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8-06 15:50:02 来源:网络

篇一: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建议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公平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必须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教育立法,强力监管问责,建立标准化小学和师资流动制度,补贴边远贫困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进程。

  标签:

  义务教育;公平

  F21我国义务教育现存的问题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是实际中,要让所有孩子不论贫富、城乡、地域,都能享受到公平、公正、质量达标的义务教育,却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使得许多孩子在形式上是完成了义务教育,但实际享受的教育质量却并不公平。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悬殊,严重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阶层之间的不平等、阶层间接受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使得“草根们”慨叹:“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家长们为上“名校”都绞尽脑汁,条件好点的家庭出钱、托关系把孩子送进重点、名校,只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那些奉公守法没有关系和“路子”的家长,只能望着名校门兴叹。各种隐性较量,自然拼出心理上的不满和怨恨,这种尖锐的矛盾必定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2)起点的不均衡无疑是教育最大的不均衡,当前的教育模式过早地把年轻人分类分层次,这种分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在农村学校、非重点学校、薄弱学校,学生在最基本的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接受到公平的达标的教育,那么以后就会很难进入优秀的非义务教育学校,最后甚至连生存能力都出问题,就更别提竞争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是整个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就是要往前移,往小学、中学移,取消重点中小学,取消择校,均衡教育资源。

  2国外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教育立国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实施教育公平,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教育立法、政府作为被认为是确保教育公平平等的决定性因素。

  许多国家在其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实施平等公正的理念。比如美国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t),它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法案,重点在于关注入学与公平,认为财政应补贴弱势群体。

  再如日本,多年实行义务教育“平准化”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全覆盖公立学校,其义务教育办学宗旨是,尽量不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富裕阶层歧视其他阶层的机会。在城乡学校硬件建设上日本通常使用同一张图纸,没有薄弱校和豪华校之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馆、天文馆、游泳池等等,各种教学设施均齐备且标准化,这就从基础教育设施方面保证了公平性;从师资方面看,日本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没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之分,老师从属于每个市、区,而不是学校,每隔一定年限老师就要流动交流到其他学校,待遇不变,这就保证了师资的公平性;从入学方式看,日本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择校”这一说法,进什么学校完全取决于居住地的从属,没有任何赞助费。

  3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若干建议

  (1)政府立法,严格执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确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关系着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绝不是“市场化”所能解决的,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家和政府,这是一种政府责任和政府行为,需要依靠行政力量和公共财政来逐步消除。政府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不仅要针对义务教育公平立法,还要加强监督,严格执行,必须在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三个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否则就背离了义务教育的立法原则。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二十二条)。但当前部分地方尽管名义上取消了“重点学校”,实际上通过五花八门的名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依然存在。只有通过教育立法、强力监管及问责的方式真正地建立标准化学校,取消重点中小学,才能真正将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2)财政均衡投入,建立标准化小学。

  我国多年来的义务教育现状表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经费负担、生均经费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差距。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财政制度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一不平衡必然带来地区间教育投入的不平衡,教育公共服务的差异应当由中央政府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来解决,用以保证薄弱地区达到最低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只应加强而不能弱化。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

  树立新的资源配置理念,改变传统的观念,积极支持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

  (3)均衡配置师资,真正取消重点,建立师资流动制度。

  师资的配置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教育名师往重点学校跑,优秀教师往大城市里跑,合格教师朝城镇挤”是现今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真实写照。解决这个问题必需从制度上改革,让所有教师资源在各个学校之间流动起来,建立有效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这种均衡的“软件配置”可以瓦解当前的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区分现象,基本能保证学生接受到质量与水平大致相同的教育,满足人们平等的教育需求和地区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也就能因此而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实现。

  (4)从政策上倾斜补贴边远贫困地区。

  公平在很大程度上看的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政策。边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主要还是要靠国家的政策。政府要从政策上保证学生的救助,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提高教育普及率;政府要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让教师安心进行义务教育,最好能在教师工资待遇上根据区域进行科学地划分,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越是偏远艰苦的地方,工资就要越高,鼓励教育人才流动到不发达地区。

  4结论

  平等性是义务教育公平的实质特点。但是,任何公平都超越不了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绝对的教育公平,只有相对的教育公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实现义务教育公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教育公平是一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政府、社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为推进教育公平而长期奋斗。

  参考文献

  [1]许邦兴.关于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凡清.农民工子女平等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3]乐先莲.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7,(2).

