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9篇

时间:2023-07-27 17:30:02 来源:网络

篇一: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对工业园区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建设也逐渐成为了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工业园区在建设与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在我看来,针对工业园区,有几点值得关注和建议。

  首先,建议强化工业园区的环保意识。工业园区依托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面临着环保方面的压力。现阶段,许多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污染环境,这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建议工业园区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对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进行关注和解决。同时,工业园区可以通过引入环保产业等方式,实现企业与环保的良性互动与合作,达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应该关注工业园区的绿化与公共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工业园区的环境和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那么园区的吸引力自然也无法提高。因此,建议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公共设施建设,为企业和市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同时,在绿化方面,应注重园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创造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最后,建议工业园区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无论是企业还是园区,都需要人才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往往也是许多工业园区发展中的短板。因此,建议工业园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吸引优秀的人才,比如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加强校企合作等。同时,在园区内也应该设立人才培训中心,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总之,工业园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努力。通过加强环保、公共设施建设和人才建设,可以让工业园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经济的持续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园区建设是一个大型的工程,它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重视,以使园区建设更有效的进行。

  第一,资金问题。园区建设所需的资金是巨大的,往往企业难以承担,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求政府及其他机构提供的财政支持,以确保资金筹集的顺利进行。

  第二,技术问题。园区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其中包括建筑技术、水文技术、结构技术、电气技术等,如何确保技术的高水平,是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规划问题。园区建设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在规划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地形、气候、交通等,确保园区建设的实施效果有效。

  第四,环境保护问题。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五,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园区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确保园区内的各种安全设施、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以上就是园区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建议,以确保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资金计划,筹集充足的资金,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其次,应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确保技术水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三,应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建设的有效实施。第四,应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第五,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园区内的各种安全设施和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总之,园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其复杂性决定了必须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希望通过以上的建议,能够使园区建设的进程更有效的进行。

篇三: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园区经济是当前我国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正在提供着源源不尽的动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章对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园区建设;多头管理;集中管理

  近几年,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园区建设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规范完善?这些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园区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研究中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对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园区的界定

  园区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为了摆脱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设计营建高质量的综合环境,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而在空间上拓展的新型经济主体。园区一般都以发展高技术和新产业、振兴科教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给予入驻企业特殊经济政策。它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载体。

  二、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园区建设是一种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是通过统一规划、配套服务,使某一产业能够相对集中起来,节约管理成本,产生规模效应。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园区的建设过多地考虑招商引资的功能,将土地作为一种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资源要素参与了市场要素的配置,各地的开发园区都期望通过土地的低成本优势,实现资金和技术的引进,以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较低层次的园区建设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1.园区数量多,面积大,占用耕地多。一方面,园区数量猛增。但另一方面,土地闲置现象严重。

  2.园区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国土出让金和税收大量流失。为了争食外资资本,各地在土地供应上完全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而是给足优惠政策,以低于成本价供地,甚至零地价供地。同时,还推出各种税收减免、配套融资、政府提供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以吸收更多的外来投资。如此行为,造成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大量流失,据估算,近些年来,园区土地优惠政策减免的出让金达数千亿元人民币。

  3.农民补偿政策难以落实,失地农民长远生计受损害。园区的过度建设,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园区占用农民的土地数量多,但是,由于在以前的政策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规定偏低。同时很多的园区低价供地,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兑现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使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受到极大的损害。

  4.开发区产业结构雷同,资源大量浪费。政府主导的以土地降价与变相减免税收的方式吸引外来投资的开发区建设,已经无法顾及产业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制约经济发展,造成社会资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5.开发区的土地管理混乱,土地使用极不规范。现行的建设用地报批方法为“圈地行为”开了政策口子,有的地方和企业在办理农用地转用报批手续后,不是按报批时的项目实际需要供地,而是尽量扩大用地规模,甚至圈而不用,等待土地升值获取暴利。国土管理部门按照现行的审批方式很难控制,只能被动供地。

  6.环境保护存在“死角”。有一些园区的领导只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重视环境保护。主要表现为:

  (1)受园区管理体制的制约,园区自设的环境管理机构无法全面履行监管职责。

  (2)部分园区内部布局混乱,不同行业交叉污染。

  (3)环境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排污收费制度不能严格执行。

  (4)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

  三、园区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我国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探其原因,有其体制根源:

  1.多头管理使园区层出不穷。我国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园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园区、高新技术区、外贸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台商投资区等等。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园区,结果造成一个地区园区重复布局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区域投资与布局的角度来看,由于园区的土地及政策是政府垄断性资源,在相同的城市建立过多的园区,很容易造成非市场作用下的政府竞争,结果导致土地资源被浪费、政策资源十分廉价。

  2.各级政府对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正确的认识。现有的任期考核体制使各地政府过分看重GDP、引资额等“数字”指标,在全国利益和地方利益、全局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权衡上也存在着偏差,过分强调地方利益,急功近利思想泛滥,造成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盛行,从而使开发区建设越来越热。

  3.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导致了地方政府争相设立园区。现行财税体制是分税制下的中央和地方分成。同时,一些省、市又规定,在地方分成收入中,谁引

  来资金,谁享受税收。这就鼓励了各级政府纷纷设立园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以取得项目投产后的税收收入。

  四、对策

  不可否认,园区经济是当前我国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正在提供着源源不尽的动力。诚然,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走一些弯路,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应当看到,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政府将扮演领路者的角色。

  针对目前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落实到开发区的建设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开发区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实现可持续发展。

  2.对园区建设用地要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目前,我国不仅有国家级园区,还有省市级园区,更多的是乡镇园区,往往一个市里有多个园区,功能定位不清,结构趋同,分散财力物力。要严格控制各类园区的设立,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必须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应对一些闲置、空壳园区进行集中清理整顿;积极鼓励盘活使用存量土地或旧村改造进行园区建设,对确实需要调整或扩大园区,必须充分论证后,上报省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各类园区建设用地供应由市、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政府对建设用地的集中统一管理;从严审批开发园区,限制以开发园区为名盲目圈地。

  3.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防止园区遍地开花的无序混乱局面。为解决各地园区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可以实行省市级政府或市与区县政府联合出资,委托专业机构运作管理、统一规划、招商、布局。

  五、结语

  总之,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我们应该正视目前园区存在的问题,并全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为突破口,不断把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篇四: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第一篇: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工业园区建设建议:工业园区建设在规划中要注重考虑到功能区、功能设施用地,每个工业园区除生产与住宿外,还应考虑生产物资采买、文化娱乐、卫生医疗、邮政通讯等基本服务,脱离基本服务的园区只注重生产设施建设,可能会导园区畸形发展。

  城镇建设建议:城镇建设应适当考虑公共绿地、交通工具停放场地建设用地,道路宽度的界定应以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作为参照依据,风格上建议根据城镇文化特征、文化面貌进行确定,或现代、或民族都能自成一体,全民族化风格建筑相反会使得民族风格不突出。对于老城区的改造与建设,应作好前瞻性规划,拆建设片区应与新城区开发设计保持格调一致。

