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论文6篇

时间:2023-07-10 13:00:03 来源:网络

篇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

  要:成功的教学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活动具有乐趣,富有感情色彩”。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初中生的实际的,它能有效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并带动起原有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优化教学

  “愉快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渗入一些闪现智慧的幽默的健康的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溶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传授知识和接收信息。现在我针对如何创设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愉快情境”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巧妙设疑,鼓励质疑,诱发思维,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古人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我在教计算机系统时问:“CPU的主频越高,整机的运行速度越快,对吗?为什么?”同学们讨论后再回答。又比如,我在讲文件命名时,这样设疑:广州只有一条北京路,不能把其它道路命名为北京路,不然就混淆了,但其它城市例如中山,它就可以把道路命名为北京路。在文件夹和文件命名中要注意什么?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激起疑问:插入不同格式的音乐文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插入的影片不能播放?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愉快情境。

  赏心悦目的课件对愉快情境的创设更是锦上添花,运用视觉、听觉的结合,使多个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悟出了信息技术的奥妙与真谛。如在讲VB时,我从网上下载了《西游记之VB篇》的Flash版,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VB程序设计及其应用,也激发了以后对Flash的学习兴趣。

  三、用生活中的事例、生动的比喻或用小品创设愉快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品一般要短而精,占时二到三分钟,适合穿插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物轶事、有效的比喻、小游戏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小品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实践证明:这些小品能引起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

  如讲到计算机系统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是极为庞大的,就好比一个人在堆满了谷物的仓库里打谷子,那怎么施展得开,工作效率又怎会高呢?于是,人们把谷子堆在仓库中,自己拿了一部分谷子到场院中去打,打完了再送回去。这下子,可没什么碍事的东西了,打谷子的速度快多了,效率提高了。计算机也是这样解决了同类的问题,它把大量有待处理和暂时不用的数据都存放在硬盘中,只是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调到内存中,处理完毕立即送回硬盘,再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硬盘就是计算机的大仓库,内存就是它干活的场院。

  四、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创设愉快情境。

  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他们都有争冠军、拿第一的渴望,即使在两个人的比赛中取胜也感到激动和高兴,因此我把竞争意识引入了课堂。在我的教学班中,我一般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每一组中既有信息素养较好的,也有信息素养很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协作学习。

  对于某些问题我会将它设计成抢答方式,本组其它学生可以补充,有时对一些易出错、易模糊的问题展开辨认或讨论,比如怎么样的一部计算机才算是高性能的计算机,然后再由本组一位学生综合回答,这样辩论或讨论使问题得以澄清。这也是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之一,每到此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忽而摒息思索,忽而眉飞色舞。

  五、利用第二课堂创设愉快情境。

  首先,我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开展了“请驻足一分钟”活动,进行环境渲染,内容短而精,一般一分钟左右就能看完,定期刊出。辟有计算机发展史、风趣与幽默、计算机漫画、应用小技巧、计算机发展新动向、硬件资讯、智力测试等等,很受学生欢迎。

  其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比如,在讲到计算机系统时,要求学生收集计算机软硬件资讯,完成调研报告;每小组给5000模拟货币,看哪个小组装的计算机性价比最高,给予评比。要学生去收集、发现实用的小程序、优秀的素材网站;去探索总结一些应用程序的使用小技巧;设计制作精美的版报。我在学生交上来的“战利品”中挑一些优秀的贴到黑板报上,署上学生姓名与大家共赏。学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处于视觉、听觉、触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综合情境中,手、眼、耳相配合,使学习知识成为一种乐趣,学生会愉快地接受、巩固、创造性地去应用计算机知识。

  通过愉快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由内到外得到延伸,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愉快教学情境的创设远不止这些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发现、分析新问题,还会有更好的点子。

篇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论文

  推荐文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热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

  热度: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论文

  热度:

  信息技术介入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意义的论文

  热度:

  基于CSCL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论文

  热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非传统学科,其教师一直重点关注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全文如下:

