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业规划】通化县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时间:2023-05-23 14:40:05 来源:网络

通化县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十五”农村经济发展回顾(一)计划执行情况1、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是“十五”发展的最后一年,通化县农村经济总体水平明显增强,总收入预计实现112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规划】通化县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农业规划】通化县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通化县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一)计划执行情况

1、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是“十五”发展的最后一年,通化县农村经济总体水平明显增强,总收入预计实现112280万元,比“九五”平均增长10.6%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

2005年通化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中,预计一产业实现70512万元,二产业实现20098万元,三产业实现21670万元,通过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二、三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62.8:17.9:19.3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十五”期间,围绕中药材、绿优米、保鲜玉米、酿酒葡萄、长白山特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其中以江达米业为主的绿优米加工企业发展到5家,带动绿优米生产基地2.4万亩;以佳亿公司为龙头的保鲜玉米加工企业1家,带动农户发展保鲜玉米1.5万亩;以坤伟食品公司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2家,年带动角质玉米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0.4万亩;以通化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企业7家,带动农户发展葡萄栽培0.5万亩,发展高粱1万亩;以通化东宝为主的中药制药企业8家,带动农户发展中药材0.4万亩,全县共建成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6.7万亩,带动农户达到8000多户,在绿优米、特用玉米、中药材、酿酒葡萄等几个主导产业上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通化葡萄酒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东宝药业和华夏药业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

4、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十五”期间,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农民投入的增加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预计实现3991元,比“九五”平均增长9.6%

5、水利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通化县目前共建成各类水库塘坝32座,总库容3423万立方米;建成江河堤防426公里;修建电灌站7座,新建和维修永久性拦河坝46座,柴石坝180座,修建各类渠系建筑物210处(座),各类库塘32座,共灌溉水田10万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83.5%;建成县城城市供水工程1处,乡镇供水工程12处、农村饮用水工程65处,解决了6.4万人、1.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治理小流域27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亩,建设了一大批较优良的水土保持工程。对“两江八河”进行了治理;对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加大了对人畜饮水、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农村水电和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

6、林业生态建设明显加强。

高标准完成造林绿化工程。“十五”末,全县累计完成造林总面积164万亩,义务植树完成893万株,全县770公里江河河堤、751公里道路和506个村屯全部实现了绿化,县城绿化覆盖面积101万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村屯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5.4%25%以上。全面实施林业六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总面积56262.8亩,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22078亩;实施封山育林工程111万亩;实施红松阔叶林工程12.9万亩;速生丰产林工程5.78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完成246公里。精心培育,不断提高后备森林资源质量。实施疏林、灌丛及低质低产林改造71万亩。全县共营造水曲柳、紫椴、黄菠萝、胡桃楸等珍贵树种林16.3万亩。

7、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建成县乡(镇)卫生机构26所,其中:县级医疗单位2所,全额直属单位4所,乡镇卫生院20所。实际开放床位469张。“十一五”期间,对17家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予以重建和改建,易地新建疾病控制中心,维修扩建了县医院、妇幼保健站。几年来,各级政府和医疗单位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卫生装备的投入。目前全系统拥有卫生专用设备总值为646万元,490台(件)。

全县有村小以上学校127所,其中初中17所,实验小学1所,乡镇中心校17所,村小8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212538平方米,中小学无危房。老“三室”中小学建室率均为100%,实验室仪器装备合格率:小学90%,初中93%。新“三室”:微机室装备率小学95%,初中100%,语言室装备率小学12%,初中80%,电教室装备率小学20%,初中52%。现有重点高中1所,综合高中1所。

全县村以上道路和大部分通屯道路实现了硬覆盖,开展了以农村围墙一体化、骑路市场清理、违章建筑拆除、绿化美化为主的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秩序明显改善。

8、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农村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全县流转土地面积4.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3%,参加土地流转农户达4207户。

实施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县落实集体林权改制试点村24个,林地改制面积120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0%。采取引进大户资金、股份合作等方式,实施非公有制造林,面积达78600亩,占全县造林总面积的80.2%

推进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网点布局调整。优化组合教师队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截止目前,全县共撤并学校65所,分流教师365名。

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对全县21个乡镇的转移支付和粮食直补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做到资金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9、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以工代赈等扶贫资金297万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6项,其中,人畜饮水项目10项,解决了10个村6000余人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小流域治理项目3项,治理小流域120平方公里;小型农田水利项目2项,新建拦河坝3座,新增灌溉面积1000余亩;新建村路18公里。

加大了低保力度,全县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已达12699人。积极开展救助活动,对特困生、大病患者进行了救助。