  [4]汤平.关于和谐社会视角下教育公平问题的新思考[J].教育研究,2007,(1).

篇二: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属各单位: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普惠公平,是我县构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内在必然。为了加快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加快形成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格局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优质化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区域推进、梯度推进、多样式推进为基本策略,以组建教育发展联合体为基本平台,以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初中提质行动、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城乡联动,以强带弱,以优扶差,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均衡优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整体进步。

  2、近期目标。到2013年,全县85%的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生均装备值争取达到全省平均值,城乡教育设施配置基本均衡,城乡教育均衡化系数达到0.8以上,城乡学校小班化率

  达到25%以上,生源跨学区流动比例每年递减2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名优教师比达到1:0.5,全县实现义务教育的初步均衡。到2015年,全县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生均装备值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城乡学校小班化率达到35%以上,公办学校择校率控制在1%以内,城乡名优教师比达到1:0.7,城乡教育均衡化系数达到0.9以上,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行为规范、师资力量优化和教育质量上乘,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明显缩小,实现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优质。

  二、完善布局,加快建设,努力实现教育设施的标准化现代化

  3、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布局规划。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教育规划要求和学龄人口的分布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按照“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或乡所在地集中”的要求,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学校布局,并加快标准化建设。当前,要根据我县城镇化进程和“小县大城”布局规划,做到中小学与城镇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到”十二五”末,使全县初中学校控制在14所左右、小学控制在45所左右,义务教育学校总数控制在60所左右。

  4、加快校网调整步伐。根据校网布局规划,坚持“成熟一所调整一所”的原则,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力争在2013年前基

  本完成对小学200人以下、初中3个班规模以下学校的调整工作,初中打破区域限制,实行跨乡镇办学,到”十二五”末,全县山区初中全部并入邻近的平原乡镇。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要建好平原农村乡镇中心中小学,加快城区校网调整步伐,赤城街道迁建赤城四小和实验小学,完成赤城中学田径场、食堂等辅助设施建设,启动赤城二小和赤城三小资源整合工作。始丰街道完成始丰中学扩建工程。福溪街道启动福溪中小学建设。

  5、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和运动场地、现代教育装备达标学校建设。按照省标准化学校标准和省现代教育装备标准,分年度分学校制订建设规划,加快标准化学校和现代教育装备达标学校的普及步伐,特别要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运动场地、教育装备和音体美设施设备的配备。到2012年,全县拥有相应运动场地的学校和现代教育装备达到省二类标准以上的学校占比均达到90%。

  6、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小学、初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48个班。要严格控制班额,小学和初中的班额要控制在45人以下,并积极推广班额在35人以下的小班化教育,积极开展个别化教学与辅导,强化师生互动,推进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城乡学校,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单位关于浙江省贯彻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22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地区和学校,增编幅度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的规定精神,由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教人[2002]8号)中的班师比配备标准配备教师。

  三、创新模式,多头并进,加快推进城乡和学校间的均衡优质发展

  7、组建教育发展联合体。打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区域限制,在原6个教研区的基础上,组建由“名校引领、一体发展、捆绑考核”为特色的教育发展联合体。名优学校、城区学校要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城乡学校抱团发展、大教研区管理等形式,带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发展。从2011年开始,优质学校和城区学校要求至少带帮1所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要推动优质学校、城区学校以合并、托管和结对帮扶等方式,参与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改造。要推进优质学校开展连锁办学,鼓励薄弱学校交由优质学校举办,由优质学校统一管理,统一师资调配,以促进更好、更快发展。在2012年之前完成全覆盖目标,实现“学校统筹管理、资源统筹使用、教学统筹组织、师资统筹培养、教研统筹安排、工作统筹考核”。要制订各种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其以更多的精力、更优的资源、更好的形式带动薄弱学校的共同进步。设立义务教育均

