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简述对德育的理解6篇

时间:2023-08-17 11:50:03 来源:网络

篇一:简述对德育的理解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moraleducation)

  德育,又称德性教育或德性修养,是指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它通过一定的手段、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他们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与完善。1、内容:以德育为核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等。2、特点:实践性、自觉性、长期性、潜移默化性3、功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促进个体社会化,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原则:一致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6、方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级活动7、载体:校风、学风、班风、党团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8、模式:全员参与型、分层推进型、典型引导型9、德育过程:一般要经历明确目标、接受教育、内化认识、实践锻炼四个基本环节。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主义,包含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专公无私、专己无私等道德规范。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并不相矛盾,两者统一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之中。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保证。

  1、思想品德课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开设的各门

  -1-

  课程。它包括德育课、思想政治课和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良好的思想意识教育的课程,属于思想政治课的范畴。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是指德育课以外的其他各门学科中具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为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根据国家的现行教育方针、政策、总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

  -2-

篇二:简述对德育的理解

  

  德育狭义名词解释

  德育,指为了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国家荣誉感、义务感和良知,以及引导人们遵守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发展社会伦理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培育活动。德育是国家政策和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环境对一个人的认知结果,是社会中培育和伦理文化的重要活动。

  第一,正义是德育的基本原则。正义是指处理事物、人际关系的标准和底线。正义要求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家带来好的环境,推动人际关系的友谊和平等,行使正义的行为将带来公正、善良和合理。

  第二,诚信是德育的重要原则,这是一项行为准则,要求我们必须坦诚相待,把诚实放在第一位;要求我们必须遵守诺言,不许说谎或者把事情搞砸,尊重他人的话。同时,也要求我们正视自己的行为,天保佑那些坦诚的人。

  第三,文明是德育的一项标准,这是一个诚实,宽容,有礼貌的规范,其中包括:尊重他人,体贴他人,友善待人;维护社会秩序,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影响公共秩序和安宁;维护社会价值观,反对腐败、争斗等社会恶习,同时承认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保护环境,拒绝污染行为,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第四,团结是德育的重要原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中学生要坚持的信念,大家应该坚持团结一致,以缓解

  -1-

  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积极参与公共行动,促进团结和爱国,改善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责任是德育的重要原则,这是每个人的义务。责任是一个人肩负的义务,是一种责任感,必须做自己应尽的义务,履行职责,遵守法律法规。每一个人都要有责任感,只有承担责任,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服务大家。

  以上就是德育狭义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原则,是每个人学习德育的基本准则和重要原则。

  德育是一种以培养良好道德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文明、宽容、公平、正义、团结和责任为基本原则,通过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具有正确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行。

  德育应用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因为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过程,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观,这样他们才能在社会中扎根、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担任责任。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更为积极的公民,使其拥有负责任的思想,以良好的道德和宽容的行为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践行团结、爱国、友好和宽容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坚持「正义、诚信、文明、团结、责任」的原则,把最良好的德育观念融入自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建设美好社会,为和平世界而努力!

  -2-

篇三:简述对德育的理解

  

  对德育教育的理解

  谈玉华

  【期刊名称】《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年(卷),期】2011(000)011【摘

  要】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心里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紧抓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个性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人格,心理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总页数】2页(P35-36)

  【作

  者】谈玉华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1【相关文献】

  1.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分析与策略探究(Ⅱ)——判断正误型阅读理解、填空型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理解2.对新课标下“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理解3.立德树人——用理解和爱修筑教育——浅析地域限定下的城乡结合部班主任如何实行德育教育4.幼儿对故事的阅读理解和听读理解的系列比较研究——幼儿对故事发生地点的阅读理解和听读理解的比较研究5.幼儿对故事的阅读理解和听读理解的系列比较研究——幼儿对故事发生时间的阅读理解和听读理解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简述对德育的理解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了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教育的定义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是“引出”或者“导出”,意识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面对叶圣

  陶老先生的话,对照中西方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明了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而后是使其掌握技能。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教育的现状似乎变得本末倒置了,几十年前我们就曾经高喊全员德育和全面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是渐渐地这些声音都淡了下来,都被成绩的呼声淹没,而今,当人们重新认识到学生阶段德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是有鉴于一批批有问题的或者有争议的教育成品走向社会的不协调与强烈呼喊教育回归根本的呼声。这也就是近些年有些地方教育者把我们以前丢弃的认知又重新以科研的形式拿出来的作为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形式进行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的缘由。〔个人见解〕