  第二篇:工业园区建议

  对加快园区建设及发展的几点建议

  现已建成的工业园区:

  1、设施不配套较为突出;

  2、需要配备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服务技能型的管理,帮助或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3、加快培育人才的专业化,包括技术研发人才,管理人才;

  4、在收取配套费上给予减免或优惠、扶持企业发展;_污水排放,电力、路、油

  5、引进来、留得住,出现问题能解决问题

  第三篇:关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学习阅读了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公司对园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园区拉动经济和经济寄予厚望。现对工业园区提点粗浅建议:

  一、园区规划方面

  园区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避免以往工业园区那种“棋盘”一

  样的简单格局,应注重引入生态、人文的元素,建造现代代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工业园区,以促进招商引资,另外,与毗邻,园区以后可发展“工业旅游”等创新业务,因此,在规划上要注重景观与及各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

  二、投资和开发进度方面

  对园区投资要有清醒认识,园区要初具规模是投资额是相当大的,需要一个滚动投资的过程,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更需多种市场化运作模式。

  对园区开发进度也要有客观估计,园区开发建设进度要以资金筹措和招商情况相匹配,不要对招商引资前景过于乐观,要认识到招商的难度。园区开发要与招商相匹配,否则,土地、厂房开发好了丢空在那里,造成浪费和损失。那么大的园区,一期工程可按20个平方公里先做,争取5年发挥效益。以后再滚动投入和滚动发展。要用10到20年时间才全部建成。

  三、开发建设的运作方面

  这么大的园区,其开发建设应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政府、大型企业和专业的投资开发公司及其他主体一起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比如在大园区里设若干园中园,让不同开发主体自行开发建设,并自行对外招商、经营管理。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则可以采用其他创新模式。

  另外,在开发运作模式上,要多研究园区开发的各种盈利模式,充分挖掘园区每一寸土地的价值,不仅仅实现政府的“产值”目标。园区开发建设应达到“政府有产值、投资者有回报、入驻商能发展”多赢目标。

  四、政策优惠、品牌策划、招商引资方面

  土地政策方面一定要灵活、舍得让利,有许多园区的土地出让,是通过一些商业模式,让入驻商土地成本达到“零批租”。

  园区要注重品牌的策划,形成一种与本园区定位和谐的园区文化,而且,品牌的策划要在园区规划和开发就开始实施。

  招商引资方面,一是园区开发建设的招商引资,引入各类园区投资建设主体,以加快园区的开发建设;二是对入驻企业的招商,这是

  个复杂的工作,需精心策划。

  没有经认真思考,随想随写了几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凉解。同时,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也对园区建设多提建议。

  五、几点建议

  完善园区规划。应与市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对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大园区、专业化、配套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规划建设理念,根据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社会效益指标来检验园区发展水平,把握以项目数量为基础,以项目质量为根本的园区发展方向,征求多方意见,邀请专家论证,细致完善园区规划。以人为本,与民方便,考虑园区商业性、社会性的配套建设。

  稳定园区队伍。理顺园区体制、人事关系,给编制、定级别、充实人员。加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建立长期、精干、高效、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拓展建园渠道。一是争取上级支持。研究国家、省关于园区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跟踪了解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中的经济区规划,制定对接政策措施。二是探索与外地政府合作建园。如苏州工业园,是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共建园区。又如发展“飞地工业”,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发达地区政府合作发展的有效办法。三是坚持以园建园。把园区规划的商业用地通过拍卖,以土地收益作为园区投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园区的长远发展和良性发展。四是引进大财团开发园区。五是项目融资建园。借园区规划区外的项目融资或项目拍卖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六是业主自建。提供一块生地交给业主自己投资、建设、经营、配套,用地规模和发展项目等经济指标必须符合园区总体规划要求。

  规范园区用地。加大用地调规力度,力求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满足未来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中长期发展需要。加强对园区土地使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园区项目用地约束机制,实行园区供地用地的全程监管,坚持把园区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配置给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依法加大对闲置工业用地的处置力度。

  强化项目监管。规范招商引资程序,完善招商引资合同,突出招

  大引强思路,确保重点项目落地,加强合同履约督查和项目实绩考核,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和有序退出机制。

  大力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工艺,改造传统产品,着力开发环保节能型新品种,适应人们对绿色纺织品的健康安全性要求,发展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打造环保标杆园区,用环保创品牌,用环保抢市场,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创新服务机制。学习借鉴其他工业园经验,创建企业服务中心、企业俱乐部、工业行业协会等专门化、特色化的服务载体和“绿色通道”,做到取悦于商、取信于民,以增强为项目服务的实效性来壮大工业和园区发展实力。

  新疆XXXXXX有限责任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第四篇: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最近,大家都讨论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对园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园区拉动经济和经济寄予厚望。在下有幸在上海运作过两个科技园区,也提出过园区开发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模式,对上海周边的园区也有所调研,现对工业园区提点粗浅建议:

  一、园区规划方面

  园区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避免以往工业园区那种“棋盘”一样的简单格局,应注重引入生态、人文的元素,建造现代代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工业园区,以促进招商引资,另外,与毗邻,园区以后可发展“工业旅游”等创新业务,因此,在规划上要注重景观与及各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如华源集团在无锡的生命科学园区就规划一条宽200米的“龙型”绿化景观贯穿整个园区。

  二、投资和开发进度方面

  对园区投资要有清醒认识,75个平方公里总的占地达112500亩,土地动拆迁成本和基础设施配套预计20万元/亩,则这一块投资就需225亿元。如果按园区吸引资金较低水平30亿/平方公里,那么入驻

  企业今后投资总额达2250亿元。因此,因此,园区要初具规模是投资额是相当大的,需要一个滚动投资的过程,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更需多种市场化运作模式。

  对园区开发进度也要有客观估计,园区开发建设进度要以资金筹措和招商情况相匹配,而不是说由政府官员说多少年达到1000亿元那么简单。不要对招商引资前景过于乐观,要认识到招商的难度。园区开发要与招商相匹配,否则,土地、厂房开发好了丢空在那里,造成浪费和损失。那么大的园区,一期工程可按20个平方公里先做,争取5年发挥效益。以后再滚动投入和滚动发展。要用10到20年时间才全部建成。

  三、开发建设的运作方面

  那么大的园区,其开发建设应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政府、大型企业和专业的投资开发公司及其他主体一起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比如在大园区里设若干园中园,让不同开发主体自行开发建设,并自行对外招商、经营管理。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则可以采用BT或其他创新模式。另外,在开发运作模式上,要多研究园区开发的各种盈利模式,充分挖掘园区每一寸土地的价值,不仅仅实现政府的“产值”目标。园区开发建设应达到“政府有产值、投资者有回报、入驻商能发展”多赢目标。