  摘

  要: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给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运用现有的技术支持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感兴趣,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尽管从事一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多年,但难免会有许多困惑,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和学习,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让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有长足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起到激趣导学的目的。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涉及的软件多,学生掌握的软件操作难度也高,这给老师上课也提出了一个挑战,每节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在给学生讲《图形、图像的存储和处理》时,由于高一的新生对于ph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使用还相当的陌生,在课前就布置学生用自己的手机拍摄自己班级学生的一天活动。等上课时,学生已经将拍摄好的照片发到了我的QQ邮箱里,打开学生拍摄的照片真是收获很多。有课间学生在班里唱歌的,有边拖地边跳街舞的,还有跑来跳去的,还有学生在自己的座位扮着各种鬼脸的等等。将这些图片共享给全班学生,学生都感觉很好奇,因为是抓拍的,因此显得自然亲切。通过这个活动一下拉近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都想看到自己的照片通过phtoshop软件的处理后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充满了期待。这个引入学生的兴趣点抓住了,为这节课新的软件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用PhtoShop运用魔棒工具更换背景,选择工具、自由变换工具进行相关图像的操作,学生掌握的快,在学生作品展示过程中,将拖地和跳街舞、扮鬼脸的学生组合在一张图上。唱歌的学生给跑来跳去的学生做着伴唱等。一节立足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创设,贴近了学生,也让这节phtoshop图像处理课有了新的亮点。

  二、运用感人事例,创设情境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好的感人事例可以激发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基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讲《动画、视频的视觉意义》时,我在引入的材料中选择《免费午餐》的公益广告,这则短片以贵州山区的孩子上学的一天,从泥泞曲折的山间小路,到孩子们穿着露脚趾的鞋,到他们在寒冷的冬季单薄的衣服,中午也没有一顿午饭,孩子们渴了喝的是河里的水。有的学生中午吃的是冰冷的土豆,有的孩子中午没有吃的东西,只靠和其他学生做游戏打发中午的时光……当看到这些时,我看到有的学生眼中闪着泪光。随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则短片中看到了什么?这则视频的视觉意义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原视频经过我的处理后只剩下了1分45秒,但从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这则引入材料,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力很大。其中有学生就说到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这些孩子强多了,可就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今天一对比,真感觉惭愧……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有许多举手发言的学生没有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就让学生写在自己接下来的上交作业中,最后完成后上传至教师机,等我课后看到班里学生写的影评,我也被感动,平时我们将学生当孩子,但从他们写出来的影评文字中看到他们都有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心。

  三、以问题探索为途径,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用什么样的问题来引入教学的话题,问题的提出,如何实现层层递进,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创设问题的方式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提问,然后进行适度引导调动其探索欲望。在讲《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时,我拿出了以前的老照片让学生来看,学生看到后,有了话题,我问学生:“小时候有这样的照片吗?”学生回答说:“有。”“照片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学生回答:“用带胶卷的相机。”“胶卷如何来冲印?”学生回答:“要有专门的冲洗照片的照相馆的师傅来完成。”接着我出示电脑中的照片:“这些照片又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学生回答:“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用什么来存储照片?”学生回答是存储卡。通过上面层层递进的提问方法,将学生引导到我们这节课的图像信息的采集。从学生已知的环境中创设问题,学生感觉没难度也乐意回答,这样为这节课的引入也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四、以科学史探索为背景创设情境

  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包着一层神秘的外衣。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有增无减,教师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一些有关航天科技的科学史,激发学生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提高对科学的热爱,这正是高中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动画的视觉特征》时,我让学生网上查找《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模拟动画,学生看到发射过程的火箭助推,卫星进入正常轨道

  等的模拟过程,对于动画中所展示的每个细节,学生受到了震撼,一是感叹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另外是感叹动画制作者制作水平。

  教无定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化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征及成长规律实施多样性的情境创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

  英语教师:袁巧云

  摘

  要:信息化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多媒体)和信息资源(教育信息网站)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具体的计划,情境的创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设计英语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提出部分观点,并对其举例说明。

  关键词: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情境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实现英语教育信息化重要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进行着广泛的研究和推进。所谓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信息资源,对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英语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而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尤其是英语语言的学习。情境就其广义来理解,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学习者在实际情境和形象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他们利用自己的有关知识经验去运用当前学到的英语新知识。讲英语语言的个体、认知和意义都是在相关情境中交流(即协作)完成的,作为一门外