  一、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相关基本概念

  〔1〕课程设置: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中开设《思想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政治》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力求表达课程的针对性。

  〔2〕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现行德育课程目标突出表达以下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3〕课程内容:

  生活化

  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综合化

  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表达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本性

  课程内容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开放性

  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2、德育课程在学校的具体表达

  德育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了学校育人的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体系,就是说让学生从进入校园,从对学校环境、管理、制度的感受,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这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里面有德育活动这样直接的教育形式,也有文化熏陶这样隐性的教育形式,这些都将形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功能是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观念形态和优美、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陶冶人,以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感染人,是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的功能将对课堂教学起到育人的补充作用。

  在我校德育课程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统领,包含军训与国防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公民基本道德纲要、中学生党校、升旗仪式教育及国旗下的讲话、成人仪式教育、高中生心理品质教育、学生成长规划、运动与健康、综合实践课、班团会教育等等。目前已经基本做到了德育教育课程化、系列化、主题化,并在逐渐丰富和完善之中。

  二、课程德育

  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现在反过头来看看我们是否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没有把课程德育纳入视野之中。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德育的理解越来越狭窄,以至于很多干部、教师提起德育就想起活动、似乎每学期不搞一两次活动就等于没有开展工作,而且活动一般都具有规模大、人数多、轰动效应强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校会、班会、团会等,在某种程度上活动成了德育的形象代言人。我们承认,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学生的成长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凭借一两次活动并不能取得什么非常显著的效果,况且德育不等于活动,还有其他途径和形式,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然而,抓好课程德育并非易事,涉及到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全方位评价、班级管理、德育教学领导之间的关系以及校本课程的研发等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这个角度讲,课程德育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挑战,我们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推进课程德育。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课程德育管理的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德育干部应该加强自身学习,率先更新观念,从德育与教学的对立中、从德育只搞活动的限制中走出来,去关注、研究课程德育,调整德育管理的内容与结构。二是将管理思想具体化,有秩序、有重点的推进课程德育,逐步提高教师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自觉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德育的优势,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德育应当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表达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但各学科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防止片面的“德育化”倾向,而忘记本学科的本职任务,最好的做法是在直接传授各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影响学生。另外,还要提高教师对课程德育的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以及课下的管理,协调德育、教学主管领导之间的工作关系。让德育回归课堂,扩大德育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的认识,但是我们组织的学习要力求做到“短”、“实”、“悦”三个字。短是针对目前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言的,学习时间短,否则令人生厌。实是针对空谈理论的风气而言的,学习的内容要结合实际,让教师听着有兴趣。悦是指不增加教师负担,心情愉快的参加学习和培训。我们可以只要求教师将重点简要的进行记录。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教师对课程德育的认识将逐渐趋向清晰、全面。

  很多人容易将学科渗透、学科德育和课程德育混淆,下面对学科渗透、学科德育、课程德育三个概念进行分析:学科渗透将德育视为教学过程中的附带品。学科德育将德育作为三维目标之一,但仅限于课堂教学。课程德育不但要在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中落实德育目标,还包括学校的人、物、环境和全部时空,学生进入学校就是进入了课程。

  教学案例:

  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课,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想外角和的结果,再让学生画图计算进行验证,并以简单、清晰地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研究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乃至N边形的外角和。这样设计的可贵之处是教师没有简单揭示结论然后大量做练习,而是把探索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得出了正确结论固然重要,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关于大胆假设、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注重严密推论,强调思路清晰等科学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可能连学生自己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种执教风格必然会将科学精神融入学生的血液和气质中。再比方在巴金短文两篇一课,学生在思考假设让你当飞蛾你愿意么这个问题之后,按常理来说学生们应该盛赞飞蛾为追求理想甘愿牺牲的精神,一名学生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答复,不愿意,因为我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老师对这样的答复并没有纠正,而是充分肯定了这个同学善于思考的精神,并将自己对飞蛾扑火的精神理解告诉了学生。这个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搞一言堂,因为对于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用标准答案否认学生,可能会获得提高成绩的眼前利益,但是少了一个会思考的头脑。

  课程德育的内容甚为丰富,但从实际考虑不可能面面俱到,应当有选择的推进。学校由于教师素质、校园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在课程德育的研究中可以形成不同的模式,可以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管理为重点,可以应付课堂突发事件为核心,可以开展艺术教育为特长等等。