  四、政策优惠、品牌策划、招商引资方面

  土地政策方面一定要灵活、舍得让利,上海许多园区的土地出让,通过一些商业模式,让入驻商土地成本达到“零批租”。

  园区要注重品牌的策划,形成一种与本园区定位和谐的园区文化,而且,品牌的策划要在园区规划和开发就开始实施。

  招商引资方面,一是园区开发建设的招商引资,引入各类园区投资建设主体,以加快园区的开发建设;二是对入驻企业的招商,这是个复杂的工作,需精心策划。

  没有经认真思考,随想随写了几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凉解。同时,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也对园区建设多提建议。

  五、几点建议

  完善园区规划。应与市第七次修编后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对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大园区、专业化、配套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规划建设理念,根据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社会效益指标来检验园区发展水平,把握以项目数量为基础,以项目质量为根本的园区发展方向,征求多方意见,邀请专家论证,细致完善园区规划。尤其要紧盯国际国内工业发展潮流,结合实际,突出发展汽配、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规划部分电子软件、生物制药等“高、精、尖”新型工业门类。以人为本,与民方便,考虑园区商业性、社会性的配套建设,优先安排在园区内规划占园区面积20%以上的用地条件好、口岸方便的土地为商业地和配套地,以其土地收益平衡园区建设资金。

  稳定园区队伍。借我省加快园区发展的东风,理顺园区体制、人事关系,给编制、定级别、充实人员。加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建立长期、精干、高效、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拓展建园渠道。一是争取上级支持。研究国家、省关于园区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跟踪了解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中的经济区规划,制定对接政策措施,挤进全省重点扶持园区的笼子。二是探索与外地政府合作建园。如苏州工业园,是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共建园区。又如发展“飞地工业”,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发达地区政府合作发展的有效办法。三是坚持以园建园。把园区规划的商业用地通过拍卖,以土地收益作为园区投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园区的长远发展和良性发展。四是引进大财团开发园区。如工业港,是县引进香港财团投资20亿开发的。五是项目融资建园。借园区规划区外的项目融资或项目拍卖资金用于园区建设。这是三区目前采取的主要方式。六是业主自建。提供一块生地交给业主自己投资、建设、经营、配套,用地规模和发展项目等经济指标必须符合园区总体规划要求。七是建好厂房出租。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借鉴广东等地发展工业的经验,在城郊结合部整合农民宅基地、自留地等土地集中成片建标准厂房,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出租给业主生产经营,农民当房东、收房租。

  规范园区用地。加大用地调规力度,力求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满足未来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中长期发展需要。加强对园区土地使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园区项目用地约束机制,实行园区供地用地的全程监管,坚持把园区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配置给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依法加大对闲置工业用地的处置力度。

  强化项目监管。规范招商引资程序,完善招商引资合同,突出招大引强思路,确保重点项目落地,加强合同履约督查和项目实绩考核,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和有序退出机制。对引进的项目的经济实力、银行信誉、品牌效应、纳税情况进行全方位调查和可行性论证。把项目开工时间、投资强度、建设周期、建筑系数、容积率、税收回报、违约责任等约定因素在招商引资合同中写明,完善合同要件,若业主违约,依约依法清理出场,不断提高项目质量。

  创新服务机制。学习借鉴苏州、昆山等地经验,创建企业服务中心、企业俱乐部、工业行业协会等专门化、特色化的服务载体和“绿色通道”,做到取悦于商、取信于民,以增强为项目服务的实效性来壮大工业和园区发展实力。

  第五篇:广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几点建议

  广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几点建议

  广州市经济委员会经济运行处

  一、广州市工业园区分布和建设现状

  工业园区,是指工业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区、镇各级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先后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现有工业园区(工业区)307个,总面积约为59.75万亩。从工业园区发展的成熟程度和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看,大致可以分三类:(1)园区发展比较成熟,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规模大,效益好;南沙临海工业区起点高,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大手笔;永和开发区、云埔工业区、从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番禺钟村工业区、东山棠溪工业区、花都北兴工业园、花都金田、花都芙蓉工业区、增城沙埔工业区等园区也成为所在区域的工业生产基地。(2)园区发展良好,已形成一定规模。投产企业超过10家,面积超过500亩,在所在地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支撑点的园区有80家左右,如天河高塘工业区、花都三村工业区、永发工业园、黄埔姬棠工业区、番禺洛溪工业区等。(3)规模较小,正在发展完善。这类园区主要是镇村组织开发的,约200多个。

  从广州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整合,园区建设逐步向聚集方向发展。二是利用区域,聚集主题园区。各区以交通畅顺、园林美化、优质服务、地价优廉等区域优势进行品牌招商、配对招商、以商招商等。三是国家级工业园区聚集效应明显,尤其在吸引和聚集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项目方面,发展势头强劲。据外经贸部2001年指标评估结果显示,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排行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前三名依次为天津开发区、广州开发区和大连开发区。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00多家在广州投资设厂,其中74家在开发区内。

  发展工业园区,对促进广州市工业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优势,夯实广州工业做大做强的良好基础。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规模化的工业发展道路,重点建设大型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使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02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大型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4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14%左右;白云区云埔工业区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亿元,同比增长了42.86%,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1%。

  (二)形成了特色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促进地区工业经济上档次、上规模。各区(市)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了特色支柱产业和一批拳头产品。如花都区通过发展特色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汽车、皮革、制衣、塑料、电子元件

  和建材等支柱产业。以风神公司为中心的汽车工业生产园区成为花都区工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使花都区开始由轻加工工业为主,转变为轻重工业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机械装备制

  造业的支柱地位逐步形成,重工业比重由上年的33.87%上升为43.33%。

  (三)形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经济优势,大大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花都区为做大皮革皮具业,全力抓好皮革皮具城的基础建设,改善了周边路网,制订了吸引客商入城的政策,举办了中国皮革皮具节,促进了专业市场的聚集效应,仅2年时间,皮革皮具城就引入生产经营厂商4000多家,产品占广东省皮革皮具市场的1/3份额,远销全国及亚、欧、美市场,年产值近40亿元,为65000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皮革皮具集约地。

  此外,进一步搞好工业园区,不仅有利于整合优化工业资源,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生产管理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尽可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广州市工业园区的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一些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未能发挥聚集效应;

  二是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相对滞后,特别是规划服务和消防管理滞后;

  三是一些园区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开发建设进展缓慢。

  二、完善和发展现代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工业园区要围绕我市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借鉴新加坡、上海、苏州等地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并与我市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实施“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园区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在连片开发土地、集中经营管理、优化投资环境、与新经济发展相结合上下功夫。