  衡优质奖,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成绩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予以奖励。

  8、全面实施初中学校提质行动。以名优学校、城区学校为龙头,加快推进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以优扶差工作。进一步完善初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调整力度。对初中校长及各类管理者进行专门培训,用5年时间对初中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训一遍。实施初中“3524”工程,即新培养30名县级名教师,5名市级名校长,20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400名优秀班主任

  9、全面实施“学校助进计划”。制订“学校助进计划”实施方案,按照“蹲点会诊,限期改造,加大扶持,逐一验收”的要求,组织专家和骨干校长对基础薄弱、质量相对较差或管理不够规范的薄弱学校进行蹲点会诊,帮助学校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造计划。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名优教师要通过建立联络点和责任区的方式,在联络点内带徒授艺,在责任区结对帮扶,引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有关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调整充实校长和师资队伍,以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改造,使全县在2012年前基本消除薄弱学校。

  四、立足培养,强化交流,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10、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校长在岗培训制度,做到每五年对在职校长全面轮训一遍。切实加强骨干校长的培

  养,有计划地选送有培养前途的校长到省内外名校培训和挂职锻炼,培养一大批管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懂教姓教的优秀校长。从2011年开始,县级名校长评选,农村学校指标单列。建立后备校长人才库和培养制度,坚持德才兼备和动态管理的原则,选拔确定后备校长培养人选,以三年为期,对后备校长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培养。

  11、配齐配强农村学校教师。“十二五”期间,小学以完小为单位,初中以校为单位,按农村生源规模和省定农村学校教师配备标准配齐农村学校教师,确保农村学校英语、计算机和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配备到位。针对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情况,编制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调整编制专项用于英语、计算机和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的配备。加快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配备,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有计划地安排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12、建立农村新教师培养期制度。对每年通过公开考录分配到农村学校的新教师,实行“先落户,后上岗;先培训,后培养”的培养期制度。培养期限为5年,第一年进城镇或教研区龙头学校挂职,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再回原学校任教。挂职期间,龙头学校安排名优教师指导其专业发展,挂职结束后,结对关系仍保留4年。

  13、加强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个名师工作总站,下设

  6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工作室由省特级教师领衔,成员由名教师、省市教坛新秀和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获得者组成,打造一批领军人物,使之成为我县教育发展的引领者,活动经费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建立学科群,培植一批优势强势学科;开办各类名优教师培训班,吸纳全县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培训研修;成立名优教师联谊会、读书会,增加理论研讨、教艺切磋的频度与效度;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名师培养对象的个人发展进行实时关注与重点帮扶;建立进修深造机制,有计划选送有潜力、高素质的名师培养对象参加专项进修培训;加大考察交流力度,选派名师培养对象到县内外名校、重点学校挂职锻炼。设立名优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基金,促进名优教师队伍建设。

  14、发挥名优教师示范、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师中营造成名成家的良好氛围。优化名优教师均衡配置,完善名优教师“县管校用”机制,促进名优教师在全县范围内合理流动。设立名优教师联络点和责任区,实施名优教师“3211”工程,即省市名教师建立3个联络点、县名师建立2个联络点,各类教坛新秀和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建立1个联络点,各级名优教师须在联络点内带徒授艺,按规定开设示范课、观摩课或专题讲座,带头开展教育科研与教育工作调研,主持或参与教研课题、撰写教育调研文章。