  语,中国的学习者并不完全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行为,所以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尽可能接近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达到互相融合,互相交流。不同的情境能够给各种不同学习者有价值的活动效果,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并且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自我检验和自我肯定的重要途径。

  因此,创设情境成为英语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

  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而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

  一.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英语教学中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的方式很多,如: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合作情境等,创设话剧音乐情景等等。

  2.1.创设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英语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

  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如在学习“feelinghappy”这一话题的课文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设计感到快乐的故事情境。比如,Todayismybirthday,Ireceivedlotsofpresents.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处于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走遍美国》的英语教学软件就是创设故事情境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2.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起兴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兴趣和联想。而问题情境是英语教学中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英语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则要抓住时机,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慢慢形成一种理解英语课文,把握英语语言特点,习惯英语思维的体系。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创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象,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2.

  3.创设模拟表演情境

  表演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不同形式的表演如:英语对话表演,英语电影经典台词模仿,英语脱口秀主持,英语辩论赛,英语广告模仿大赛等等,都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完善巩固。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但表演的条件在英语课堂上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所以需要同学们定期或不定期的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所学英语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编剧的乐趣,让自己的所学在英语表演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表演内容首先设计与当前所学英语课文相关的,尽可能用所学的语言点,语言信息来巩固,以便能够活学活用。然后在学生的编导下,教师进行指导评价。

  2.4.创设协作情境

  在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就是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BBS、可视化语音聊天室、电子邮件、Netmeeting、OICQ以及InternetPhone等工具,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如在学习Englisharoundtheworld一课时,学生先观看视频世界各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纷纷开始学讲英语,教师提出问题:①WhyEnglishissopopulararoundtheworld?②HowmanypeoplespeakEnglisharoundtheworld?③HowmanykindsofEnglisharemostpopularintheworld?④WherecanyouseeEnglisharoundus?Canyoustatesomefamiliarwordsfortheclass?学生分组在生

  活中寻找英语信息,并通过E-mail,QQ,互相交流学习。然后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小组讨论结果,以一篇英语作文的形式呈现大家讨论的结果,为什么英语如此重要。

  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向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同时,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学习者的角色也可以进行隐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当然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是灵活多样的,种类很多,而英语学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需要教师学生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2013.11

篇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市201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市源城区公园西小学

  梁小青

  【摘

  要】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他们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符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教学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对话情境

  故事情境

  游戏情境

  音乐情境

  自主情境

  情感情境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色、声、触觉来思考的。”根据少年儿童乐于接受形象化教育的特点,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象、丰富的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共鸣,接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语文课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手段。

  Word

  文档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对话情境

  培养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现代化教学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关联的对话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教师可借助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与文本容、教师进行对话,提高他们感知的效应。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静夜思》时,我会先让学生欣赏《静夜思》课件中的朗诵,充分利用古诗朗诵、古典音乐、视频、图片、动态文字等元素,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多媒体提供的写作背景、字词解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静夜思》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配乐朗诵欣赏或对照古诗容配乐朗诵。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此一来,学习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二、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习欲望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故事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知识点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所学的知识上。例如,我在教学声母“d

  t

  n

  l”时,会在电脑上播放情境图:小朋友看,老师把谁给请来了?“悟空!”、“哪咤!”学生抢着答。“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想听吗?”“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我就按下电脑按钮,播放一段悟空大闹天宫的音频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Word

  文档

  .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接着我又播放课件带领学生学习儿歌,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板书出“d

  t

  n

  l”四个字母,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四个字母的名字都藏在儿歌里了,我们一起从儿歌里找到并记住它们,好吗?”在这趣味盎然的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被激发了。

  三、创设游戏情境

  领略学习乐趣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围绕这些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而主动学习。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比如我在教学《观察人体识汉字》时,我会利用课件进行“登高山”、“开火车”、“摘果子”、“滚雪球”、“东南西北找朋友”等等生动有趣的游戏竞赛,并以孩子们喜爱的音乐作为背景。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将课堂变成一次愉快的学习旅程,让学生在玩中练,乐中学。在巩固汉字的时候,我又设计了游戏,把需要认识的汉字挂在苹果树上,孩子读对了,老师会将学生读对的苹果奖励给他,同时播放预先录制好的多媒体音频:“你读对了,你的声音就像小鸟的歌声一样好听!”“你已经认识了这个‘人’字,这个可爱的小苹果送给你!”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识字王国,领略识字的乐趣。

