.14亿元,免费提供场地1.4万平方米,社会力量提供场所1万平方米,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与升级扩容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同步推进。升级扩容1家公办福利机构,75家社康中心服务落地;建成20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辖区10个街道全覆盖,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一街道一中心”的目标。

5.优抚安置工作持续加强。认真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完善优抚对象补助机制,各类优待、补助、抚恤经费及时发放,对优抚对象困难群体进行帮扶解困。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完善以自主就业为中心、免费技能职业培训和扶持就业优惠相结合的新型退役士兵安置模式。

6.社会事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婚姻登记机关设立“婚姻咨询室”,免费提供婚姻辅导及法律咨询服务,有效化解婚姻家庭危机。全市率先创新推行“结婚证”、“准生证”、“孕检证”、“免费婚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孕情检查”,即“三证两服务同办”。殡葬火化率达100%

7.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一是就业保障。打造就业“一点通”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构建并推行“福田乐业”指标体系。全区促进户籍失业人员就业36451人,户籍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比预计目标值(3%)低1个百分点。促进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5%以上。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95个社区100%达到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其中3个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1个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就业优惠补贴全面兑现,拨付就业专项资金补贴金额8.1亿元。通过创立联调处置的“立体调解”模式,打造“五式”劳动关系工作队伍,以网格化、信息化劳动监察执法推进强化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二是社保保障。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快速增长,社会保险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险基金征收额大幅增加,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全区参保量位居全市各区前列。三是计生保障。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全面达标,街道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全部达到省、市规定的规范化建设标准,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达100%,户籍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常见病普查率达85%以上;利益导向政策全面落实,累计落实离退休人员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金1313.28万元,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特别扶助金399.12万元,落实避孕节育奖励补助297.6万元,奖励政策落实率100%

8.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创新发展。推动出台《关于加快福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扶持慈善公益组织,开展慈善救助项目,规范慈善资金管理,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福田慈善日”、“慈善一日捐”活动。积极推进签署《市民政局、福田区人民政府推进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合作协议》,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第一批直接登记、简化登记社区社会组织目录,实现社会组织登记“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十二五”期间全区正式登记注册社会组织217家,累计共有社会组织559家。大力支持基层民生公益服务有效实施,实现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慈善资金募集方式,增加慈善在民生福利领域的有效供给,在全市率先设立冠名慈善基金,设立华强北街道社区基金会,福田区慈善会共有5个冠名慈善基金,项目运作正常,受助对象主要为青少年、优抚对象等群体。  

(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加快发展民生福利事业,持续推进民生改善,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表现。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滚动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年度民生实事和小康惠民工程。福田区委区政府在《关于打造高品质综合环境 加快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的决定》中确定了“坚持保障公平、优质惠民,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保基本、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民生福利体系”的战略目标。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福田区现有的社会福利、就业保障、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社会参与等基本民生福利措施及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民生需求和建设国际化先导城区的需求,面临多方挑战:一是民生服务资源碎片化现象明显,发展不够均衡。由于受中心城区发展空间的硬约束,同时,因高档住宅区和老旧住宅、城中村并存等因素,民生服务资源线条化、碎片化现象明显,发展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难以满足民生需求。比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虽数量优势明显,但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转型升级面临制约,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仅17.58张,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再如,千人拥有病床数,福田区仅为4.9张,发达国家一般为20张以上。二是社区服务供给难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区服务行政化特点明显,社会参与不足、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居民议事会制度的生命力、执行力、落实力尚需提升。三是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国内中心城区相比差距甚远,慈善组织和机构较少,专业化水平不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能力较弱,企业和居民对慈善事业认知度和参与度不够高。四是社会保障服务有待加强,参保对象的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尚未有效满足。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牢民生服务政策、问题、需求导向,主动适应民生福利发展新定位、新方向,不断提升高品质民生综合环境,朝着保基本、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民生幸福城区目标迈进。

二、指导思想、发展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指导,发挥区位优势,坚持民生优先,深化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实现民生建设多元参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勇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排头兵。