  (一)园区开发建设要立足于规划先行

  要把加快园区开发建设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工业园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工业园区是工业布局调整的载体,其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交通环保、消防治安等规划配套起来,与老城区“优二强三”相衔接,立足于规划先行,注重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首先,明确产业园区结构、发展规模和方向、可接纳的工业门类,规定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指标、绿化指标和污染控制要求,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保措施,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圈形”产业链,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构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其次,要立足于建设资金的动态平衡、整体平衡和长期平衡,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配套建设。最后,对入园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交税收等,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凡是工业园区的设立,各区和县级市要会同当地规划部门,委托专业机构,认真做好规划,并进

  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专家论证,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各区(县级市)对已征用而尚未开发的土地,要督促有关单位抓紧开发建设;对没有能力开发或不准备开发的土地要将其收回,以盘活土地资源;对征用后不开发,用作抵押的,要妥善处理,防止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征作他用”等问题的出现。

  (二)工业园区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按照市委、市政府“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总体规划,我市将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为纽带,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配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行业,以形成一个符合工业发展实际、体现集聚效应和协调一致、布局合理的工业格局,为实现广州工业快速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我市今后重点规划东南两翼的工业布局来看,东部初步规划由增城的新塘、永和、沙埔、宁西、仙村及其周边地区组成,形成一个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纺织、机械装备、建材等产业;南部初步规划番禺黄阁、灵山、潭洲以南一带作为新的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南沙天然港的有利条件,以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工业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广州南部工业基地。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要与市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相结合,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承接我市支柱产业和相关企业,以及有潜力产业进入园区发展。

  (三)重点加强园区聚集整合和产业化建设

  加强园区产业化规划,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园区产业化规划和建设,一要抓好产业定位。园区建设要有意识地根据产业关联度培植企业群,发展园区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区。一要有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主导产品;二要围绕主导产品发展一系列生产和服务;三要企业之间关系紧密,既有竞争又有协作。从上述特点出发,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为了短期效益,不顾园区的长远发展;必须打破地方利益的局限,不能以某个镇(村)的发展而影响全局,坚持抓好产业规划的实施。二要抓好聚集整合。要以特色产业为主,形成产业的群体规模优势,必须加强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规模普遍较小的同类型企业聚集,才能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更好地发挥产业群体的规模效益。近几年,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进行整合,有效地解决了这4个功能区的地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了空间上主干基础设施和交通通讯的连通、内部协调和资源共享,使各区均呈现出稳中有快的发展好势头。“四合一”后的广州东部经济功能区已形成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及电器制造、食品和包装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成了广州招商引资的排头兵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抓好重点示范园区。我市要重点抓好几个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各区(县级市)也要确定一、二个重点示范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建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真正建成在国内、国际具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园区。

  (四)以重点企业、品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

  要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战略,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争创名牌,鼓励品牌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撑,聚集一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产品、加工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等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使园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配套,形成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如万宝集团番禺生产基地,经过专业加工、OEM等阶段,利用品牌带动,逐步向自主开发、生产过渡,使

  某些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在全球具有影响力。

  以重点企业、品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做大名牌产品。如引导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利用品牌优势,细化分工,扩大协作,积极发展协作单位入园投资合作,拉长名牌产品的产业链;也可以品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扩大生产名牌产品的规模和能力;开发系列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拓展名牌产品的生产领域。同时,要加强市场宣传,不断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品牌的生命力。

  (五)推进都市型工业园区建设

  发展都市型工业园区是中心城市发展工业区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心城区培育特色产业、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国有企业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源,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要利用中心城区国有企业的闲置厂房及水电煤配套资源,探索采取联合招商、租赁招商等方式,以建设软件研究开发、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食品加工、工业设计等创业型、科技型和就业型企业为主,加大引进、嫁接、兼并、重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产业基地,通过都市型工业的建设和推进,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工业布局。

  (六)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水平

  要切实打造园区的软硬环境,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园区管理模式。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适宜于企业创业发展,能把企业引进来、留得住的园区。各区(县级市)要坚持体制创新,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实现园区项目法人责任制。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对政府管理园区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要通过扶持和发展教育投资、创业投资、物业流通、旅游投资、置地建屋等多种经济组织去承担。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园区现代化,以适应现代大工业的要求。要进一步搞好相关配套服务,加强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帮助做好单个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要根据各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分布情况,举办一些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促进产业集合型园区向产业结合服务型园区转变,逐步

  构筑为园区企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

篇五: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园区建设存在着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不足,环境不优,体制不顺等问题。

  建议:一要加快企业用地保障,目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相对应的土地需求量也很大很急。园区和相关部门要提前谋划,优化政策,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加快土地储备,确保有地可用,积极承接招商成果“入园落地”。

  二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协调,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加强协作,加快推进园区的道路、电力设施、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美化园区环境,规划设计的绿化区域要抓紧时间进行绿化。

  三要加快和谐环境的优化,利用广播电视、座谈会、标语横幅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园区周边群众支持园区建设。对有损园区和谐发展环境的个人要进行重点教育,对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地打击,形成人人关心园区发展的社会氛围。

篇六: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生态型产业园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

  生态型产业园是一种由制造业和服务业所组成的产业共同体,共同管理环境与物资流动(包括能量、水、和资源)从而致力于提高环境与经济绩效[1]。其基本原理是将园区企业模拟自然系统来进行布局,废气、废水、废料都变成新的建设原料,通过资源的循环运作和能源的梯级流动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小化和环境保护的最大化。循环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污染负效益转化为资源正效益,尽可能地建立良好的产业园区生态运行机制和生态景观形象,从而形成完整意义的生态产业园区实践概念。通过联合运作,产业共同体可以取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的最优化所取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发展目标的提出,各地区已逐步接受“生态型产业园”这个概念,并已进行规划建设,但在过程中,从认识到实践,从管理到运行,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此希望为生态型产业园建设、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视野和思路。

  1.建设实践生态型产业园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目前,国内规划建设生态型产业园,普遍面临着技术、政策、信息、组织运作等多方面的困难,涉及政府部门、周边区域、园区开发主体、入区企业等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矛盾。

  1.1政策体系长效性差,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程度低,对特殊企业扶持力度不够

  为促进生态型产业发展,从国家、地方政府到产业园区开发主体都会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国债研究论文对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但这些优惠政策往往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如何建立一种连续长效的政策体系来保障园区及区内企业在较长的生命周期内持续不断

  发展,是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策体系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环境保护不能只依靠政策。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环境保险意识普遍偏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只在少数地区有试点,使得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迟迟得不到有力推动,导致排污企业由于经济赔偿及高昂的律师费、诉讼费而负债,甚至破产、倒闭,政府往往成为最后的责任承担者。

  生态型产业园的产业共生网络是一个或几个产业为中心,涉及上下游多个环节。某些特殊环节的企业属于低利润或公益性质的行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少政策上的有力扶持,发展受到阻碍,最终可能导致园区产业食物链的断裂,使园区运营瘫痪。