  四、创设音乐情境

  强化学习效果

  音乐的情感力量无可否认,它拥有在情感上联合与感动人们的能力,是以文字所达不到的方式激励人们的一大工具。通过音乐的渲染,Word

  文档

  .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因为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快乐的节日》时,课文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以及孩子高兴的心情,我播放了歌曲《快乐的节日》导入课文,学生跟唱。随之我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小鸟、花儿、小溪向小朋友们祝贺的情景)描述课文容,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一下就进入了预设的教学情境,为后面的教学容的开展做好了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再播放歌曲,让孩子们读课文,表演唱,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次哼唱这首歌,音乐与教材的基调、意境对应,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甜蜜,我们是多么幸福,从而巩固教学容并获得美的感受,强化学习效果。

  五、创设探究情境

  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寻根究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例如:教学课文《自己去吧》,在揭示教学课题后我利用多媒体配乐出示问题:

  “自己去吧”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妈妈们为什么不带它们去呢?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先小组,后全班,既可推选代表,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发言,认真倾听,作启发性的总结发言,对有创新性的发言给予赞扬性评价,对不能“自Word

  文档

  .圆其说”的意见指出其不足,甚至有时可以让各种意见并存,互相启发。如此一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与学的互动,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创设情感情境

  涌动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世界多美呀》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世界上富有生命力的动物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世界多么美丽的场面:母鸡卧着孵小鸡,小鸡啄出蛋壳出生了,小鸡叽叽叽叽的叫声,小鸡看到美丽的世界。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蛋到小鸡再到声音,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的神奇,感悟世界的美丽。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能力,情境的生动、有趣、形象,激起了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针对课型特点,灵活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Word

  文档

  .【参考文献】

  1、韦志成

  著《语文教学艺术论》、《语文教学情境论》

  广西教育

  1996年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师大学

  2001年

  3、《人是教育的对象》

  4、《语文新课程标准》

  Word

  文档

篇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共5篇)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搭“信息”台,唱“创新”戏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阐述。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正文】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年轻正意味着进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正预示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近20年来,时代的发展对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日显急迫,同样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具创造力,以适应时代需求??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本文结合我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如下阐述:

  优越的“舞台”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9个回答:“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

  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与师资水平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教材在中低年级安排“纸牌”、“画图”、“音乐大师”这样优秀的软件教学十分妥当,高年级安排教学Word2000、PowerPoint2000、“动画自己做”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或网页制作软件的教学也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当然,教师还可以跟据时代的发展,适当的将市场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秀软件引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还可以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进和完善,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实践、去创造。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眼下流行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一种比较成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实施创新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北

  京申奥成功的录像,热闹的画面、沸腾的呐喊、为祖国自豪的体验立即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就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了画图,你能画一幅奥运五环图送给北京、送给祖国做礼物吗?”“能!”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对这一任务跃跃欲试。简简单单,一个生动有效的情境就这样被创设起来了,效果非常理想。

  2、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三角形、七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3、民主交流

  和谐融洽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

  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充分展示

  树立自信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5、整合学科

  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演”们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创造性思维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文号“教基[2000]35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试行)》

  3、常州市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薛小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2010.7.18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

  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汀泗桥镇花纹小学

  刘昌汶

  [摘

  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声音、光色、图像、动画等融为一体,并通过数字成像展现出来,具有信息容量大而丰富、使用便捷、趣味性强、跳跃性大、更新快等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教育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

  能力做新事的新人,而非简单重复已做过的事情。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未来公

  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取新的知识。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探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之所想”。例如: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不会操作。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

  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施建立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小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步骤应从两大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

  2、培养教师数字化的教。

  教学实践表现,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克庚

  ,周丹丹.教育生态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2.(12);(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J].管理信息系统.2000.(12);(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