  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名教师要建立责任区,对责任区内的薄弱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名优教师在全县范围内共引领1000名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15、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加强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和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实行校长任期制,校长任期5年为一届,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从2012年暑假开始,毕业分配录用到老城区学校的教师,任教满6年后,须交流到平原农村学校服务4年,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学校,服务期满考核优秀的可回原学校任教;毕业分配录用在平原农村学校的教师,服务满6年后,考核优秀的可以参加进城考试或到城区学校挂职4年再回原学校任教;毕业分配录用在山区学校的,实行服务期制度,服务期满5年后,考核优秀的可以参加进城考试或到城区学校挂职4年再到平原农村学校任教。2012年暑期前在岗的专任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仍通过城乡支教和教研区联合体内定向交流的办法实现有序流动。凡1962年9月1日以后出生直接录用在城区中小学的教师,需晋升中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全职支教),方可推荐评审。

  五、更新理念,推进改革,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

  16、实施“城乡学校共研共行计划”。2012前,全县建立3个“城乡共研共行示范共同体”,以课题研究、改革实验为纽带,以“共研一个课题,同做一个实验”为载体,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城乡学校教育教学共同研究活动,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育人模式,培育学校特色,带动农村学校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拓宽和优化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加强教育科研,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支持课题研究上水平、出成果。

  17、建立农村学校教学改革实验基地。2012年前,全县建立2个农村教改实验基地,大力推进以学立教,返权于学,问题导向,合作共进,不断探索新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要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为目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18、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学校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加强学业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推广多元评价和等级评价,进一步完善素质评价机制和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促进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不断改革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推进重点高中将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并以初中毕业生数为主要基数确定分配人数。

  19、全面实施“一校一品计划”。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强化德育为根本,在“特色立校”的理念下,切实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到2015年,在全县建成30所德育、科技、体育、艺术、信息技术、改革创新等特色学校,其中20%的学校成为省级特色学校,努力构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办学有

  特质”的学校发展格局。

  六、科学管理,优化服务,构建强有力的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支撑体系

  20、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载体,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特别是规范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开设。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推进“减负提质”工作。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坚持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原则,公办、民办学校都不得举行与招生相关的考试。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逐步实行跨学区流动的学生不再享受重点高中指标分配政策。

  21、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学校现代化水平。在加强常规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建设的同时,加强数字实验室、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到2012年,全县校园网、生机比等主要指标达到省平均水平,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教育部门完善教育局域网,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网上自学系统、学生网上学习系统、网上教研室和网上教学指导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给予投入的意见》(国发[2011]22号)和台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教师工资、政策性津补贴、住房公积金、公用经

  费、校舍建设和维修经费、教学设备设施经费以及医疗保险等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11年秋季开始,把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省定最低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0元。从2011年开始,县政府设立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专项基金,每个名师工作室5万/年,名优教师培养基金80万/年,教师培训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的3%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投入、基本建设项目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优先安排农村学校。

  23、切实加强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工作的领导与监督。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中心,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切实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强化对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督导工作,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学校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自我完善、自主发展,加快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11

篇三: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如何促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的差别依然存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省域内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的城乡间、县际间差别依然较大,部分省还在扩大。专家建议,必须推动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增加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差别,促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如下:一、完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

  1、增加教育投资总量

  各级政府必须增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重,争取尽快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的水平,或者更高的水平,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通过发挥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主渠道的作用,提高政府对我国教育成本分担的比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

  2、政府义务教育投资重心上移

  (1)合理安排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投资负担比例

  借鉴国外的经验,应确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在50%左右;省级政府投入的比例约为30%;市、县两级政府分担其余义务教育经费的20%的比例。这样的比例才更科学合理,更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2)中央或省级政府负担义务教育教师工资

  以此来减轻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财政的压力,从而能够使县级政府能够把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也能够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二、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用于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补助,目的是补充下级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缺口,解决地区间义务教育财政的不平衡问题。

  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政府必须对发展义务教育承担起最大的责任或者全部责任。我国经济发展东西部存有较大差别,为维护义务教育公平,中央政府必须增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存有诸多问题,比如专项转移支付量少面窄,多为一次性投入,不能缩小地区间经常性经费差别;缺乏规范化管理和监督机制,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被挪用、截留;配套性补助中配套比例设计不合理等,所以,必须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采取的措施有:增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使之成为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实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监督机制,防止转移支付被挪用;借鉴国外经验