(二)主要经验。

1、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认真落实粮食、良种直补政策,加大依法保护耕地力度,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紧紧依托资源、科技和产业优势,加快以中药材、酿酒葡萄、食用菌为主的特产业发展;加强以品种改良、畜禽防疫、标准化站为重点的牧业发展体系建设;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全力实施宜林地造满造严工程;围绕农民非农化,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及两税附加共计1403万元,兑现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计1055万元;加快以乡村工业、建筑业为主的二产业发展,积极兴办以运输、商饮服务为主的三产业。

2、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小城镇建设又有新发展。经市委市政府审核批准,大安镇为市级甲级经济强镇,快大茂镇、二密镇为市级乙级经济强镇。

公路建设又有新突破。村以上道路和大部分通屯道路实现了硬覆盖。

对全县“两江八河”进行了治理,对4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进一步加大了对人畜饮水、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增加农村水电和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

3、加快税源培植步伐,乡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乡级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面对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及附加以及税收政策调整的严峻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存量提质增效、增量快速扩张等多种形式培植地方财源,乡级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4、深化农村各项政策,乡村发展活力得以增强。

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实施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推进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网点布局调整。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在全县开展“三创两建”活动。在乡村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党委和支部分类评比竞赛活动,激发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活力;严格把握干部任用标准,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了村干部素质;实行村干部任职承诺和责任追究制,增强了村干部的责任意识;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个培养”战略,实施党群致富工程,共建立党群合作经济组织142个,在激发党组织活力、发挥党员作用、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开拓进取意识不强。部分乡镇领导干部素质不高,思想僵化。存在因循守旧、求稳怕乱、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部分干部缺乏创新意识,驾驭工作能力较差,为官多年,山河依旧。有的干部心浮气躁,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特别是有的主要领导干部不反思主观上的差距,只强调客观原因,坐而论道,有的甚至在班子团结上出现了问题,不能形成合力,不但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反而倒退滑坡。

二是财源培植力度不大,整体财政实力不均衡。近年来,全县乡级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发展极不平衡。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靠几个乡镇的拉动。多数乡镇财政收入增幅较小,部分乡镇靠拉税度日,财源匮乏,增收渠道狭窄,尤其是在含税项目建设方面,力度不够,效果不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乡村两级债务沉重,截止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乡村两级负债总额达12872万元,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是富民措施不到位,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办法不多,渠道不宽,步伐不快。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较小,劳务收入增幅不明显,新的增长点没有培育起来。

四是统筹发展意识不强,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布局,资源无序开发现象比较明显。一种优势农产品多个品牌、多家开发,形不成产业规模,产品加工精深度和科技含量不够,效益不明显。特别是我县有庞大的医药企业群体,但所需多种原料大量外购,在本地建立规模中药材基地比较少,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不强。

五是重农思想淡化,支农工作力度不大。部分部门对农村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还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没有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具体落实上。特别是有的涉农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在对农服务方面,思想不解放,服务不到位,不是怀着对农民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服务,而是把部门利益置于农民利益之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整合农业资源,扩大开放程度,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内部结构,实现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2、坚持相互衔接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协调。

3、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保护资源,合理开发,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坚持力求创新原则,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科技含量。

(三)主要发展目标

——农业增加值达到91685万元,年均增长14%

——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粮食总产量20万吨。

——肉类总产量3.3万吨,平均增长18.4%

——修建堤防45公里,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标准。

——浑江和喇蛄河等主要江河水质标准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4万吨。农村解决85个村屯、10.5万人饮水问题。

——森林总面积达到279058公顷,增加4.2%

——林木总蓄积量2171.6亿立方米,增长12.5%

——森林覆盖率达到80%,增长5.2%

——林业总产值达到111,229万元,增长300%

——农民纯收入达到5598元,平均增长7%

——农村经济总收入150448万元,其中一产业收入92529万元,二产业收入27382万元,三产业收入30541万元,一、二、三产业比调整到61.5:18.2:20.3

——农村城镇化率达到30%,年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5万人,培训劳动力3万人。

——乡镇实现屯屯通公路。

——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75%,网络双向率达到100%

——全县160个行政村开通“一站通”业务,全县农村实现农业信息联网。

——电话普及率达到23%,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4%,城镇家庭多媒体普及率达到30%

——党政机关95%建成办公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乡镇机关50%业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企业上网率达到40%,规模以上企业上网率达到100%

——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96%,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2%

——县级医院实行微机化网络管理,乡镇中心卫生院能开展小型规模手术,一般乡镇卫生院完成常见病诊断治疗工作。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0%