  (4)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

  (6)李玉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第三篇:高中语文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摘要:我国在7000多年前就注重营养学说,如今经济迅猛发展,人们所关心的仍然是自身的营养健康,可见从古到今营养的重要性。对于教育来说,教育也需要营养。教育在不断创新,“营养的教育”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你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取之精华中正确、恰到好处的应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积极转变到积极主动的探索,由普通教学转变成“营养”教学。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行教育教学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教育

  信息技术与创新

  营养教学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教育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创新是本世纪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和新视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引入到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技术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好处,也为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给教学补充了“营养”,其主要表现为:

  1、神奇的演示效果吸引学生

  现代多媒体电脑能将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通过屏幕展示出来,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讲,学生只能听的教学形式,神奇的演示效果不仅深深地吸引学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

  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

  2、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拓宽了视野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了解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老师和学生都可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比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新课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求教学有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传统教学只能让教师进行口头描述,而信息技术则能为教师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再现,让教师的情境创设不至于是空口白话,让学生不自觉的就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学生自己回家做作业的形式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的家庭作业成为每个学生回家的必修课,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主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更能为学生在课后的主动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增长了,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健康、营养的观念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显而易见营养对人得重要性。人需要营养,动植物需要营养,教育更需要营养。营养教学势在必行。什么是“营养教学”?我们通过上述的总结已经知道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教育的营养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的补充,营养教学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的一种教学。对比中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远比我国学生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更为这些国家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供选择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内陆和沿海地区差别较

  大,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不容回避,可见农村信息技术相对落后,教育的营养状况另人担忧。很多农村地区存在“营养不良”的教学。

  营养不良的教育在边远的农村比较常见,由于经济的落后,信息技术的缺乏,教育与信息技术很难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课堂对教师来说有很大要求。首先教师要熟悉信息技术,要会查找适当的信息,要回运用信息技术,要能把信息技术与枯燥的课本结合起来,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面设计教学环节等等。总之教师自身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应用能力越高,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好,也就更容易、更乐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但是对于我们身处边疆地区的乡村学校来说教育设施受到限制致使很多教师与信息技术相脱节,为此信息技术课堂感觉就是天方夜谭了,更不用说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了,正所谓边疆农村教育的“营养不良”,营养的教学也就缺失了。

  面对这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常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学生担心,为农村教育担心。为此我们必须马上解决这“营养不良的问题”,把营养的教学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补充营养,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要求

  1.能够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能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方面的要求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5.积极努力,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对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而言,不同的年龄层的教师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设施的完善不同。在我所接触教师中,有很多人表示他们认可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呢?这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此我仅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各位商酌。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事物之间是矛盾的,教育也一样,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教育来说都是不利的。教育也常常存在营养过剩的情况,这无形中也制约着教育。当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多媒体。要把信息技术、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但绝不是唯一工具。课件的研制、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要以学生现有的状态、实现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多个层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各自基础上得以提高为支撑点,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所谓的“营养过剩”的教育就是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只是单纯由“人灌”变为“机灌”,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可随意往里装填的袋子、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学生被动的接受不重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所以必须进行营养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我们怎样解决这种营养过剩的教学问题呢?

  1、观念的改变

  有的老师说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本身是没错的,而将书本知识直接转移到屏幕就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所以要改变我们的观点,要学会在信息技术中取之精华,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多媒体,我们要选择适合学情的方法。要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否则会造成营养过剩起到反作用,不利于教学。

  2、精心的教学设计

  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到底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比较成熟的、成

  功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的补充“营养”,切忌“营养过剩”

  3、多途径、多渠道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的引入,不言而喻,将我们的课堂从书本扩展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世界,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资源,如何采集选取适合教学的素材资源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探索的内容,过多的素材往往会给课堂造成“营养过剩”的效果,教师应注意素材的取舍。

  4、合理利用,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探索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学生往往只能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和完成作业,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受到抑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多媒体能力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但是,电脑和网络是信息技术构成的两个主要实体,而正是这两样东西,正在改变着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尽管我们有很多家长对电脑和网络心存余虑,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电脑和网络游戏所毒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样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断在发展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定义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又在限制我们的下一代尽量少地接触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在此我只想说明过多的“营养”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也不断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融,我们不能只将它当作一种传统教学的新工具来看待,应该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注重“营养”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相当大的差异,而每个人的需要和目标也千差万别。当一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时,凭其有