  ,制订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测算制度等。

  三、实施义务教育城乡对口支援机制

  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加强学校师资力量。要解决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特别是骨干教师短缺问题,应建立东西部地区学校和教师的城乡交流制度,实行对口支援;在县域内应建立校长、骨干教师的校际定期流动和定期轮岗制度,促动学校师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间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别,从而加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还要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或示教,同时,还要选派中西部地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

  四、发展和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改善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突出贡献。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可组织教师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学习模仿名师的教学,因地制宜,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在此过程中需要大力提高西部和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需要对教师实行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另外,当前我国的远程教育资源比较匮乏,需要国家增大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从而使远程教育对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国家必须制订相对应的政策法规才能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实施。此外,还必须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一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篇四: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针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起点教育,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

  础。区域推进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也是正在探索的领域。

  通过

  研究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及政府决策,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教育均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区域之间,即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问

  题;学校之间,即同一区域内不同学校间均衡发展的问题;群体之间

  ,即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

  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它的均

  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尽可能缩小区域

  间、学校间的差距,让所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享有社会给予的平

  等教育。

  为了提高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支教的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同一区域内将优质中小学教师或短缺学科教师按

  照“一师任两校、兼职走教”的形式定期下派到薄弱学校任教。但该

  如何调动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教师资源优化配

  置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给这部分教师发放适当的支教补助,在教师

  职称、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这些教师。

  这部分教师到分校区上班,路途较远,学校还应落实好他们的交通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靠教育领

  域内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的社会制度、政策机制予以保

  障。要建立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逐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以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均衡。

  教师资源均衡是均衡的关键,择学校实际上是择老师,我们要改

  变老师的初次配置,要通过扩大免费师范生教育和义务教育特岗计划

  规模,吸引高水平毕业生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要开展县域内

  校长教师的交流,要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从

  组织上推动县域的交流。城市学校教师晋升更高一级的职务,必须有

  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的经历,这样从政策上推动教师的交流。

  要探索建立到农村任教的特殊岗位津贴,和建设老师周转宿舍,从保

  障上促进教师的流动。

  第三,以优质资源共享来推进均衡。

  要通过建立学校的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方式,扩大优质

  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整体带动各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第四,以强化督导评估推进均衡。像对义务教育普九进行督导验收一样,通过督导评估,对基本实现

  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验收。这个验收就包括对县级政府资源配置情

  况进行评估。要了解学校之间差距的系数。二是要对县域内解决由不

  均衡带来的择校、减负等热点难点问题环节进行评估。还要测评公众

  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是要千校一

  面,而是要在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鼓励各个学校办出特色、风格,始终

  坚持在发展中促均衡、在均衡中促进发展。

篇五: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义务教育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水平。同时,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二、完善招生制度。要完善义务教育的招生制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和浪费。同时,要加强对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保障,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落实教师待遇改善计划,提高教师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四、加强教育管理。要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同时,要加强家长教育工作,推动家校合作,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上述建议,我们相信可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1-

篇六: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浅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意见

  浅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xx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置、教育质量等方面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和校舍安全标准,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办学经费保障水平基本均衡;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师资配置基本均衡;进一步加大贫困家庭学生扶持力度,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得到保障,特殊教育得到加强,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机会基本均衡;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机会基本均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基本均衡。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1.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试行)》,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校安工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校舍建设标准化和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化。

  2.确保教育重点项目投入。结合县城发展规划,适时建设第三实验小学,切实解决县城大班额问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成平方子小学、马圈子小学、凉水河小学等改扩建项目,确保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