——农村扶贫工作达到45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28%

三、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

(一)农业

1、种植业。

——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以江甸、大泉源、大川、大都岭、快大茂、金斗、英额布、三棵榆树、富江、光华10个乡镇为重点,建设绿优米基地,种植绿优米8万亩,总规模达到10万亩。

——绿色特种玉米和绿色大豆基地。以石湖、果松、大安、兴林、光华、干沟、四棚、葫芦套、马当、东来、二密11个乡镇为重点,建设绿色特种玉米基地15万亩,绿色大豆基地8万亩。

——围城瓜果蔬菜基地。以快大茂、金斗、大都岭、马当、果松、七道沟、二密、三棵榆树8个乡镇为重点,建设无公害围城瓜果蔬菜基地4.3万亩。

——在全县21个乡镇内建设长白山区中药材人工种植和养植基地7万亩。

2、畜牧业。

——以大川、大泉源、江甸、快大茂、金斗5个乡镇为主,建设秸秆养牛基地,发展黄牛20万头。

——以大泉源、大川、江甸、金斗、马当、七道沟、东来、光华8个乡镇为主,建设绿色养猪基地,发展生猪29万头。

3、水产业。

中西部以我县基础较好的英额布、胜利渔场等大水面养殖做文章,发展传统渔业和池塘精养。

东部以丰富的冷水资源发展特色渔业,促进我县渔业从传统型向“名、特、绿”转化。

4、乡镇企业

——以大安镇、七道沟镇、东来乡、光华镇、大都岭乡、大泉乡、马当镇矿产资源为主体,建成铁矿生产加工基地4处,石膏生产基地4处,建设以陶土为资源的陶瓷及建材生产基地,积极培育矿产优势产业。

——以山珍资源为主体建成四棚、石湖、兴林、大泉、快大五处食品、饮料加工基地,重点抓好大泉酒业新产品开发。

——以山区中草药资源为主体形成三棵榆树、富江、兴林、大川大型药材基地4处。

——以木材资源为依托,重点抓好光华、四棚、兴林、三棵榆树等地利用当地枝丫材为原料建设木材系列和木制品精加工小区建设。

(二)水利。

——加强对大江大河重点防洪工程建设。重点完成英额布水库和太安、和胜三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大浑江干流整治和城区防洪配套工程为主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设,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实施“碧水工程”,抓好以喇蛄河、哈泥河、浑江干流水源保护为重点的水质保护,到2010年争取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建设一座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垃圾渗出液30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加快实施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进度,到2010年基本解决乡镇所在地85个村屯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活动,加快东江、和胜、英额布、升平、三棵榆树灌区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水源工程和蓄水工程建设,力争完成升平水库、串排沟水库、岔信子水库建设。

(三)林业与生态建设。

——在全县21个乡镇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天然林164264公顷;建设红松阔叶混交林230公顷,速生丰产林150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1500公顷,退耕还林1700公顷,封山育林33334公顷。

——到2010年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60条,防治泥石流2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亩。

四、政策措施。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由以农村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转变,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推进产业化向科学化、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建立和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作用,实现服务到村、培训到户、指导到田。县、乡试验、示范田要围绕种植业调整科学合理的安排项目,试验、示范的项目要有超前性和实用性。只要有利于效益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就下大力气引进、试验、示范,适合本地生产的、市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尽快推广和普及。

(二)搞好科技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发展水平。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科技工作列入重点日程,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并能认真落实的制度,有一个能够操作,并能辅助实施的规划。二是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对科技人员实施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推广高新技术水平,对农村干部及农民技术员实施中等专业教育及“绿证”培训,壮大农村技术队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品种。

(三)加快改革步伐,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搞好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改制程序和配套措施,保证林权改革积极稳妥、依法有序开展。林权改制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提倡对外出售,把集体林木、林地象土地一样多种形式分配到农民手中,进一步拓宽农民生产经营、增收致富的发展空间。

二是实施土地流转和农垦企业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土地转包、租赁、抵押、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经营效益。建立起以乡镇政府和农经站为依托的土地流转供需平台,以促进土地流转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产业化轨道。下大力气搞好农垦企业改革,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盘活存量资产,妥善安置职工,改变目前农垦企业前无出路、后无退路的现状。

三是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行“抗洪保灌、综合经营”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老化失修、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四是深化和完善教育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四)继续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提高投资效率。

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扶持力度,围绕农村项目建设。产业发发和农民增收致富,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五)加强农村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创建“平安通化”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法轮功”邪教组织,维护社会稳定。

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在税收、用地、收费、服务、奖励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为乡镇招商引资上项目和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不断吸引域外投资者到我县投资兴业。

推荐访问:通化县 规划 十一五 【农业规划】通化县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