  限的精力和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再者,现代社会知识的产生量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使每个人的学习需要也就各不相同了。每个人要在这样的社会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要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是人们一直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理想化模式。但是以信息技术为认识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基于学习资源和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的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每个学生的自身潜能,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性、个性的压制,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完全是在一种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主动、自觉、有创造性地学习,并且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纳最具吸引力、最新鲜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融合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艺术等问题,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和引导传达给学生,紧密结合相关学科,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从各个学科割裂和肢解的学习经验中重新得到组建,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延伸,增强其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但是,切忌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营养的均衡。

  参考文献:

  1、苗逢春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

  2、郑国锦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体会

  3、莫邦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4、飞鹰教育资源网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和思

  5、百度网页-营养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

  文就发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开展信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教育

  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辈已经做成了事情的人。由此可知,现行的教育应该着重于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教育尤其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每位教师创造性地工作,每位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培养职业技术中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更新旧的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迅速地检索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技术,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能力;培养学生无限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解

  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师生的共同合作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要上好每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核心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

  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所学的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茫然的。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

  模式和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2、创设条件,调动创新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地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的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也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具备创造的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式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设置情境,激发创造性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4、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的训练,那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要学生掌握一种生存的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

  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参赛论文)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

  ---浅析计算机辅助教学

  单

  位:宾川县金牛镇第三初级中学

  作

  者:李志成

  电

  话:***邮

  箱:*****************邮

  编:671600时

  间:2010年9月

  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

  ---浅析计算机辅助教学

  (宾川县金牛镇第三初级中学

  李志成)

  摘要:当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时,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其它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相比,多媒体计算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已

  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但使用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钻研业务,教书育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促进

  教学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其它电教媒体相比,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它将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的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环境

  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教学环境,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概念、应用题、分类、几何等知识教学中,发挥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优化教学环境的作用。

  1、优化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

  容之一,然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因此,概念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难关。突破这一难关,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将多媒体引入教学中,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对一些易错的概念,学生要改正过来或是辨析清楚,往往是困难的,就是这次改正过来,下次又会忘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辨析,既具体又形象,又易懂易记,能起到纠一正百的作用。在解答应用题“需要多少时间?”时,有的学生总是答成“需要8时间。”,虽然教师多次纠正,但还是有学生“固执己见”。为了纠正这样的问题,可设计这样一个动画故事软件:一次妈妈在检查小明的作业时,发现小明把问题“需要多少时间?”答成“需要8时间。”,就问小明为什么要这么答,小明说“老师说过,问什么就答什么”。妈妈接过话头:“那么问你多重?你就说30重;问你多高?你就说3高;问学校离家有多远?你就说有50远……”还没有等故事放完,下面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叫了起来:“错了,错了……”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纠正,指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了。可见,利用CAI进行概念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对应用题教学的优化

  在数学应用题中,有些题目的情景比较简单,或学生比较熟悉,数量关系比较明显,只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一般教具演示、线段图分析、投影手段等辅助教学,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但有些应用题的情景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对这类应用题,使用计算机辅助

  教学就容易多了。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距、相遇、相向、路程、速度和时间等词语,从而理解了题意。这时,教师通过操作,屏幕上出现一条

  笔直的铁路表示“全程”,铁路的两头各有一列火车在两地准备开出,一阵长鸣后,两列火车在汽笛声中相对开出,直至相遇,线段图上也同时标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化的火车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了一个整体,原题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间的关系动态地呈现于屏幕中,直观、真切、可视、可思。同时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化抽象为形象,将问题的条件与情境联系起来,既增加了情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将难点趁机有效突破,同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很快理解并完整地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这样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有理数认识及分类教学的优化

  “有理数的认识”是初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不同分法的含义,正确区分两种分法,在学生初步学习两种分法后,运用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感知材料,作为学生思维整合,获取知识信息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对比展现,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整合度,努力实现综合贯通,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如:在CAI演示中,一阵愉快的音乐声中,屏幕上出现一排12名背上分别记有5.2、-3.5、1、-3、2、0、-2/3、-1、1/3、1/2、-3/2、-2的卡通战士列队演习的场面,教师操作,正数集合:出现记有5.2、1、2、1/3、1/2的五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正分数集合:出现记有5.2、1/3、1/2的三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非正数集合:出现记有0、-3.5、-3、-2/3、-1、-2/3,-2的七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负数