2.发展要求。按照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高品质综合环境 加快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的决定》。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增加民生服务基础设施保障民生,以健全民生福利体系改善民生,以完善多元化服务供给机制服务民生,形成民生服务大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建设新格局,将民生福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更优质、更均衡地施惠于民,为全面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的总体部署,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高起点加大民生福利投入,高标准落实民生实事工程,高效率提升民生服务水平,高品质营造民生发展环境,全面推动民生福利事业的改革创新、示范引领,将福田打造成为深圳民生的幸福典范城区。

——做实做强“民生微实事”品牌。继续优化“民生微实事”平台,突出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广泛调动社区组织、社会组织、辖区企业和居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管理服务事务,完善“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格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民生服务质量,有效增进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全区每年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入库不少于1000件,其中立项办理不少于800件,“短平快”解决百姓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同时将“花钱办事”的过程升华为民主自治、社区治理的具体实践,体现实施“民生微实事”的核心价值。

——构建“强核多元”社区治理平台。构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居委会自治为基础,以社区工作站为管理服务平台,社区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新机制,提升社区自治管理服务水平。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千人参与社区议事比重达到20%

——健全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核心、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产业,大力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成立民办社会福利机构5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家。

——提升社区服务整体水平。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多元服务”供给体系,提高信息化、专业化供给水平,确保民生福利优质惠及于民。力争到2020年,实现居委会直选率100%,法律服务机构进社区覆盖范围100%,全民法律宣传普及率95%,每万人律师人数41人,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10人。

——构建“1+6+2”社会救助帮扶体系。构建以低保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就业援助、住房救助、养育扶助为主体,以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为辅助的“1+6+2”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力争到2020年,适度扩大救助范围,实现低保应保尽保率100%,低保和低保边缘等家庭住房货币补助发放率100%;居民困难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案件受援率100%

——培育、扶持和规范社会组织。以“局区协议”为抓手,发挥中心城区集聚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扩大和规范民生福利服务供给主体,提高民生福利服务质量。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万人社会组织数12个。

——编织社会保障服务网。高质量高水平地为居民提供就业、卫生计生、住房、教育等多方面保障。力争到2020年,实现户籍居民登记失业率3%以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2孩政策,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0%;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金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发放率100%;每千人病床数达到6张;建设保障房约8000套;普惠幼儿园覆盖率60%,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保障率达100%;殡葬火化率达100%

——大力发展福田公益慈善事业。建设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健全、层次更多元、制度更透明、信息更公开、运行更高效的慈善组织体系,进一步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的民间化、专业化水平,力争使慈善组织网络覆盖全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力争使注册志愿者占全区常住人口比例达10%;探索利用“互联网+”和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慈善捐赠平台和慈善义拍平台;探索开展“慈善信托”和公益创投,创新发展社区基金会、微公益等新型公益模式;到2020年,力争新建社会冠名慈善基金 8 个、社区基金会10个,评选若干个“慈善大使”。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创新完善社区治理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1.推进以“民生微实事”为重点的社区治理改革发展。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推动“民生微实事”项目向广度深度发展,有效解决百姓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实现“保基本、保基础”。创新办理机制,整体提升“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速度,扩大居民自治议事覆盖面,拓展、规范项目“三议三公开”渠道和方式,提高自治力、知晓度和参与率,广泛调动辖区居民群众、社区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议事平台、信息网络、合同协议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公众监督、群众评议、后期管养、权责履约力度,力求量质并举,提升项目透明度、保障力和生命力。

2.建立完善“强核多元”的现代社区治理新模式。按照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和社区自治协调发展的要求,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建立健全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群团组织等积极参与和有序运转的“强核多元”现代社区治理架构。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类事务,建立权责清单,明晰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事权关系,逐步淡化社区工作行政化色彩,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  

3.统筹规划社区服务阵地建设。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和“旧改”项目规划,逐步提高政府自有社区办公服务设施面积。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整合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形象标识,制定服务指标、服务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项目指引,与妇女儿童之家、青春家园和城市U站等服务设施统筹使用、多方共享,实现场所使用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加强“两代表一委员”社情民意综合平台建设,深化社区服务。借助社区家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平台,建立社区(党群)服务阵地使用管理办法,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使用效能。