  1.2园区的空间规划不能与经济发展规划有效结合,产业链条单一,宏观布局不合理

  区域规划不能仅仅拘泥于空间物质形态,物质的背后肯定有经济、社会、政策的因素[2]。而目前,大部分的区域规划设计人员只具有专业背景,对产业、经济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不能将空间规划与生态型产业园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有效结合在一起。计算机论文一方面对于园区成员之间的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没有进行更深的研究、组合,减少或减弱了再使用、再循环的环节,使生态型产业园成为清洁生产企业的简单集群,园区运营存在稳定性差的隐患,达不到整体增值。另一方面,生态型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是相互使用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企业布局的不合理会造成生产运营成本的增加,而降低了再循环、再利用的经济性;公共配套设施的布局设计不合理,会造成重复建设及运行不畅。

  1.3招商频频“招伤”,能力不足,忽视“原则”,急功近利

  招商引资实质是一种商业竞争,有竞争就得有资本。许多产业园区的招商部门缺乏对外部经济形势的准确分析和把握、对内部规划建设的细致了解和认识,完全依靠优惠政策,招商能力不足。许多招商部门急功近利,为暂时完成任务忽视“原则”,过于追求上规模、资金雄厚的企业,而忽略的企业本身的发展空间、其所属行业与园区其他成员之间的关联度,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抛之脑后,国家法宪法论文为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1.4园区对入区企业管理引导不到位,服务配套不同步

  随着园区建设、企业进驻,园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便成为重点。但目前许多

  生态型产业园区的管理部门都只重“招”,不重“管”。一是制度体系不完善;二是对企业缺乏必要引导,只重经济,忽略环境;三是配套设施与园区、企业发展不同步,不能把握好建设尺度,不是跟不上发展,就是过度浪费。四是管理人员能力不强,信息平台缺“质”少“量”,参与市场竞争的智慧不足。

  2.发展生态型产业园的几点建议

  2.1制定并持续完善产业园的政策体系,推动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

  (1)一个生态型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多方面的影响,离不开国家引导和地方政府的引导。这些影响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来自上层建筑的不同时期、不同策略的政策导向。在产业园建设发展一定时期,这些政策导向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优惠政策不再发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园区开发主体为更好的促进产业园发展,需要与政府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准确、超前的信息,争取到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产业园的目标定位,对外部经济形势的准确分析和把握,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制定产业园的发展原则,持续完善产业园的政策体系,把握本区优势,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使产业园规划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环境管理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都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平稳、顺利的渡过每个发展阶段。

  (2)生态型产业园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制定更严格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招商政策上,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绝不能“泥沙”皆来,引入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最后造成的只能是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园区发展停滞。要高度重视招商战略,突出招商引资质量,由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注意产业安全、促进产业园经济发展,坚持

  “五不招”的原则(违反国家政策的不招、导致环境和空气污染的不招、市场过剩的不招、重复建设的不招、技术含量低的不招)。

  当然环境保护不能只依靠政策,在灌输环保理念、提高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认识的同时,要注重引入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推动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我国已经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研究报告估算,其它论文我国2007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排污企业和国家都承受着重大负担。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由企业就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在保险公司投保,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目前已成为各国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环境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全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总保费已超过20亿美元。环境保险虽然具有保护排污企业利益的先天性,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可放心大胆排污。企业投保后,保险公司有权根据合同介入企业的环境风险监督和管理,排查环境事故隐患,提出整改建议;企业如不予以改正,保险公司可能不承担责任。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参保,。要真正发挥险种作用,需要扩展其覆盖面。考虑到生态型产业园的未来发展,为避免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对园区和入区企业发展的阻碍和负担,约束园区企业行为,应该引入环境责任保险,筹划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入区企业投保,最终形成环境保护方面的长效运转机制。

  (3)园区产业网络中的某些必需环节上的企业属于低利润或公益性质的行业,市场竞争能力偏弱,易造成经营不善。为保证这些企业的顺利发展及整个园区正常运营,在园区政策体系中应设立一些优惠政策对这些企业予以有力扶持,避免造成园区产业食物链的断裂,使园区运营瘫痪。

  2.2空间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要有效结合,综合工程论文重视产业共生链设计,宏观上合理布局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区域规划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产业、经济方面的问题。建设一个生态型产业园的最终目的便是在满足其发展定位的同时,达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共赢”。生态型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也应该在分析产业园的目标定位和基本政策的基础上,在进行空间规划的同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并考虑。

  (1)要注重规划产业园的产业共生网络。生态型产业园的产业共生系统是规划设计中除空间规划外的另一核心部分。它以一个或几个产业为中心,多个企业相接,形成一个经济辐射面。通过构建材料、产品、副产品的生产链,,使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各方获取利润的同时,实现物质的最优循环和利用,推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规划时,应对中心产业的范围、特点及产业链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最基本流程,从原料到每一环节的上下游产品,从产品

  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并设计引入那些以上述废物为能源或存在较大关联度的企业将上游系统的废物转化成自己的有用原材料,形成产业“食物网”,进行充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

  如对于以重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生态型产业园来说,重型装备制造包括能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机床制造,大型包装机械设备等等。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整体逐步走向技术化、信息化、集群化和全球化。哲学论文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一台小小的生产设备也许就汇集了包括钢铁、合金、塑料、橡胶、尼龙等多种材料,采用了表面热处理、材料复合等多项新工艺,涵盖了液压、仿形、光电等多种新技术[3]。其产品服务也逐步扩展,包括运输、安装、调试、维护、维修、改造、升级等多个环节和步骤。制造系统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DIMS)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的信息化、软件化、高附加值化。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同一地区有机地集聚在一起,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研究、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趋加强。在这些过程中,原料、产品的输入、输出又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及物流运输行业;能源的使用供给涉及到能源供给单位(如水厂、电厂、电力公司等);制造系统涉及到计算机软件行业。生产产品的同时,余热、建筑规划论文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大量产生,又涉及环保及其他下游行业。

  产业园应该从重型装备制造涉及的这些行业入手,选择相对应的优秀企业入驻,使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衔接,最终形成一个稳固的产业共生网络。

  另外由于企业之间结成共生网络,为使各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的程度达到最小,园区企业的数量、规模、类型都要互相匹配,各企业的产品又要有自己相应的市场需求。

  (2)产业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宏观布局。生态型产业园区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及与周边资源的有机结合。反映在园区布局上即以空间和时间的最优化设计组合使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能够交换利用,以使企业与园区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成本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这里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副产品利用成本,物流成本是这两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产业园的布局一定要基于系统工程学、法律道德论文工业生态学等原理,在技术可行的前提

  下,把各企业、各服务单位、各类基础设施等,依据物质和能量的流量与流向、服务的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布置在园区,同时为未来的发展变化预留出空间,以提高循环利用的经济性,避免重复建设,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2.3创新招商思路,重视招商策略,提高招商能力,完善招商服务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生态型产业园的招商部门应该对招商的思路、策略进行认真思考。