  3.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

  4.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和资源库建设。不断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县实际的本土化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真正做到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二)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办学经费保障水平基本均衡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县财政部门要优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确保教育财政拨款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保证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改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及补充公用经费。足额征收和合理分配使用教育费附加,确保按要求用于改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中提取7%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足额征收新建、改造住宅小区教育建设费并专款用于学校建设。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的教育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学校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教学设备购置等。

  2.建立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发展资金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盛市义务教育专项建设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和各部门、各单位捐资助教,建立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学校建设的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减免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规费。同时,通过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变现等多种方式筹集义务教育发展资金。县财政、发改、教育等部门是要加强教育发展资金监管,确保集中使用、用足用好。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现师资配置基本均衡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县教育部门要继续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安排县城中小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要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和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结对子帮扶活动。

篇七: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2.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得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加强教育质量监管。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管,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提高教育公平。

  4.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6.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为孩子的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7.加强学校管理。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8.加强教育公平意识。加强教育公平意识,提高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和重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9.加强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0.加强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内容改革,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篇八: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2001年以来,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学生家庭教育经济负担大幅降低,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群众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竭尽所能“上好学”。为人民群众提供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由于城乡间、校际间学校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义务教育学生择校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农村的孩子千方百计往城区学校挤;另一方面,城区的孩子想方设法跨过划片范围,往心目中的“重点学校”挤。解决这一问题,仅通过行政干预,强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是不行的。那样做既有违教育公平,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日前,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八项措施》,向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挥出利剑;浙江省将实行公办学校空余班额摇号招生的举措。这足见各级、各部门为降温“择校热”做了很大努力。但是,这些措施即使可以制止“择校费”,人民群众的择校期望却难以制止,教育公平也不能靠摇号来实现,这些终归只是治标之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调整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近年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格局产生了很大冲击。个别城区学校班额过大、乡村学校在校生规模锐减的现象日益突出。有些农村小学在校生不足200人,在硬件配置和师资配备上,难以达到较大的办学效益。鉴于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的能力,建议各级政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结合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综合考虑人口变化状况、交通、环境等因素,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和办学规模,适当减少学校建设的数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手完善多项配套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布局调整带来的就学问题。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兼顾办学规模和就近入学,适度减少农村学校布点,必然会带来学生就学不便的问题。考虑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的现状,建议各级政府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让有自理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通过在学校寄宿解决就学不便问题。根据各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和标准,扩大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避免因为寄宿增加

  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二是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安全校车工程。通过规范校车安全运营标准,实行校车运营企业政策性扶持,对乘车儿童按距离提供政府性补助等措施,解决不便寄宿的学生的就学问题。三是适当保留偏远地区低年级小学教学点。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产生的闲置校舍,建设偏远地区小学教学点并附设幼儿园,解决小学低年级儿童和学前教育幼儿的就学不便问题。

  三、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议制定出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并安排中央财政资金,结合各地财力水平按比例给予补助,保障所有学校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地方政府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办学条件标准,并安排地方财政资金予以保障。按照义务教育

  “以县为主”的管理思路,县级政府制定不低于国家要求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正确区分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可以是30所也可以是50所,有立标杆、树典型的含义;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所有学校整体达标,更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对义务教育学校要注重整体达标,弱化树先创优,避免人为地制造学校差距。

  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家长选择学校,最关注的是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其次是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放在最后的才是离家的远近。我们单凭一个就近入学怎么能满足学生家长的期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优化师资配备。要切实出台措施,支持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吸引优秀教师、培养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优秀教师轮岗支教、新录用教师优先充实农村学校等措施,充其量只能算权宜之计。“高原上的并蒂雪莲”谢晓君、胡忠夫妇感动中国的事迹告诉我们,对教育的贡献不能只看培养了几个清华、北大高材生;让每个走出校门的孩子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无论在工资待遇方面,还是在教师职称评定、特级教师评选方面,制定怎样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措施都不过分。难道我们还担心城里的孩子会交择校费去农村上学么?只有通过政策导向,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应该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主要任务。各级政府必须在制定政策时重点支持,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为改善民生、促进公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访问: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义务教育 均衡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