(二)坚持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4.社会化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以区公办福利中心为骨干阵地,恢复区福利中心宿舍楼养老功能,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区福利中心社会化养老改革;以民建公助、民办民营为主体,加快区老人保健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基地建设,提升整体养老服务水平;探索异地养老机构补助、异地养老补贴和养老护理员津贴制度;培育发展老龄服务产业。

5.多元化发展社区养老事业。通过提升软、硬件设施水平,转型升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点以及社康中心引入养老服务项目,全力打造集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养老服务综合体——颐康之家,基本满足未来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力争到2020年,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家,其中颐康之家10家(每个街道1家)。

6.精细化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制定居家养老政策指引,认真区分政府、社会、家庭功能定位,进一步丰富、延伸、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形式,鼓励和扶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上门服务。拓宽居家养老消费券使用范围,涵盖上门护理、生活照料、社区送餐、康复理疗、助医助浴等服务。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三)推动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专业化,提升社区服务供给水平

7.推动社区服务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大管家”居民生活服务平台建设,现代与传统、虚拟与实体手段紧密结合,多维度服务居民。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深入推进社区家园网建设,完善社区服务项目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社区服务运行新机制,力争与社会工作网、居民服务网、政务服务网进行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阳光政府向基层服务延伸。

8.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探索建立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服务、监管、教育、培训、评价机制,健全完善适应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增加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总量,拓展社工服务领域,支持社工服务机构自主开展专业服务和特色服务。加强社工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社工的知晓率和支持度。建立“党员+社工+义工”的“三联服务团队”,推出“三联服务清单”,联动为社区提供多样化的特色服务和专业服务项目。加强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和社工岗位专业化建设,以“项目+岗位”、“社工+义工”的联动机制,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形成服务合力。

(四)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深入推进1+6+2”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建设

9.健全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推动社会救助由“保障生存”向“保障发展”转型。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作用,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低保、救助标准与物价挂钩联动,探索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准确认定,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10.完善以专项救助为主体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与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就业援助、住房救助、养育扶助等6项专项救助制度有效衔接。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助学救助标准,救助范围逐步扩大到非深户籍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家庭住房货币补贴实现全覆盖,继续深化“一公里法律援助服务圈”以及就业援助有效实施。

11.实施以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完善临时救助、慈善救助政策,明确救助类型、范围和标准。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以及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继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帮扶政策和机制。

(五)全面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12.创新优抚服务保障机制。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科学增长机制。加强优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将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双拥优抚冠名基金,真情帮扶困难优抚对象。

1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完善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大力拓宽退役士兵安置渠道,依法保障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第一次稳定就业。推进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现从国防守护者向社会建设者的角色转变。

14.创新婚姻登记服务。大力倡导“重登记、强责任、尚节俭”婚仪新风尚。完善婚姻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咨询室”工作,为市民免费提供更多的婚姻指导、心理家庭咨询辅导服务。

15.提升特殊群体社会福利服务。优化发展儿童、残疾人、低收入群体、受灾有难群体和符合条件的来深建设者等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建立完善各类老年人津贴和服务项目,深入开展“幸福老人计划”和老龄服务项目。

16.深化殡葬管理服务。加大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殡葬的公益性。推广普及现代文明殡葬理念,加强现有公墓生态化改造,强化深埋绿化地管理,全面推行绿色殡葬、生态殡葬、节地殡葬。

(六)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创新,支持其在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中发挥主体作用

17.发挥福田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科学安排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向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倾斜,支持社会组织实施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区居民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培育激励等社会建设领域项目。

18.加快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积极落实《福田区转变政府职能事项目录》。能够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新增的公共服务,可采用政府购买、委托承担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

19.编制确定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和能力培育,积极动员社会组织申报,每年发布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

20.创新社会组织评估和年检机制。大力实施简政放权,逐步向第三方独立评估过渡,积极吸收专业机构组织开展评估。实行社会组织年度报告制度,总体提升辖区社会组织能力。

21.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公共监督机制。全面实施社会组织信息分类公开,通过指定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公开社会组织登记信息、年检或年度报告信息、等级评估信息、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信息、活动异常名录和异常永久名录信息等,建立社会组织公众监督机制。