  招引什么样的项目,是招商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做好这一点就要明确产业园的目标定位,对产业园内部规划建设情况进行细致了解和认识,对外部经济形势进行准确分析和把握,因地制宜,才能因情施策。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对社会负责。招商部门应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实行“产业链招商”,瞄准高科技、高税收、高效益的项目进行招商引资,把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拒之门外,保护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制定优质的投资方案。优惠的政策是招商的必备条件。但是在众多产业园、开发区竞相抛出“优惠政策”进行竞争的情况下,优惠政策已不再是取胜的法宝。只有拿出足够吸引人的投资方案,才能真正使投资方动心。一个优质的投资方案必须合乎产业园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实际条件,结构设计论文合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结合投资方的情况,对投入方有比较丰厚的回报率和稳定、持续、长远的发展空间。

  第三,加大生态型产业园的宣传力度。相较之下,拥有较高知名度的生态型产业园,更容易吸引投资方的眼球。招商部门应准备既能代表产业园形象又较为实际的宣传资料,积极参与产业园发展定位相吻合的行业展会或其他推介活动,在适当范围内通过媒体宣传、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搭建信息平台,对产业园进行多角度宣传,进一步提高园区与目标企业合作的可能性。

  第四,提高招商人员业务能力。作为招商工作人员不仅要为企业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营造亲商安商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懂招商会算帐。一方面要训练思辨分析能力及谈判技巧,另一方面要拥有丰富的经济方面的知识,增强在项目推进环节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投资项目做好承接方案。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产业园管理服务工作。

篇七: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市经济开发区、秦栏经济开发区等2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以铜城、汊涧、杨村等3个特色园区为支撑,以4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10个镇(街)工业集中区为基础的“两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各类园区建成区总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80多家。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财政收入6亿多元,接近全市财政收入的50%。

  1、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市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启动建设,已累计投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多元,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仪表线缆、机械制造、光伏电子、医药食品、轻工纺织五大特色产业。入驻企业173家,120家建成投产,其中亿元企业20家。2009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7亿元,入库税金1.6亿元。秦栏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现已开发4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2亿元。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电子、光伏、光电、汽车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入园企业达151家,企业投资总额达30亿元。去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8亿元,实现税收4850万元。

  2、其它园区及集中区建设情况。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编制了铜城、汊涧、杨村“三大特色园区”规划。目前铜城、汊涧、杨村三镇的工业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亿多元,建成区面积超过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60多家,其中180家建成投产。4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和10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0多家。

  二、园区建设主要做法

  -1-

  1、强化领导与规划,举全市之力强力地推进园区建设。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谋划新一轮发展中就将园区建设放在着力推进的“三大工程”建设之首,成立了高规格的园区建设指挥部。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配套”的工作思路,举全市之力推进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据统计,全市各类园区建设的总投入16亿元。目前,正在着手编制园区扩容规划,并启动重点支柱性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功能定位。

  2、着力打造五大平台,全力营造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改善园区发展环境,提升园区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政策支撑平台、融资保障平台、供地保障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优质服务平台,这“五大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园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充分发挥园区产业聚群效益。我市没有资源优势,没有省中心城市的辐射优势。因此在园区建设上立足市情,准确定位,注重在打造特色园区上做文章,在产业集群上谋发展。市经济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五大特色产业:一是以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天康集团、安徽电缆、蓝德集团为龙头的仪器仪表、线缆产业;二是以天马集团、金佩集团、信田机械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三是以安鸿数码科技、创普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四是以重啤集团为龙头的食品产业;五是以天康集团为龙头的纳米钛锂电池产业。百亿产业的“锂电池城”工程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绿色照明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秦栏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光伏、光电产业。铜城镇工业园以机械制造业为主,汊涧镇工业园以食品加工业、物流业为主,杨村镇工业园以医药和医疗器械业为主。

  近年来,我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抓好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提

  -2-

  升的同时,更致力于以扶持和培育拉动性强的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竞争力、辐射力和承接力的产业集群。我市已经形成了光电缆、电子元器件、机械模具、玩具服装、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六大传统产业集群和特种钢管、光伏产业、汽车零部件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去年,我市完成了太阳能光伏、电子元器件、机械(汽车零部件)、电缆仪表、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荣获全省产业集群优势县称号,秦栏、铜城、杨村3个镇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

  4、坚持以企招商为主,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在招商引资上,我市始终坚持以企招商为主,近年来,又将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招大引强上。2009年,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协议利用市外资金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6亿元。先后引进了华龙集团、重啤集团、苏宁电器、ABB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天长。

  三、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1、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各类园区要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机制,坚持走“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路子。园区的日常工作中也要实行“动态管理、绩效考核、年终述职、末位淘汰”的管理机制。在分配制度上,管委会人员的工资待遇可根据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实际进展情况,探索制定与经济发展指标相挂钩的劳动工资待遇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对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园区行政管理人员要予以重奖和提拔。

  2、立足扩容升级,抓紧搞好二次规划。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承接转移,借鉴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重新编制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建议对市经济开发区要按照国家级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并专划一块设立高新技

  -3-

  术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面积既要考虑到未来发展,又要考虑到切实可行。在工业集中区建设上要注重土地利用率和投资的产出率。在财政投入上,两家省级开发区应一视同仁。鉴于秦栏省级开发区企业用地指标缺口太大的实际情况,建议该镇土地置换更多的土地用于开发区建设。

  3、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当园区内工业企业达到一定数量时,生产型的服务企业如果不及时跟上,势必制约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影响入园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建议加快物流、金融、商务、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能力。围绕千方百计降低入园企业成本这一主线,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着力打造包括区域性物流中心、资源配置中心、金融网点以及综合性市场在内的一批生产型服务业,努力把我市两家省级开发区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新园区。考虑到园区企业能够留得住人才和员工,建议将娱乐活动场所建设摆上园区建设的议事日程。

  4、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入园企业的负担。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出台了40条优惠政策,其中不少政策适用于我市的两家省级开发区,特别是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省委、省政府明文规定,对进入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企业涉及的事业单位服务收费,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减免政策,企业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打捆结算、招标等形式确定收费标准。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和省政府文件精神,尽快制定出具体的有关规费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对入园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相关规费,国家规定收取的按最低收费标准执行,省内规定的应予以取消。

  -4-

  5、着力解决用地和融资问题,加快入园企业升级转型。一是土地置换指标优先用于园区建设。对拉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要优先供地。二是创新融资方式。借鉴河南省的经验,企业预购买的设备可以提前抵押,由城投公司作担保,企业第一次只需付全部设备价格的20%,其余进行按揭。同时建议在有条件的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成立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公司对现有资产进行打包抵押,缓解入园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民间筹资成立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

  -5-

篇八: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对重点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汲取经验教训

  把握发展大势

  不断优化重点园区建设和发展

  ——对重点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XX年5月)