  集合:出现记有-3.5、-3、-2/3、-1、-3/2,-2的六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非负分数集合:出现记有0、5.2、1/3、1/2的四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这样通过媒体的演示增加密度,强化表象,不断出现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学生能有效地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在头脑中较深刻地留下两种分法的过程表象,以至闭上眼睛都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分类的过程。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一种分法是按数学意义来分,另一种是按几何意义来分,从而建立起知识结构网络,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由局部扩展为整体,形成了正确合理的认知结构。

  4、对几何教学的优化

  中学几何与高中几何不同,不是一般的论证几何,而是直观的几何和实验几何,只是让学生逐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

  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利用CAI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并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计算机图形演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直线认识”时,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无限”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又无直观的教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象,此时我通过计算机演示如下:

  图中第二条直线慢慢地延长。学生由此形象地感受到直线可以无限地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最后通过总结形成直线的概念。

  (2)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画图是几何教学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有了画图操作能力,不仅有助于巩固几何图形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动手能力的发展。运用计算机软件分解画图的过程,可使画图步骤清晰,动作明确,学生便

  于观察和模仿。特别是在画位置不同的图形时,学生能清楚地看清作图的方法,正确运用作图工具。

  例:在作图形的高线时要求学生画直角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试画一个直角,发现学生握三角尺的位置及画直角边的方法有错,这时电脑里也可设置一个类似

  情节,用三角尺的斜边画直角边,这时“电脑老师”就会评判做错了。然后通过学生探讨正确的方法后再作演示。由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三角尺来画高线。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渗透到数学各种知识的教学,优化教学环境。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活用媒体辅助,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CAI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恰当运用

  CAI手段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时效大有裨益。几年来,通过实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试验课的实践,总结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力之一。当学生一进入电教室,那些现代化的设备对学生产生的“初态吸引”就足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能将这种兴趣引到教学内容上来,那么这种辅助教学的独特魅力就能显示出来。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可设计一开始屏幕上出现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操场,在操场环行跑道上拉有绕操场一周的彩带,彩带旁插了

  一面小红旗,屏幕动态显示一只小兔扛起红旗,绕着操场边的彩带跳了一周。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得特别仔细。紧接着老师提问:“小兔绕着什么跑?”、“怎样跑才算是一周?”“绕操场一周就是操场的什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学生反应热烈,从而对操场的周长有了初步感知。这样,色彩明快、生动有趣的画面,强有力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寓抽象的数学概念于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中,从而起到利用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2、显示过程,形成表象

  利用CAI可向学生展示丰富、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射线和角》时由CAI演示,先出现两个点,再出现一段从其中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直线,这样就出现了一条线段。电脑继续演示,一个点消失了,从剩下的一个点引出一条直线向一边无限延长,这样形成的图形,又叫什么呢?从而自然地得到了“射线”的概念,再讲解“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这一知识点。CAI生动有效的演示规律、模拟过程,将抽象定义形象化,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而这又恰恰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一环。

  3、架设桥梁,突破难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如果某种东西能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生活就能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它。”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十分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在教学中,往往遇到重、难点不易解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采用他们喜欢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通过接触、试验,把听觉、视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刺激感官,强化记忆,巩固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从形象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的感知过程,运用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先前所述对长方形“周长”概念的讲授,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后建立“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桥梁,从而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

  4、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已越来越受到重9视,因为通过操作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操作呢?CAI就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教学画直角时,如用传统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看,这样存在学生走神的问题,教师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缺陷。而用电脑显示画的过程,学生就容易观察。教师可控制电脑画图的步骤,由学生一起跟电脑来完成,这样画的方法清楚,教学效果好。