(七)加强现代慈善工作管理,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2.完善公益慈善机制。构建“政府支持推动、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自主运作”的新格局。各街道办事处、企业设立慈善分会或联络站。健全公益慈善监管和评选“慈善大使”机制,加强公益慈善社会监督,提高公益慈善公信力,确保慈善活动规范有序、公开透明。

23.建立现代慈善运作模式。探索慈善信托、慈善理财和公益创投管理新模式,拓展慈善救助项目,广泛动员企业和个人在公募慈善组织内设立冠名慈善基金、冠名项目开展慈善活动。鼓励慈善组织兴办公益性医疗、教育、养老、康复、文体、应急救助等社会服务机构和设施,为慈善事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服务载体。创新发展社区基金会、微公益等新型公益模式。探索运用即时通讯、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慈善捐赠平台、微公益平台。

(八)全力打造六大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24.打造普惠型教育保障服务平台。继续扩大普惠幼儿园数量,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培训和帮扶,完善普惠园监管体系和周期性管理机制,力争覆盖有需要的社区。完善积分入学制度,使学位分配更加阳光、公开、透明和合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大公办学校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立项、土地移交、开工建设等进展,增加学位供给,从源头上解决学位紧张问题。妥善解决户籍儿童及符合在深免费义务教育条件(即“1+5”)的非户籍儿童的入学问题。对于自愿选择民办学校就读的户籍儿童及符合“1+5”的非户籍儿童发放学位补贴。依托社区学院(分院)、社区学校、社会组织等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四点半”课堂、老年教育及公民素养、职业技能、文化休闲、家庭生活等社区教育课程。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网站,逐步整合、优化各类信息化学习资源。

 25.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体平台。设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法律服务平台。在不同层级法律服务平台(大厅、站、点、窗口)根据服务需求、条件和水平,分别进驻和整合法制宣传、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各项法律服务,面向群众分别提供不同功能和程序的“一站式”服务。

26.打造就业创业保障服务平台。通过目标责任制度化、服务标准规范化、帮扶举措多样化,打造就业创业“绿道”。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步推广融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社会力量调解和法律服务、心理咨询服务于一体的“集成化解”矛盾纠纷模式,依法做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保障稳定就业。

27.打造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服务平台。缓解中心城区供求矛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尽力协调足额配建保障性住房。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强配建保障性住房监管力度,按时保质推进保障房项目建设。

28.打造卫生计生保障服务平台。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发挥卫生的技术资源优势和计生的行政资源和网络资源优势,实现卫生计生服务一体化,增强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能力,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做好计划生育服务证、孕期检查计划生育证明的办理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免费孕情检查“两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按规定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数量,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科学合理设置妇儿、康复病床,提高使用效率。

29.打造社会保险保障服务平台。全力配合市社保局开展社保同城通办改革,在信息系统重构、经办流程标准化建设、经办模式改革等方面惠及参保人群。借助社保网页、手机APP、社保自助服务终端、邮政代办社保业务系统、电话等直接办理简单业务,提供自助式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社保经办服务由“线下服务”向“线上服务”扩展。探索预约服务模式的延伸,逐步扩大预约服务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统筹协调到位。强化党委、政府对民生福利发展工作的领导,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管理体制。成立福田区民生福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区长为组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规划组织协调,定期研究本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二)加强责任分工,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建立分工负责制,明确有关部门执行本规划的具体职责,形成推进合力。各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期限,以及推进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本规划实施得力。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目标考核到位。建立“监督检查、考核奖惩”机制。强化本规划实施日常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监督、问责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将部门实施本规划项目情况及效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奖惩、问责等相结合,大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加强动态评估,确保规划调整到位。建立规划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对责任部门的年度目标、指标和任务等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和动态评估。遵循前瞻目标与现实基础相结合原则,以福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为基础,对规划实施评估中需要依据现实情况予以调整的事项,各责任部门应向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提交调整报告,经领导小组评议确实需要调整的,按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

(五)加强经费投入,确保资金保障到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民生福利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财政资金对民生福利发展的保障。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的配套资助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PPP(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民生福利发展。加强民生福利经费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 

推荐访问:规划 福田 民政 【民政规划】福田区民生福利发展“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