  我们一向把班主任作为德育的主要力量,也确实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科任教师越来越远离班级管理,他们似乎已经不在德育队伍之列。科任教师占一线教师的四分之三,如果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将大大的增强课程德育的实施。建议应该主要从课上入手,促使德育回归教学,提高教师德育的自觉性和能力。

  我们应更为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很微妙,往往表达在细节。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口头、眼睛、手势对学生适度表扬,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产生愉悦、自信的心理,从而拉近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即使单从提高学习成绩这个角度讲,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尽管这有一些功利色彩。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如有的教师由于工作、家庭不如意、导致情绪低落,会在无意识中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课堂上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平时没什么,这时候可能就让老师大发雷霆,影响很不好。因此应该要求教师走进课堂之前,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微笑一下,或者暗示一下自己,精神饱满的进入学生的视野,讲好每一节课。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有的教师在上面讲的眉飞色舞,个别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学生在下面打瞌睡、做作业,教师却视而不见。教师一定要随时观察学生,用语言、动作提醒个别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重新制定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在分值中加大德育方面的比例,听课后与教师的交流主要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师生交流,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试图通过研究发现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地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这就是活生生的课程德育,如何处理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化解的巧妙,不仅能使教师自己迅速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还会赢得学生的敬重,反之则犹如掉进了泥潭,不但完不成任务,教师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

  希望教师不再将德育作为课堂附属品,因为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终将知道德育无处不在,只看谁是有心人。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篇五:简述对德育的理解

  

  浅谈对德育工作的理解

  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依据教育理论,我们可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如下界定:“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的。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

  一、确定目标要实际有效

  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比如:要按时到校、要爱护公物、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着装要大方朴素等等,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中接触到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二、打“预防针”增加抗体

  过去的学校德育进行的都是正面教育,讲的都是社会人间的真、善、美。总怕学生接触到反面的“假、丑、恶”现象。其实,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纷繁的。总是香花与野草并生,真、善、美与假、丑、恶并存。因此,笔者认为应

  当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假、丑、恶”现象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是要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像人们的肌体打“预防针”用的疫苗,可使健康的肌体增加抗病毒能力那样,使学生增强抗体,自觉起来抵御不良,达到预防为主,超前控制。教学生学会拒绝那些“假、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净化“真、善、美”环境

  1.抓好思品课的教学,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使德育贴近生活,便于行动。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文明校园”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3.利用各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每一升旗仪式及时总结反馈一周内的各类信息,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4.阶段性的定一些小目标。如:第一周应做到什么,下周再要求什么,循序渐进,使德育步子小一些,实一些。突出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树立德育层次观,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四、树立大德育观

  大德育观即德育的社会观。具体是:要求德育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观察各种德育现象: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学校树立“三全”德育思想,即:全员——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人员,全校师生要共同参与。全方位——学生所有教材都是德育教材,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全过程——将学校所有活动均视为德育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全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

  五、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社区联手,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之,在总书记“全社会都应关心教育”的倡导下,学校德育工作已出现十分可喜的局面,相信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使学生的德育工作从教育的行为控制,动机的激励最终达到被管理者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德育工作最优化。

篇六:简述对德育的理解

  

  如何理解德育的内涵

  德育,又称思想政治教育。曾经被滥用,被利用为整人的工具。由于许多专职德育工作者,缺乏专业修养,甚至不了解德育的基本含义,导致假大空的方式方法。使得德育工作被广大群众唾弃,产生恶感和不信任感。因此,德育工作一度被人们歧视并放弃,产生的后果不堪回首。虽然,社会道德的堕落不能归咎于德育工作的失败,而德育工作的失败一定促成了道德的堕落。大学、中学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都可以说明这点。可悲的是,中学受高考的压力,几乎放弃了德育,把学生道德品质长期积累的问题送给了社会和大学。更为可悲的是,大学也没有去解决德育问题,又交给了社会。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民族悲剧。

  一个民族、国家、地方的兴衰,离不开它们的精神文化优劣。一个学校的兴衰,离不开它的精神文化优劣。重视学校德育,不仅体现了这个民族专门教育机构的必然任务,同时也是学校良性发展的自身必然要求。

  德育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传统道德、启蒙学补课)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7、民主观念、遵纪守法(用法)教育

  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推荐访问:简述对德育的理解 简述 德育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