  今年,区委、区*作出了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署。蒋书记

  4月28日

  全区重点园区建设推进会上指出:“园区建设是江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项目推进的主战场、改革创新的主阵地”。园区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为优化园区建设和发展,对照一些案例,我们认为,应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着力营造适宜要素资源加速集聚的良好环境,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一、在产业定位上,坚持特色性,突出主业,错位发展

  ——案例:

  纽约都市圈,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跨越了10个州,制造业产值占全美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的中心。它的层级结构酷似金字塔:塔尖是纽约,第二层是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再下面则是5个核心城市周围的40多个中小城市。孤立的看,纽约的金融业,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费城的重工业,巴尔的摩的冶炼工业,每座城市的主导产业都是单一的。但放眼整个都市圈,多样化、综合性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5大核心城市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补充,成为这一都市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将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归功于都市圈内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

  ——启示与建议:

  园区要错位发展,协调项目资源,避免单打独斗、内部竞争。江都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各园区应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发展。建议:

  1.错层定位,转型发展。立足产业布局现状,开发区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船舶、特钢,并向海工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转型,同时积极发展港口物流、新型建材、软件信息等产业。仙城工业园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电网等,加快发展补链扩链项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做强省级数控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争创省级科技示范园。空港新城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航空关联产业,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小纪产业园宜将轻工业定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和高端化发展。商贸物流园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现代物流业,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物流建设。滨江新城宜以楼宇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关联配套产业。文化旅游园以挖掘江都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努力在文旅环境打造、文旅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求突破。各园区错层定位,转型发展,力争在短期内亮出“省内有位次、国家有名号”的“江都名片”。

  2.整合资源,集聚发展。目前,重点园区呈分散排布格局,加上各镇工业集中区,凸现了发展力量的分散,已积聚起内耗弊端。在土地、资金、环境承载力、能源资源等要素制约越来越严重的当下,集聚发展资源,整合发展要素,尤为迫切。园区建设必须突出特色,在每个园区明确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避免产业发展与周边雷同,实施错位竞争,形成区域特色。要钢化“飞地”政策,促进各类资源按属性向园区集聚,实现集约化发展。同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各镇工业园区规模,在现有基础上不再扩大,在功能上仅作为对重点园区的有益补充,迅速形成“众星捧月”的发展格局,从而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二、在规划编制上,坚持适用性,土洋结合,集思广益

  ——案例:

  昆明市XX新区,位于主城东南部、滇池东岸,距市中心约

  25公里

  。XX年,昆明市*邀请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概念性规划,并先期投入100亿元进行投资开发。最终,加拿大EDA建筑设计公司、美国的PERKINSEASTMAN建筑设计公司、澳大利亚ANS国际建筑设计公司3家世界知名设计公司中标。从XX年至今,历经XX年的建设后,饱含“新城市主义”等国际先进理念的“洋规划”,由于配套不够完善、人气欠缺,正在逐渐使XX新区变成一座“睡城”。而今,园区规划面临被迫修改的命运。

  ——启示与建议:

  一些园区做规划好名气、选“大牌”,认为“外来和尚好念经”。邀请名师,对于博采众长、发挥优势、少走弯路固然重要,但也要防止脱离实际而导致的水土不服问题。名气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判断标准。建议:

  1.规划编制要土洋结合。成立园区规划编制工作组,以规划编制单位为主体,邀请熟悉江都经济社会发展、懂规划的专家、领导甚至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人员担任组成人员,参与规划编制。形成规划初步成果后,要充分听取编制工作组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并融入园区各项规划。

  2.规划编制要集思广益。消除园区规划是园区和规划编制单位的事的观念。在规划编制中,加强对各镇、部门与园区关系的研究,重视各镇、部门与园区利益综合协调,突出价值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得到各镇、部门的积极响应。同时,采取公示、向特定对象征求意见等形式,集思广益,有效减少规划过程中的失误,增强园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在项目选择上,坚持适宜性,善于“留白”,宁缺毋滥

  ——案例:

  山东海阳蓝色工业园区,致力于发展蓝色产业,而发展蓝色产业,要的是高端、高效和生态,开发与保护并重是基本要求。该园区依海而建,附近海岸蕴藏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可谓寸土寸金。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该园区对一切向浅滩掘金的活动说“不”。面对巨大利益毅然“留白”,“舍”与“得”、“进”与“退”尽在方寸之间,“画”之格调,高下立判。该园区还设立一个铁的规定,入驻园区的项目,厂房建设不能低于两层,并且鼓励建多层厂房。

  ——启示与建议:

  很多国画*的作品常常“留白”,恰到好处的“留白”会使画面意境深远、空灵逶迤。在市场法则失灵的时候,发挥“*之手”的作用,是制止资源浪费的有效办法。在这种意义上,“留白”的艺术,其实就是科学发展的艺术。建议:

  1.注重项目要素效率。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项目建设不求铺天盖地,但求顶天立地。要避免有空白土地就上项目,把项目搬到园区就以为抓住了机遇、用好了资源,而把“留白”弃之脑后,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土地指标不够,优势项目无法落地”等问题。拾到篮里就当菜,项目的“要素效率”势必低下,不但规划内的土地和资源不够用,就是本该留白的土地和资源也会耗尽,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园区建设,极易进退失据,背离园区建设的初衷。江都开发区岸线的过快开发、违规占用等问题,已经制约到开发区未来发展。

  2.提高项目入园门槛。园区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入园企业要有能力跨过合理适当的门槛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竞争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也是形成园区竞争力的需要。当前,园区用地指标非常紧张,如不提高项目入园门槛,势必使本已十分紧张的土地指标雪上加霜。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入园企业规模不能偏小是很重要的一条,应设置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开发时限、容积率、建筑密度、厂房结构等方面的准入条件,把重

  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上。

  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超前性,科学预测,滚动推进

  ——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先建地下、后建地上,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比如,规划要求污水100%截流,而当时“国家环保模范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当时一般城市基础设施要求水、电、路“三通”,而园区却实现了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九通”。又如道路规划,商业区位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工业区运输量大,重型车辆多,就远离商业区而紧靠园区外围的交通干线,这样,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这种有预见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测、避免盲目、低风险的投资环境,成了吸引投资者的“法宝”。接踵而来的是3000多家外资企业、247亿美元外商投资,11000多家内资企业、1156亿元国内投资…

  ——启示与建议:

  优越的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是不争的事实。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预测未来发展需要,做到“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避免XX、深圳等城市只重“面子工程”、不重“里子工程”而导致城市内涝的深刻教训。建议:

  1.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高标准。要从园区现状入手,把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对规划中的主要技术指标,如绿化率、建筑后退红线、道路管网设置都要体现出高起点,不贪大求洋重“面子”,要切合实际要重“里子”。

  2.基础设施建设要滚动推进。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推进”,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避免“轰轰烈烈圈地、冷冷清清开发”的行为。南通无锡共建的锡通科技产业园,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上参照苏南而高于苏南,基础设施尚在建设,就已吸引世界500强美国卡特彼勒等重大项目。