  三、慎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当前CAI教学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制作课件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示。这样就会走入两个误区:计算机中心论和CAI至尊论。这是偏离了CAI教学的初衷的。CAI教学既然称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在于它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手段。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不难想象,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运用CAI,对提高课堂时效会有什么效果呢?另外,有的教师对CAI看得过于神秘甚至有些“崇拜”,这是不对的,因为祟拜就意昧着距离,因而也就谈不上随心所欲的运用。其实,多媒体计算机只不过是自己学习和教学的一种工具,就像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当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真正提高了课堂时效。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现代化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大,但更应注意控制教学过程的时间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现代教学改革中,使现代化教学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方法

  2、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

  3、教育心理学

  4、北师大版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

  数学

  上册

篇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优秀7篇)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核心内容,确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

  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和目标,即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通过创造有利的信息环境和学习的平台,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加强交流与协作,最终营造出高中信息课堂文化氛围。新课改大力推行后,新教材教学内容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教材核心内容由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选修课程数不受限制,但至少选修一门。必选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信息知识的回顾和升华,进而引出更深刻的命题,要求学生对各个阶段的信息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系统的能力。选修课程则给予学生自我选择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特长自由发展,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找到感兴趣的领域。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构成比较多元,老教师占据一定比例。相较而言,老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和年轻教师相比,很难迅速转变教学理念,因此,加强教师信息培训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在中学课堂根深蒂固,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压力,破除应试教育的桎梏难度颇大。在此背景下,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教师作为一线施教者,应自觉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努力创设互动式信息课堂。要创设互动式信息课堂,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杜绝单一的教学思维,实现信息技术和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融合,多方位、多层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们通过自我克服,进一步培养坚韧品质和可贵智慧,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奠定良好的内在基础。如学习“文件管理”时,很多学生表示删除、复制、粘贴、创建文件和文件夹太容易了,没必要继续学习下去了。此时,教师可顺势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们不小心误删了文件,应该怎么恢复和找回呢?”很多学生突然愣住了,紧接着开始查阅资料,和同学交流讨论,利用不同方法尝试。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做到活学活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具的学科,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是为参与实践做准备。学生对理论知识烂熟于心,无法完成实践要求,变成“纸上谈兵”,违背信息技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课后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将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习情况的主要指标。

  4、搭建学生之间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十分浓厚。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也应为学生创造一定的交流学习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交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及时解惑答疑。通过搭建学生之间信息

  共享平台,不仅拓展学生思考维度,而且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教师的适时参与则为这个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互动性,利用互动性推进信息技术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另外,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更新会越来越快,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提升自我素质,规避教学盲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信息化人才。

  摘要:以信息技术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核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材教学目标比较典型例题

  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个信息化氛围,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社会对人才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良好的教学环境,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教材是依据,教材的与调整,确立了课堂教学的前提。

  据几年来教学实践与探索,值得侧重或提倡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材为依托,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

  二、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为契机

  课堂教学应形成磁场,深深吸引每个学生。众所周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关键是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根据不同层面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摄取和保持知识的特点,调动能影响学生理解、记忆、创新的因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班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引起强烈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乃是十分重要的,枯燥乏味的理论会让学生失望,若能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能生动,形象,直观的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创新。理论与应用兼容兼蓄,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以比较的方法为手段,以课内外的结合为知识的延伸

  四、以典型例题的教学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核心

  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挖掘潜质以利于提高学习及应用能力。对典型例题,反复钻研,层层剖析,把握例题的要领,循循善诱,挖掘例题所涵盖的知识点,逐步引导师生共同一一剖析,教师点拨、释疑,或让学生质疑,或改变其他条件,又能如何理解及推理。注意知识的牵引,解法的类比。使学生不仅掌握典型例题的解法,而且理解思考的路径和技巧及解题的规律。如BASIC编程中的杨辉三角问题,同样使用外层循环控制输出阵列的行数,内层循环控制每行的个数,能方便有效的解决同类问题。(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迫在眉睫,也是各学科教学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务必先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创造新事物。在教学逐步深入的今天,还必须强调一点,所面对的教育的对象是思维敏捷反应快,接受新鲜事物强,悟性高的青年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有较深厚的底蕴和接受新科学技术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性的解决时有发生的问题,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驾驭自如,井然有序,提高课堂质量才有保证。

推荐访问: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 创设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