  五、在选用人才上,坚持导向性,外引内塑,引培并举

  ——案例:

  西安高新区,对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全国少有。从XX年起,园区每年都会在XX、上海、深圳举办人才*会,并引进各类人才两、三千名。目前,华为、中兴在园区的研发人员均已超过1万人,其中相当部分是从XX、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引进的,这些企业在行业内已具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园区的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除举办*会外,园区每年在发达地区和知名高校组织开展*洽谈活动,尤其是每年组织清华大学硕、博士实践考察团走进园区、参观了解园区、宣传园区。近年来,园区先后出台的《高新区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高新区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已累计引进高端人才7800余人,入库人才数达到17万人。这些高端人才都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启示与建议:

  众所周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树立“人才是园区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加快人才向园区集聚。建议:

  1.选好人。目前,各园区管理机构组成人员以党政干部为主,园区企业大多吸纳的是本地产业工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对园区管理人才,应根据园区岗位,从全区通盘考量,把懂经济、擅管理、专招商、会建设、能吃苦的干部充实到园区管理机构。对产业发展人才,按照“争人才就是争资源”的原则,着力“外部引进”,加大“内部培养”,形成“星火燎原”的人才集聚之势。

  2.育好人。对园区管理人才,通过专题培训、岗位培育、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快提升为高素质人才的速度。对产业发展人才,要加大引智力度,制定有吸引力和含金量的人才政策,重点发掘“领头羊”型人才,积极为他们打造用武空间,让“领头羊”带出“羊群”。

  3.留住人。可考虑设立高端人才创业资助基金,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吸引高端人才到园区。积极放大海归、博士创业带动作用,对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园区实施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加大资助力度,采取作价入股、股权出售、股权奖励、*期权和分红激励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业积极性,形成对高端人才创业的“磁吸效应”。

  六、在营造氛围上,坚持可持续性,外树形象,内优环境

  ——案例: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带动台湾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引擎”,被誉为“台湾的硅谷”。为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园区精心选址于台湾著名风景区内,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交通十分便利。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除建有国际水准的标准厂房外,还建有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学校、诊所、邮局、海关、银行等生活设施。上世纪XX年代,为吸引外流人才回台,台湾当局甚至效仿“硅谷”的社区模式和建筑风格,在园区复制了一片生活区,以吸引硅谷人才和他们的家属。美国著名专业杂志《厂址选择》把新竹科学工业园评为近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科技园区中的第一名。新竹园区的发展对缩短台湾在高新技术方面与世界最新水平的巨大差距起了很大作用。

  ——启示与建议:

  园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烘托和支撑。要形成利于园区发展的氛围,形成新的投资热,必须把改善硬环境、提升软环境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建议:

  1.外树形象。虽然“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还要勤吆喝,否则就会出现“身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因此,我们要在提高园区知名度上进行一系列大动作。可通过报纸、电视、*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可采取编印宣传图册、电视专访、杂志专栏、*平台等方式,甚至可借助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运河名城、联合国宜居城市等名片,抢抓参与国际、国内各种重大活动的时机,不断扩大江都园区的影响力,打造园区品牌效应,将充满生机与活力、挑战与机遇、创业与辉煌的江都园区推向各界。

  2.内优环境。一是要打造运行高效的政务环境。管委会工作人员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竞争等手段,展示“争先创优、奋发图强”面貌,提升园区发展“软实力”。要摒弃“临时”思想,以整洁美观、整齐划一的办公环境,规范高效的内部管理,对外展示园区形象。要加快园区电子政务平台、园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使园区的政务效率处于全区、全市前列。二是要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把大面积的集中绿化和园区道路绿化相结合,努力营造现代化的园区氛围。在苏州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外商投资之类的话题已不时髦。“在金鸡湖边搞经济,在独墅湖畔读书,在阳澄湖滨养生”却十分流行。三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还是要发扬“愿为客商端洗脚水”的精神,把全方位优质服务当实事大事来抓。可设立园区投资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一条龙全程代理服务制,封杀“为盖N个公章而跑断腿”的现象。要不断改善生活娱乐设施和社会治安环境,营造舒适、宽松、安全、公正、引得进留得住投资者的社会环境,让投资者有家的感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区重点园区的明天值得期待。

篇九: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十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相继提出并实施“工业立市,园区兴市”战略。试图通过构建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平台,抢抓发展机遇,增创发展优势。然而,有些地方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上走了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布局不尽合理。有些地方为了实现所谓的“筑巢引凤”,要求每一个乡镇都要规划兴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并将此列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政绩考核的范畴。不少乡镇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也没有履行任何报批手续的情况下,盲目圈地,盲目拆迁,搞“三通(五通)一平”。

  二是产业定位比较模糊,特色优势不明。不少地方的工业园区都是“小而全”的综合型工业园区。由于产业定位模糊,致使招商引资没有主攻方向,工业园区的产业趋同化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园区以许诺种种优惠条件来争抢投资者,由此造成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既损坏了政府形象,又失去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薄弱,服务功能不强。工业园区理应建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对高效的配套服务体系。但由于极大多数地方经济特别是乡镇经济实力有限,配套服务的能力,很难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四是规划建设随意变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没有经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划论证,也没有履行过法定的报批程序,园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等没有法律效力;也有一些工业园区虽然有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也通过了当地人代会的讨论并予以批准,具备了法律效力,经过了法定程序,但由于“长官意志”作怪,工业项目及其他配套工程设施的选址布局与建设规模标准,都是由当地领导说了算,有的听任客商提出种种不符合规划、不符合规范的要求;更有个别地方的党政领导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存在“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的现象,使工业园区规划丧失了应有的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如下对策措施予以破解:

  一要端正建园理念,抓好统筹布局。要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必须端正园区规划建设的理念,不能为建园区而建园区,要有全市乃至整个地区一盘棋的思想,将园区规划、产业定位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千万不能盲目规划,盲目建设,搞镇镇冒烟,四面开花。

  二要实行因势利导,搞好产业规划。同样是科技工业园区,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源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日本新竹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两者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地方党委政府要学会观察和思考本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历史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然后因势利导,放大自身优势,与其他地方展开错位竞争。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配套服务是园区发展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和人文关怀,可使企业共享园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供水、供电、道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和投资咨询、技术开发等中介服务资源,使资源在园区内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同时,优质高效的服务,能使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从而提高了落户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四要坚持依法规划,提高建设水平。规划是龙头。工业园区规划经过相关的审批程序被批准后,即应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未经批准机关批准不得随意变更。我们必须坚持依法规划,实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建设准入机制。不同的园区可根据不同的产业定位,制定不同的企业准入标准。应当建立由专家、领导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建设评审委员会,对要求进入园

  区的单位或企业进行严格评审。

  如此坚持依法、科学、有序的规划建设,方可避免园区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集约利用园区各种资源的水平,确保园区朝着预定目标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

推荐访问: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园区建设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